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书法作品中的“疏密感”?

松风阁书法日讲


书法中的疏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它既包括章法上的疏密,也包括结构上的疏密,甚至从笔法角度来说,笔法也是存在疏密分布的。这是从书法三个要素来说的。除了笔法、结构、章法之外,墨法也存在疏密情况。

但是疏密总体来说讲得就是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如何“计白当黑”、如何营造空间感的。

疏密的实质是汉字的空间布局情况。因此,疏密不仅仅是“疏密”这么简单,它还与空间感的营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疏朗的书法作品,则疏密情况偏向于“疏”的一面,空间留白多;稠密的书法作品,则疏密情况倾向于“密”的一面,空间留白较少。

我们先从结构入手,来谈谈汉字的疏密分布。汉字的书写结构我们从小学就知道,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

对独体字来说,独体就意味着没有和它一起“搭配”的部分,它是独立成字的。此时如果就独体字的疏密来说,需要指出的是,应该从笔画这一层面,尤其是笔法层面相加考察。

独体字有较为简单的结体,也有较为复杂的。简单到一笔的,如“一”,此时,这些字是没有疏密可言的,但是如果笔画渐渐增多,比如“二”“三”这些字,甚至古代有些书法家在写“四”这个字的时候,常常会写成四个横叠在一起的古字。这个时候,探讨疏密分布就有意义了。

我们这里以常用字“三”来举例子。在不同的书法家笔下,甚至同一个书法家不同时期的书写习惯下,这样一个简单的字“疏密”情况是非常不一样的。

早期的“三”字如下所示,这个字是汉末三国时期钟繇著名小楷《荐季直表》中的“三”,可以看得出来,这一时期钟繇在处理这个字的时候,笔法圆润短小,疏密大体上保持疏朗的风格,但是并不是很端正,有点俏皮式的歪斜,整体空间似乎在往右下角倾斜。

王羲之的《东方朔画赞像》中“三”字呈现出了更为丰富复杂的疏密感。与钟繇不同,王羲之处理的时候写得非常端正,没有倾斜,所以空间布局端庄疏朗,用笔方硬有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笔中的最后一笔,中间似乎有“断开”的迹象,实际上这就涉及到我们说的笔画中的疏密感了。

有时候笔法、笔画中的疏密感与墨法的疏密感并不容易做特别严格的区分,但是古代专门有一个术语用以解释这种情况,即飞白。以往我们认为飞白是中国书法的一种书写形态,但是从疏密感的分布上来说,飞白书应该说是属于在笔法和墨法层面上的对汉字疏密感的营造。

很显然,王羲之再写这个“三”的时候,中间应该是写的很轻、很细,或者说用了飞白这种特殊“笔法”,让端正的书法书写出现一丝灵动之感。

这显然不是个例,王羲之《黄庭经》中也有类似的情况,第二笔中的横画,明显右半部分有一丝“缺失”,看似是风化剥落,实际上是跟书法家当时书写情况有关。这个三字在空间取势上有所偏斜,开始有往右上方倾斜的感觉。

这样的一种“斜势”为后代书法家所继承,颜真卿将其继承并且夸张到了极点。这是颜真卿多宝塔中的“三”,在笔画间距上已经大大缩减了很多,间距缩小意味着趋于密集分布,整体空间呈现高度一致的向右上方倾斜。但每一个笔画的末尾处夸张的顿笔又将左右两边轻重的对比拉了回来,最后达成整体效果上的平衡。

欧阳询在处理这个字的时候,更是体现了一个书法家一生书写风格的变迁。

下面这个“三”字是来自于欧阳询早年的书法代表作《皇甫诞君碑》中,这个字体现了欧阳询早年的书法特点,尖锐、犀利,空间疏密感被压缩到极限。

稍晚一点,欧阳询的“三”塑造的更为平正,如下图所示,这是欧阳询《虞恭公》中的“三”。

到了晚年,欧阳询的“三”间距拉大,疏密感趋于疏朗,更为平稳,如下图所示,这是晚年欧阳询写的《九成宫》中的“三”。

三个时期,三种不同的书写形态,实际上就展现了疏密感不仅仅存在于书法家之间,还和书法家一生的经历和人生阶段有关。

这在颜真卿书法中也得以体现。晚年的颜真卿似乎比欧阳询还要平正,在历经了世事沧桑之后,这样平直的笔画更显出了颜真卿在经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朴素疏淡的人生态度,书法风格上更加古拙。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上述的分析过程是作为一个书法欣赏者、书法分析者的角度来说的,当时书法家在书写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追求这些效果,这些疏密的感觉是书法家不经意间自然的流露,这才是一个书法作品应该有的自然感,否则满篇造作的匠气,即便疏密感营造的相当成功,也是让人看起来极度不舒服的。


松风阁书法日讲


‘’疏密‘’一词,是书法术语,是说明书法技法中对比关系时经常出现的热词,高频词。字面和本质含义一望便知。

‘’快乐书法营‘’在编写《二王行书结构与原理》一书过程中,对书法技法上各种对比关系的对列,如阴阳,牡牝,疏密,虚实,展促,顾盼,倚伏,起伏,向背,开合,大小,长短,宽窄,收放,粗细,轻重,正变,正欹,正反,曲直,方圆,聚散,松紧,错位,纵横,繁简,连断,动静等近三十种对比关系作过系统的归类研究,疏理论证。现不揣浅陋,就“疏密”对比关系,回答如下:

疏密对比在古代书法中,是属于字与字,字组与字组,行与行之间,即章法意义上的对比关系。应该从字的结构法中排除。其理由是:

