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军为何以8命换1命?

陈益洲


《拯救大兵瑞恩》,上映至今已过二十年了,但我每一次回看,都更加对这部电影心生敬意。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重塑的那段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二战场景,真实、震憾、残酷得让人不忍直视,而他对战争吞噬人性的思考,则直击着我们的心灵。

影片中,派搜救部队冒险穿越德军固守区,去拯救大兵瑞恩,这是美军参谋长直接下达的命令。

曾有幕僚反对,认为这样做无疑是大海捞针,更是让搜救队去送死。但考虑到两年前苏利文五兄弟阵亡事件带来的巨大影响,参谋长认为就象林肯信件所说的那样,对失去三个儿子的瑞恩母亲的任何安慰言辞都“薄弱无力”、“无法安抚她的悲伤”,除非,把最后一个儿子从战场上,活着带回家。

接到这个任务的,是刚刚在奥马哈抢滩战役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米勒上尉和他的战友们。那是一场人间炼狱般的战斗,士兵们从登陆舰仓门打开的一瞬间,就暴露在了德军机枪的扫射之中,顿时血肉横飞、残肢断腿,海面也被血水所染红。

所以,当果断坚毅的米勒上尉、忠诚可靠的霍瓦特中士、神勇狙击手杰克森、永不放弃的医疗兵韦德、勇敢顽强的莱宾、梅利西和卡帕佐,这些一次又一次,从血腥惨烈的战役中幸存的老兵,再加上菜鸟厄本(翻译员),要冒着极大危险去拯救一名陌生的大兵,不仅是他们自己,就是屏幕前的观众,也会疑虑,以八命换一命,到底值不值得?

影片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和争论,一直贯穿着整个营救过程。

心直口快的莱宾,在行动伊始就率先说出了自己的不满,“我们每人都有母亲,难道我们就该死吗”;沉稳的杰克森则认为这个任务浪费了宝贵的军事资源,自己神枪手的天赋应该用到更重要的地方去。

米勒上尉理解队员们的牢骚。多年来与弟兄们一起出生入死,每当下属牺牲,米勒上尉最心痛,他总是以牺牲可以拯救十倍、数十倍的生命来安慰自己,而这次大家涉险却只为救一个人。虽然服从命令是天职,但他的内心何尝不充满着困惑和矛盾,“这个瑞恩最好值得我们去救”。

卡帕佐因救助小女孩被德军狙击手杀害;楼洞里,救援队与近在咫尺的德军举枪对峙,幸被其他战友搭救;误认的“瑞恩”懦弱地表示“想回家”;幸存飞行员忿然吐槽,造成22名士兵死亡的坠机事件,只是因为有人为保护1名副指挥官,私自在机舱焊接钢板致负荷过重……

渐渐地,队员们对营救瑞恩这份“苦差”的不满情绪,不断累积起来,终于,在摧毁德军机枪台行动中,韦德中弹、呼唤着“妈妈”凄惨死去,米勒上尉却不同意处死德军战俘来泄愤的争执中,彻底爆发了出来。

在莱宾和霍瓦特剑拔弩张、众人一筹莫展之际,米勒上尉说出了自己让大家一直猜测的身世,有效地化解了内讧。

原来,战场上足智多谋、身先士卒的米勒上尉,参战前竟是一名温文尔雅的老师,血腥残酷的战争让他身心受创、改变了很多,“我只知道每多杀一个人,我就离我的家越远”。而营救瑞恩,是血腥的杀戮中,唯一饱含人性的任务,米勒相信它能拯救自己的灵魂。

瑞恩在兰姆勒执行重要的守桥任务,这是麦德里特河上仅剩的两座大桥之一,是盟军与德军的必争之地。战斗持续得很惨烈,指挥官阵亡了,就以下士充当指挥,以为数不多的兵力与装备,准备战至最后。

然而,瑞恩却出乎意料地拒绝米勒上尉带他离开战场,他坚持在援军到达之前,绝不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绝不离弃战友。

我相信救援队众人都在暗自佩服这个有血性、不怕牺牲的好男儿,所以他们最后也都留了下来,决定“一起为团聚战斗”。

这是一场敌众我寡、非常艰难的战斗。守桥美军以仅有的几挺机枪、两支火箭筒、十多枚手榴弹和地雷、加上小手枪和自制的“粘附式炸弹”,来抵御拥有两辆虎式坦克、两辆装甲车、重机枪、五十多名步兵的德国部队。

