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名将章邯记:秦王朝的最美余晖竟是骊山刑徒

章邯这个人极富传奇色彩,说他是秦末第一名将,估计不会有人反对。而更为传奇的是:章邯在秦国的官职只是少府。

从职责来看,少府就是皇帝的私人后勤总管。比如说:骊山陵墓和阿房宫之类的营建,就是由少府负责的。

一个负责帝国工程建设的主管,竟然成为了秦王朝的大军统帅,而且还成了秦国最优秀的大军统帅之一,这对许多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到了极点。

大秦名将章邯记:秦王朝的最美余晖竟是骊山刑徒


我昨天说过一个观点,今天再重复一次。

我们对于章邯的经历觉得不可思议,完全大家对秦国的刑徒缺乏了解。

很多人一说起秦国的大型工程,总会联想到一个画面:众多戴着镣铐的人,面色凄苦地干着重活;旁边则是手拿皮鞭的监工,面无表情地挥舞着鞭子。画面转换,吃不饱、穿不暖,饿死、冻死、病死、累死,都是家常便饭。

很显然,这是脑补过度的行为。如果刑徒的工作场面真是这个样子。就算章邯敢这样做,秦王朝的重臣们也不敢采纳这种意见。因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刑徒,拿到武器之后很可能会先把秦军干掉,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刑徒,体质一定比普通人还差,不可能迅速成军。

所以,秦王朝的刑徒生活当然不会幸福,但也不至于太苦。所谓的“天下苦秦久矣”和“暴秦”之说,并不客观。

大秦名将章邯记:秦王朝的最美余晖竟是骊山刑徒


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想尽办法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想尽办法保证劳动者拥有良好的体能。

当皇帝委任你管理几十万刑徒,完成一项大型工程时,你就必须把刑徒的温饱和死活当成工作的第一要务。否则,如果刑徒的身体状态一天比一天差,饿死、累死的成群结队,你还怎么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皇帝交给你的任务呢?

我们再用秦法中对管理牛的条款来举例。秦法中明文规定:如果养牛者不能合理地喂养和使用牛,导致牛瘦了、甚至死了,养牛者需要受到相关的处罚。

秦王朝为什么要做出这种规定呢?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规定,养牛者未必会爱惜公家的牛,最后无法让牛保持良好的体能,更有可能让牛稀里糊涂地死去。

再次强调,我并没有说秦王朝爱民如子。而是说,在秦王朝看来,刑徒和牛一样,都是政府的财产,是绝不可能苛待的。毕竟,还需要他们出力为政府干活,绝不可能不计代价地糟蹋劳动力。

大秦名将章邯记:秦王朝的最美余晖竟是骊山刑徒


最合理的推论是:秦王朝在修建宫殿和陵墓时,必然处于军事化的管理之下。

这几十万刑徒,本身就会按军队编制组织起来的。在这个“另类兵营”中,较有威望并且服从政府的人,会成为最低级的管理者,负责带领所在小组的刑徒一起干活。再高一级的管理者,通常是政府的相关官员和军官担任。在班、排、连的编制中,它的长官,通常就是刑徒。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工程总管通常会制订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工作量,让大多数人都能完成。然后再把工作量细分,逐级分配下去,最终细化到个人。

在具体工作中,哪个小组能够提前完成当天的任务,就能获得更多的休息时间或娱乐时间。如果提前完成当天的任务,又牺牲休息时间或娱乐时间超额完成工作量,还可以获得适当的奖励,比如改善伙食。

与此相对应的是:哪个小组的工作进度慢,就必须牺牲一定的休息时间和娱乐时间。如果小组不能完成既定工作量,就永远没有获得奖励的机会,甚至会招致处罚。

在这种背景下,某个刑徒消极怠工,就会影响到自己小组的利益;某个小组消极怠工,就会影响到自己小队的利益。所以,消极怠工的行为通常都是孤立的。工程主管下设的监察机构,在惩罚某个消极怠工的刑徒时,就会相对容易,因为不会引起大多数刑徒的不满。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切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千万不要认为秦王朝的官员是傻子,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

