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民所向的历史改编: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国两千年反战史的缩影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大多数人均认为它就是个倡导反战、向往和平的爱情故事而已,却不知两千年间、这故事曾经过了多少次煞费苦心的改编,而故事里的原型人物也因此变得不为人知了。

万民所向的历史改编: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国两千年反战史的缩影

故事的源本

下面,我就从这故事最早的起源说起,然后“加油添醋”地将其演绎为今天的“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

不过,这其中的“油和醋”都非我所加,那可是历代文人及百姓的共同结晶,对于这样的改编,我想故事里的历史原型人物一定也会感到欣慰的!

首先,这是一个源自春秋时期的爱情故事,秦始皇被冤了

话说春秋的齐国自齐桓公锐意崛起后,传至齐灵公时因昏聩不明及立嗣之争引致了“温车之变”(齐灵公在卧车上吐血而亡),之后齐庄公继位(公元前555年)。齐庄公姓姜名光,为齐灵公的世子,他还有位长妹,为人飒爽喜好弄武,颇有男子之风。

古时不重女子的名讳,史籍中她就是“孟姜”,姜是齐姓,“孟”只是表示一种长幼排序(《诗经·毛传》:孟姜,齐之长女)。

万民所向的历史改编: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国两千年反战史的缩影

这本是一个巾帼英豪与名将的爱情故事

在一次阵前对峙中,孟姜偶遇莒国将领杞梁,二人从阵前的惺惺相惜到阵后的握手言欢,最后竟然仗都不打了。这当中发生的事情,还得从“栾盈之乱”说起。

栾盈原是晋国一名副将,那时候晋齐两立、关系尚好,还没到敌对状态。有一次,栾盈因发现了母亲的污事,最后竟被母亲诬其谋反,无奈之下只好逃往齐国。齐庄公正愁着找不到打破齐晋间均衡的借口呢,栾盈的到来,正好给了他“伸张正义”的机会。

公元前551年,齐庄公让栾盈潜伏晋国的旧都曲沃城。曲沃原是栾氏的封邑,栾盈很容易就说服了旧部守将参与起事。

万民所向的历史改编: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国两千年反战史的缩影

共同的反战理念促成了这个美丽的传说

而齐国这边呢,大夫崔杼(温车之变的策划者)也因齐庄公让自己戴了绿帽子而心生报复之意,怂恿说:“栾盈从曲沃起事自是出其不意,不过主公您亲自领兵由濮阳北进,两头夹攻定可稳操胜券!”崔杼的本意自然是希望能在战争中致齐庄公于死地。

栾盈有了齐庄公为后盾,果然起兵杀进了晋都绛城,不过最后还是兵败退守回了曲沃、在曲沃一直坚守以待齐庄公的支援。

这时候,该是我们的爱情主角出场了。原来,莒国获悉了齐国的计划,打算趁齐庄公出征时袭击齐国,杞梁因此遇到了齐国守将孟姜(前面说了,她也是女中英豪)。这二人都是坚定的反战派、在共同的和平信念中相爱了,因为不忍百姓无端在战争中遭受涂炭,杞梁最后因避战之罪投向齐国、与孟姜结为了连理。

万民所向的历史改编: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国两千年反战史的缩影

这原是古代疆场上的爱情故事

在栾盈望眼欲穿的时候,公元前550年,齐庄公才慢吞吞出发,名义上是前往曲沃支援,实际上却绕道卫国,杀掠一通后,再绕趁晋国主力在曲沃时袭击了晋都绛城。齐庄公还没满足,从绛城退兵回师时又顺路袭击了莒国,杞梁正是在莒国一战中,与华周(另一将领)一起力竭战死。

得悉夫君死讯后,孟姜在齐庄公回国的路上迎回了灵柩,并拒绝了齐庄公做做样子的郊外吊唁(《左传》: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下妾不得与郊吊)。《左传》为严肃的历史典籍,其记录应是最接近真相的。

