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不知道 《长安清明》诗 中记载了许多清明趣味活动

逸闻| 不看不知道 《长安清明》诗 中记载了许多清明趣味活动
逸闻| 不看不知道 《长安清明》诗 中记载了许多清明趣味活动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唐末大诗人韦庄的《长安清明》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一带)人,唐末五代诗人、词人,是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的第四代孙,花间派著名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乾宁元年(894年)进士。后入川仕蜀,为王建掌书记,他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前蜀政权建立后官拜宰相,最后在蜀国去世,谥号文靖,世寿七十有五。著有《浣花集》传世。

诗人韦庄年轻时即疏旷不拘,任性自用,颇有文人气魄,原本住在长安附近,后来移居虢州(今河南灵宝市一带),广明元年(880年),韦庄在长安应举不第,时值黄巢起义攻破长安,唐王朝满目疮痍,韦庄与弟妹在战乱中失散。

诗人亲眼见到了昔日繁华热闹的神都,变成了仓惶混乱的地狱,怀念长安的兴衰更迭,感叹人世变幻无常。《长安清明》这首诗,作于清明佳节,全诗语言清新,通过描绘节日期间的人事物,透露出对以往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政治的失望。

逸闻| 不看不知道 《长安清明》诗 中记载了许多清明趣味活动

清代评论家朱三锡,在他的著作《东岩草觉评订唐诗鼓吹》中,这样评价韦庄的诗作,曰"蚤是",曰"可堪",皆触景感怀口吻也,"内官"、"上相",皆追忆昔年升平之事,"叱拨"、"踿跹",皆追忆昔年升平之景。独是升平虽异,而风光不改。曰"暗喜"者,乃游人暗喜耳

朱三锡的评价切中要点,韦庄的诗作用典使事,诗意委婉曲折,其中不乏讽刺意味,引人思考。韦庄在全诗开篇,即奠定了"伤春"主基调,淫雨霏霏的天气,让诗人的情绪更加压抑苦闷,路边的芊芊芳草增添了对前途名誉的凄婉迷离之感。

而诗作的最末两句,诗人却使用讽喻的笔法,道出了心中的愤懑失望,说自己还记得唐王朝鼎盛,天下承平安乐时候的景象,现在这种繁华情境好像回到了当年盛世的样子,朝廷用各种手段麻醉世人的神经,忘却刚刚经历过的颠沛流离,肆无忌惮的欢乐掩盖下的实际是国势岌岌可危。对过去的忘却,是前进路上最大的危机,友人之乐与诗人之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唐末著名诗人词人,韦庄的笔触还是很值得称赞和学习的,比如他在诗作中间的颔、颈二联,就描述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习俗,下面来详细说说诗中描写的清明时候几种宫廷和民俗活动。

逸闻| 不看不知道 《长安清明》诗 中记载了许多清明趣味活动

内官初赐清明火

诗中提到的"内官",是在国主身边侍奉的近臣,这个职务大都是宦官充任。"赐清明火",则是中国古代延续很久的一种风俗,清明又称为寒食(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日),禁火冷食三日,还要把一年来使用到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掉,在清明节这一天重新取火。"赐火"又称"改火",作为非常隆重的典仪,唐宋时期的历代皇帝,都要在这一天举行"清明赐火"仪式,把宫廷里取到的新火种颁赐给群臣使用,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所谓"薪火相传"。而诗中的"初赐",则如实记录了动乱初定、朝廷复旧的情形。

另一位唐代大诗人韩翃,作《寒食》诗云,其中"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同样描绘了"内官赐火"的习俗。过去人们认为火是有生命的存在,一年下来,旧火要改为新火,才能有利于身体健康,所以要在一定的时节把旧火换成新火。《周礼·夏官》中记载专门负责改火的"司爟氏","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

"。

改火习俗,并非总在清明,比如《后汉书·礼仪志》载"日冬至,钻燧改火",说明汉代的改火在冬至日。魏晋以降,这一习俗曾经中断,至唐时重新恢复,定在清明节。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熄灭火种,寒食过后燃起新火,唐代诗人沈佺期写道"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形象道出这一景象。

逸闻| 不看不知道 《长安清明》诗 中记载了许多清明趣味活动

据载,民间百姓在寒食节,用钻木取火的方式改火,遵循古代相传的"煌煌是求,必钻木而成燧"的旧俗,所用的木头非榆即柳,所谓"晓榆新变火,轻柳暗飞霜"(唐·方千《清明日送邓芮还乡》)。那么,宫廷内苑如何取火呢?据唐代《辇下岁时记》记载,到了清明时节,内苑会安排尚食内园的官小儿,集会在殿前钻火。谁先钻出新火,就能得到"绢三匹,金碗一口"的厚重赏赐。