大秦名将章邯记:秦王朝的最美余晖竟是骊山刑徒


作为一个一流的工程部门主管,本身就必须具备优秀将领的潜质。因为,一个人既然能把几十万刑徒管理得井井有条,自然也能把几十万军队管理得井井有条。如果刑徒们能够在这位优秀将领的带领下,出色地完成政府工作,那他们自然也能够在这位优秀将领的带领下,击退来犯的敌人。

优秀将领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让几十万人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一来,军事上的弱点就很容易被团结的整体所弥补。此时,只要再有相关的军事人才从旁协助,这支刑徒大军自然比那些乌合之众要强得多。

更主要的是:在那个战争频繁的年代里,基本上每个成年人都有过服兵役的经历。所以刑徒们虽然已经不是职业军人,但至少曾经是职业军人或业余军人,对于军队中的那一套并不会很陌生。

在这种背景下,刑徒只要稍加组织就可以成为一支军队,绝非天方夜谭。只要政府给他们发放武器,然后在各层机构中配备一些级别相应的职业军人和军官,带着大家训练一段时间,就可以走上战场了。

帝国的职业军人和军官是这支军队的骨干,一方面可以保证其军事可靠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其政治可靠性。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刑徒对于秦王朝并无刻骨的仇恨。否则,一小撮秦国的职业军人和军官,贸贸然混入几十万苦大仇深的刑徒之中,随便一个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让军队立刻失控。

大秦名将章邯记:秦王朝的最美余晖竟是骊山刑徒


在我看来,章邯为什么胆敢建议用武装刑徒的方式来退敌?是因为章邯在负责相关工作时,对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结果非常自信。他也相信刑徒们会乖乖听话,因为章邯自问没有刻意虐待过刑徒。

否则,在帝国内外交困之际,不要说全副武装骊山刑徒了,就是给骊山刑徒都戴着手链和脚链,政府也会害怕刑徒们趁机集体暴动的。

必须承认:刑徒的生活绝对谈不上美好,但也绝不是什么水深火热。如果非要强行类比,估计就是杂牌军中的杂牌军。生存环境当然恶劣,但只要做得好,也能有些微的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多数刑徒们对于秦王朝依然有一些感情,依然有一些期盼,是完全正常的。

而此时,只要皇帝再做出一些升官晋爵的许诺,就很容易收买刑徒们的心,让他们立刻成为帝国的守护者。

大秦名将章邯记:秦王朝的最美余晖竟是骊山刑徒


章邯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就是因为他对于刑徒的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秦王朝对于刑徒又没有刻骨铭心的仇恨,所以双方愿意合力抗敌。

而反秦大军呢?他们并没有实现充分的整合,所以看起来就像一群乌合之众。他们的最大优势就是人多势众,这种军队顺风无敌而逆风无能,根本不能有太高的指望。

经过一系列实战,章邯的刑徒大军进化为一支真正的军队。所以章邯敢于带着他们杀出关中,试图荡平天下。

大秦名将章邯记:秦王朝的最美余晖竟是骊山刑徒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反秦力量也在不断地整合与进化。尽管章邯一再获胜,却发现对手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应付。

章邯在攻打周文、吴广和陈胜的军队时,还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但在章邯攻打项梁时,就只能用“胜利来之不易”来形容了,因为章邯也曾被项梁打败过。等到章邯攻打张耳时,就得用“艰难困苦”来形容了,因为张耳以巨鹿为依托,使得秦军再也无法前进半步。

更可怕的是:反秦大军一直源源不断地向巨鹿集结!

等到巨鹿之战结束后,章邯的辉煌时代就彻底过去了。面对反秦大军的强大压力,章邯看不到任何希望。

大秦名将章邯记:秦王朝的最美余晖竟是骊山刑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