米勒上尉部署给力,美军将德国坦克和装甲车吸引到大街上,设置各种路障展开夹击,有效地分散了敌人,让他们无法集结。

“粘附式炸弹”炸瘫了一辆虎式坦克,里面的敌人成了瓮中之鳖;自制的燃烧弹和火箭筒又各打爆了一辆装甲车;战士们在战壕、楼房里移动攻击敌人;钟楼和移动位的狙击、机枪点组成交叉火力网……这些战术有效的抑制了敌人的进攻。

战斗中,米勒上尉严令瑞恩留在自己身边,随时保护他;就连之前成见最深的莱宾,在看到坦克炮口对准瑞恩时,也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救下瑞恩,将他压在自己身下……如果说之前瑞恩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现在,瑞恩是他们共同抗敌的战友。

然而,随着战事的推进,实力的悬殊让美军渐渐难以抵挡德军的猛烈攻势。

重型机枪的火力让美军损失惨重;虎式坦克不仅将杰克森二人所在的钟楼一举轰掉,更势如破竹般地将阵线不断推近,米勒等人只有弃战壕而逃;霍瓦特多处受伤,仍坚持断后,最后伤重而亡;机枪手梅利西打光了所有子弹,与闯入的德兵匕首相搏,他眼睁睁地看着锋刃渐渐刺入自己的心脏,那样的绝望让人窒息;而承担输送弹药任务的厄本,却早已吓瘫在室外的楼梯上……

退回大桥最后防线的米勒、瑞恩和莱宾,在虎式坦克的炮轰中,已无力完成最后炸桥的任务。米勒上尉被枪击倒下,仍徒劳地、不放弃地举枪射向坦克……在大家都绝望的时候,奇迹发生了,美军的战机来了,增援部队也来了。

“别辜负大家”,这是米勒上尉去逝前留给瑞恩的最后一句话,它也鞭策着瑞恩尽力活好自己的人生,一辈子做个好人。


吾评吾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美国人思维的最好表现。

为什么拯救瑞恩?不是因为瑞恩本身有什么重要,他只是一个普通士兵。

然而,仅仅因为他们兄弟4人一同参军,3个哥哥全部战死,所以瑞恩成为独苗。

美国人虽没有中国那种强烈的传宗接代概念,也很讲究给妈妈留下一个孩子。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1942年的苏立文法案发出来。

什么是苏立文法案?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美国社会被震惊了,无数青年要求参军。

依阿华州的第一代爱尔兰移民托马斯·苏利文有5个孩子,全是男孩。

这兄弟5人,同时报名参加美国海军。

兄弟中,大哥乔治和二哥弗朗克斯在30年代已经在海军服役,根据法律是可以申请不用再服役的。

然而,出于爱国热情,苏利文5兄弟全部参加了海军。

为了照顾弟弟,苏利文大哥要求5兄弟都在一艘军舰服役,被批准。

于是,1942年2月苏利文兄弟全部成为轻巡洋舰朱诺号的水兵。朱诺号成为美国海军中唯一一艘拥有五兄弟的舰艇。

当时苏利文5兄弟参军的壮举,也被媒体广泛称赞,成为美国人民保卫祖国的象征。

谁知道,1942年11月12日夜间,朱诺号被日本潜艇伊-19号偷袭,被击中2枚鱼雷。

轻型巡洋舰装甲薄弱,顿时沉没,5兄弟全部牺牲。

苏利文5兄弟的遇难,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当时媒体报道他们的父亲接到阵亡通知时的场面。

1943年1月12日,托马斯·苏利文正准备去上班,三名海军军官敲开了他的家门 。

托马斯·苏利文顿时感到双腿发软,勉强坐倒在一张椅子上。

1个军官脱下了帽子,说:我有一些关于您孩子的消息。

托马斯·苏利文明白是有孩子战死了,但还强行保持冷静:我知道了。是哪一个?

3个军官面面相觑了一会,谁都不愿意开口。

最终,军衔最高的军官说:我很抱歉,是所有的5个。

听完这句话,托马斯·苏利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度失去了直觉。

这件事对于美国民众的震撼极大。美国人愿意为国家牺牲,但真的需要牺牲所有的孩子吗?