一.晋唐人的作品中,在字的结构和造型上,并没有发现疏密对比关系的有意表达。

以二王为例,是用两种固定的手段,也可以叫结构与造型的规律之一,就把所谓的‘’疏密‘’关系全部体现出来了。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疏密”的表达。察之晋唐名家的处理手段,无不如此。两种处理手段,表述如下:

1.密化排横

所有的连续排列的横画被以相对短而密的方式处理。这一部分的短而密,意味着其它部分的长而疏。两横排列也不例外,所有的有连续横画出现的字,全部是这样的处理办法,这里只是列举数例。但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疏密对比关系不是有意造作的,而是死的规律。


奉 王羲之手札

金 王羲之《兴福寺碑》

驰 王羲之手札

长 王羲之《圣教序》

业 王羲之《圣教序》

虽 王羲之手札

欢 王献之《淳化阁帖》

刘 王献之《淳化阁帖》

2.见方必小

见方必小也是二王处理包围结构的字的造型的固有手段。在汉字中,这类方而封闭的结构非常多。方的小而密,显出其余部分的大而疏。

凡字中有皿,口,日,月,耳,贝,自,母,酉(身,郎,即等字的封闭组合类同)等封闭半封闭的方形组合,其写必小,而显紧密。其法意与上述“弱化排横”并无二致。

践 王羲之《兴福寺碑》

藏 王羲之《圣教序》

稽 王羲之《兴福寺碑》


骸 王羲之《兴福寺碑》

艰 王献之《淳化阁帖》时 王羲之《兰亭序》墨 王羲之《圣教序》

塞 王羲之手札

上述两项,在汉字的结构中所占比例特别大,因此,就显得疏密对比特别明显。

全面检索二王《淳化阁帖》等大型汇帖及现存所有刻帖,未发现其他的‘’疏密‘’表现方式。

上述两种处理手段,说成“疏密”也可,但极容易造成概念的含混纠缠和误解误读。

知道这两种固有手段,读帖,临摹,创作都不必再绞尽脑汁琢磨怎么为‘’疏密‘’而“疏密”。按晋唐人用过的的方法直接拿来用就行了。又省事,又自然,又合法理。

搞清楚‘’疏密‘’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掌握了一个重要的规律,我们学习晋唐人的书法时,不再纠结一字中到底那里该‘’疏‘’,那里该‘’密‘’,不再在伪教科书不负责任的指导下,寻找‘’疏密‘’,造作“疏密”,疏密关系就在帖上明摆着,平常写字的时候明明白白的应用就行了,不用妄费功夫。

二,‘’疏密‘’对比,在北宋米芾的作品中,有着意的,明确的,甚至夸张的体现。王铎学米芾,更进一步,把这一技法发挥到极致。但都是上述两种手段的强调和夸张,不出法理之外。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井底之见,欢迎批评指正!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观点如下:

首先我们谈谈什么是书法作品中的“疏密感”?“疏密感”指的是结字与布白的一种方法。点画距离远,叫疏;点画距离近,叫密。

“疏密感”与虚实、向背、斜正、伸缩等书法艺术手法在各位书法家手中,根据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予以运用,在使得书法作品显得神采飞扬、情态各异的同时,也产生千人千面、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

如何分析呢?

本人以为主要是从字距、行距的大小进行分析:密,但不能逼塞,气闷;疏,应避免稀落,空散。

姜夔《续书谱》中所言:“书以疏为风神,密为气老,如佳之四横,川之三直,鱼之四点,书之九画,必须下笔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可以借鉴。

更多的是要在平时多观察前人墨迹与法帖,细心领会其疏密远近之理,久而久之,自己在分析书法作品时,心中就有数了。

具体书法作品例子如下列图示:


风中禅影


书法作品中的疏密有三——

其一:单字疏密。

如《圣教序》中「以」字,左边两点密,中间空,右边疏。此字为左密右疏。还有右密左疏,上下结构有上密下疏,下密上疏,不再一一列举。

其二:字间疏密。

如,《十七帖》中,「十七日」三字为一组,「先书」二字为一组,「郗司马」三字为一组。整体形成三三两两错落有致的感觉。

其三:行间疏密。

如:《十七帖》中前两行行距宽阔,接着下一行行距窄小,第三行则出现上半行宽阔下半行窄小的情况。整体作品在摆动中完成,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

结语:

疏密是书法创作中的必然技法,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单字、字间、行间都平均分布,整整齐齐,给人以呆板的感觉。一是为了追求疏密之感刻意为之,疏过了头,也密过了头,给人以粗野之感。


屯元国学文化


书法中的疏密感其实在生活中也是可以领会到的,大到宇宙无边,小到蚂蚁成群。密集的星云、陨石带,零零散散的星空,忽密忽疏,相互的制衡,河水不犯井水,忽亮忽暗,非常有节奏感。

蚂蚁也一样,数以万计的蚂蚁在巢里,然后分散各自的去寻找食物,一但发现食物便成群结队的运食物回巢。这是生命的气息,而书法中的疏密感正是将生命的气息与节奏感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进而与人产生共鸣。




失眠的L


至于什么叫疏密感我没有读过几天书,学习书法,只有夜余爱好,也没经师,依我个人观点来看,所谓的书法,就是书写的章法。字写的好赖不说,个人的水平问题,但是必须的横平竖直,落款有道,不能错了。其二尽量减少败笔,因为败笔就是病笔太难看了,也不雅观。请那位老师告诉我什么叫疏密感,谢谢指教。


狼哥绘画


没有疏密就会死板,写的雷同就会呆板。如何去操作呢?基本掌握住——稀粗密细,就会使书法作品显得有层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