接下来,热爱和平的人们觉得不公,开始了“加油添醋”的千年改编

杞梁战死,孟姜迎灵柩于齐国郊野,二人新婚才不到一年呀,必须得加上“哭”才显得合理!于是曾子率先在《礼记·檀弓》里说:“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第一次在记录中添加了哭的情节。

《孟子》也不甘落后说:“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自此,本为巾帼英豪的孟姜就成了象征忠贞爱情的哀怨“哭妻”了,有诗为证: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万民所向的历史改编: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国两千年反战史的缩影

后来演变为哀怨的民间“十八相送”了

到了西汉时候,倡导以儒治国的文学家刘向(刘邦之弟的后人)觉得光是哭还缺乏文学色彩,于是在《说苑·善说篇》里如此描绘: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阨。《列女传》也是刘向编著的,里面在说到这故事时又多了“投淄水”的情节: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至西汉时,“杞梁妻、孟姜女”开始有了“哭夫、崩城、投水”的故事雏形。

到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继续“加油添醋”,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开始有了绘声绘色的具体参数)。西晋时期的《古今注》继续跟上,说杞城是“感之而颓”……连城墙都能被孟姜感动了。原本基于史实的“孟姜女”故事到这时已成了“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开始脱离历史真实了,不过基于的“杞梁妻”尚能保持着。

万民所向的历史改编: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国两千年反战史的缩影

再到后来,才哭倒了长城

两晋时期更崇尚人性风骨的“清谈”对唐代文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人(唐玄宗天宝时期)为了更形象地体现“反战反暴政”,硬是将“杞梁妻”的故事往后挪了三百年,“杞城”就变成了秦始皇时期的长城。与此同时,由于故事已脱离历史真实,杞梁也因其音成了“杞良、喜良、范喜良“。

我们的李白大诗人也不甘落寞,发挥其更浪漫的夸张手法说:“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杞梁的梁成了梁山,孟姜不但哭倒了杞城、长城,还哭崩了山!

万民所向的历史改编: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国两千年反战史的缩影

明朝时由于大修长城,百姓们出于抗拒和反战心理,又搬出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给它增加了“招亲、千里送寒衣(寒衣节)“等桥段,各地还修了大量“孟姜女祠”,用以表达向往安稳生活的愿望。

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修撰《东周列国志》时,索性对前朝历代的“孟姜女故事”做了一次系统化的艺术加工,同时附上了概括性的描述说:以上“盖即齐将杞梁之事,而误传之耳”,由此重申了一次“杞梁妻、孟姜女”的真实故事本源。

万民所向的历史改编: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国两千年反战史的缩影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里记录了最全面的故事版本

我国历史上典故无数、民间传说更是盛如瀚海。但象孟姜女这样来源自真实历史、又被渲染改编了几千年的例子还真是绝无仅有。最核心的原因,是由于各种改编一直都围绕着同一主题不断扩展,而这主题则体现了我国百姓热爱和平的共同愿望,以致于历代文豪都不甘寂寞、热心参与到改编当中了。

从春秋时期到明代,杞梁妻的故事盛传了两千年,它所体现的反战与渴望和平的思想却一直都没变过。这也说明,孟姜女早已事实上地成了我国反战史中的“最佳女主角”!

万民所向的历史改编:孟姜女的故事原是我国两千年反战史的缩影

秦始皇最后成了其中最大的冤大头

今日的临淄齐故城南墙外郎家庄外就有杞梁墓,考古结果验证了《左传》中的记录确实就是“正确版本”。对于历史上众多版本的”杞梁妻“故事改编,由于它们正义向善、与杞梁孟姜夫妻二人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才会说,“加油添醋版本”又何妨?他们一定会因后世万民所向的这些改编感到欣慰!

罗列一下参与过故事改编的”编剧名单“:曾子、孟子、刘向、王充、李白、冯梦龙……如此有份量的历史改编故事,难怪会传颂几千年不衰了。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