美国社会是强调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但前提是国家也必须尊重每一个公民。只要善待公民的国家,人民才认为他值得捍卫。

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思考多日,默认海军执行一项政策。

苏立文法案规定:禁止长官要求多名家庭成员在同一舰船上或同一基地服役。一个家庭的两名或更多儿子牺牲,仅存的孩子如在海军或海岸警卫队服役(非危险性海外职务除外),经其本人或直系亲属提出申请可被送回或留在美国本土;

那么,大兵瑞恩其实就是苏立文法案的执行。

作为最高指挥官马歇尔,他只是执行苏立文法案,比如瑞恩和他的3个哥哥一样全部死去。

而上尉米勒和他的7个队员,只是执行军方的命令,去拯救瑞恩。

最后,8人死了7人,救活了瑞恩一人。

这看起来很荒谬,为了1个人死了7个人。

但是,米勒上尉他们8人只是执行命令,这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而马歇尔当然明白救援小分队可能会死亡多人,但他也是执行苏立文法案,为的是鼓舞军民的士气,最终获得战争。

如果瑞恩也战死,短短几天内瑞恩家4兄弟死光,又是一件大惨剧。这会动摇美国民众的战斗热情。

大家都在做份内的事。

站在这个立场,瑞恩可以看做是一个符号。

无论是米勒还是马歇尔救得并不仅仅是瑞恩这个人,而是维持美国民众对于国家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苏立文法案本身则是基于人道主义,是为了维护每个参加美国家庭。

所以,真正伟大的是制定苏立文法案的人。

瑞恩的经历,只是苏立文法案的执行。


萨沙


此片真实的原型故事,其实是源于美国海军的太平洋战场上的事件,在电影中被演绎成美国陆军的欧洲战场的故事了。

1942年11月13日晚,美国海军与日本海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北海城,黑暗中仓促相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战,美方损失惨重,两位海军少将级的指挥官均战死。

战至晚11时左右,美海军“朱诺号”巡洋舰驶出英迪斯彭塞布尔海峡,遭到了日军伊-26号潜艇的攻击,被击中一条鱼雷,引起了大爆炸,就像是火山喷发那样烈焰浓烟冲天而起,其他舰只害怕再遭攻击,不敢停留救助,加速南撤。

“朱诺号”上七百多舰员除少数人侥幸获救外,大多数人都葬身鱼腹,其中包括依阿华州滑铁卢镇托马斯·沙利文夫妇的五个儿子,美国海军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惨剧,特意颁布条令,规定同一家族的直系亲属不得在同一艘军舰上服役。

这个事件,也引发了美军中的“人道主义关注”,一个家庭里如有多人服役,还是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被“一锅端”,尽量给老人们留下一个孩子。这就是“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资料。

顺便说一句,此片在香港有另一译名,叫做“雷霆救兵”,我更喜欢这个译名。




临时客


这是美国价值观的输出,8个人拯救的不仅仅是一条人命,他们是在践行美国的价值理念,守卫美国的价值观。美国人重视家庭,一个家庭四个孩子,三个都在战场牺牲了,如果第四个仍然牺牲了,美国人还愿意投身战场,为国奉献吗?战争是残酷的,但是国家还有一丝温暖,还是有温度的。



观影魅力


其实国内电影也有类似的场景,《红海行动》中国家辛辛苦苦培养的狙击手或者其他优秀人才可能会为了保护一条很普通的百姓而牺牲。

从价值层面来看,几条换一条确实不划算。但人们还是讲究人文关怀的,因为国家培养这些人才就是要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帮助比他们弱小的人。


追剧辣条君


因为这个故事很大一部分是虚构的。

事实是没费太大劲就找到了这个人,然后他就高高兴兴的回国去了。

美帝的主旋律电影,不要太当真,这事情在中国压根就不会发生,因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人武部的不可能把某一家的男丁一起全部征召去部队。


阅后即忘


故事展现的是国家的人性,战士的血性。拯救瑞恩的牺牲,更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


蓝山好牛常远


有些事不是看是不是划算来决定的,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人们会重视感性的思考,比如父母怀了个有缺陷的孩子,即使从理性方面看,打掉重新怀是比较经济的方案,还是会有父母愿意选择生下来。两国交战死伤无数,无数条命换国王的命,值得吗?是保卫国家的荣耀让战士们无所畏惧,愿意付出一切,建议看一看赛德克巴莱,在有一部分人看来,信仰重于生命


爱祝的毛毛虫菠萝


《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影片,主要意义在于展现美国国家对每一位军人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单纯出于人道主义因素,而是国家层面上的意义。拯救瑞恩不仅是展现国家对军人一种尊重方式的表达,还是美国军人崇高的使命感和对生命尊重的表达。在美国,无论国家或者公民,军人都受到相当高的尊重,就是军人对国家的价值所现。


二战影迷站


美国人的思维大概和中国人一样,需要一个人传宗接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