取到的新火,由榆柳枝捧献陛下,由皇帝过目后颁诏"赐新火"。于是,内官们将准备好的蜡烛在新火上点燃后,用香炉盛放引至宫廷外。等待领取火焰的官员,心理上都是无比欣喜的,拿着新火叩谢皇恩,发誓效忠朝廷。这实际上是皇家通过严肃的仪式,来树立和强化个人威望,进而实现御下的高明权术,用皇恩的分派,换回臣子的忠诚奉献,也是自己合法地位的宣示。

到了此时,新火可以护佑身体健康的说法,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活动更像是春天到来的仪式感,以此感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生机盎然,杜甫诗"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可做明证。

逸闻| 不看不知道 《长安清明》诗 中记载了许多清明趣味活动

上相闲分白打钱

上相,狭义来说,指的高级官僚,能够参与朝廷决策的大臣,诗中所指的是朝廷各类官员。"白打钱",类似一种赌球的蹴鞠游戏,优胜者受赐金钱。辽代枢密副使、南府宰相王棠的《知新录》记载,"

白打,蹴毬戏也。两人对踢为白对,三人角踢为官场。"

说起来,蹴鞠就是足球的前身,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军事目的和战阵训练,一群身强体壮的战士们,利用攻防技巧,在活动中增强了彼此的相互配合,也提高了对战仗灵活应对的能力,这是古代蹴鞠运动规则设置的初衷。

唐代时期的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寒食节这一天也增加了很多民俗活动,除了"慎终追远",还有踏青、秋千、蹴鞠等内容。唐时的"蹴鞠"之风尤盛,而清明节的蹴鞠活动,更是受到官方鼓励的全民项目。

唐代诗人王建,在一首《宫词》中写道,"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诗中的"白打",就是唐宋时期民间非常流行的无球门踢法,因其不设球门,所以称为"白打",如果加上金钱作为彩头,就叫"白打钱"了。

不仅民间,皇宫内院对"蹴鞠"也是情有独钟,《新唐书》中专门记载皇宫按需供应的物品中,就有"

寒食献球",这个球就是蹴鞠的意思。据载,内廷教坊司和皇宫内苑都有专门的蹴鞠艺人,他们技法专业、富有经验,在寒食节或者重大宫廷宴会时,要进行蹴鞠表演,作为仪式保留项目。

逸闻| 不看不知道 《长安清明》诗 中记载了许多清明趣味活动

据说,唐代玄宗时期遇到一次天灾,旱情严重,无法缓解。玄宗十分焦急,就下诏要求臣子们进言,坦诚研究解决办法。这里面有一位大臣叫做张廷珪,他是开元年间的礼部侍郎,河南济源人,他直言说,希望皇帝陛下"屏后宫,减外厩,场无蹴鞠之玩,野无纵禽之乐",当然这个建议是否能够缓解旱情,还不好说,但张侍郎直指的问题核心,是希望皇帝勤政,不要整天跟后宫(杨玉环)观赏蹴鞠之玩。这说明,玄宗皇帝很喜欢的几样事情之一,就是带着杨贵妃欣赏宫廷蹴鞠表演。

看过《水浒传》都知道宋代的蹴鞠高手叫高俅,凭借高超的技艺,居然进入庙堂,掌握了国家权力。在唐代,也有几位蹴鞠界的达人,比较有代表的人物,是唐中宗之子太子李重俊帐下的门客杨璬和武崇训,李重俊一大爱好就是蹴鞠。杨、武两人投其所好,不学无术,只有一技傍身,就是"惟以蹴鞠猥戏,取狎于重俊",拥有过人的球技,自然成为红人,而李重俊成为太子,也算政治投资成功。

除了不学无术的杨、武二人,唐朝五代时期,还有一个球技高手,叫许存,他像汉代的霍去病一样,颜值非常高,又英气逼人,更重要的是,他既能踢球又有军事才能。许存后来被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发掘出来,不仅委以重任,还收为义子,赐名王宗播。王宗播果然不负皇帝重托,为前蜀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算是球星从政的成功案例。

逸闻| 不看不知道 《长安清明》诗 中记载了许多清明趣味活动

绿杨高映画秋千

首先要说,"秋千"并不是今天这样的惺惺作儿女态,而是充满野性的味道。最初的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提高猎获能力,不得已进行各种高强度训练,秋千就是其一,在奔跑和攀援的时候,抓住粗壮的树枝和藤条,依靠惯性摇摆前行,跨越沟壑山崖,这就是"秋千"的雏形。

唐武德年间成书的《艺文类聚》中记载"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景象,用来锻炼轻身敏捷的身法。山戎是春秋以来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活动在燕山一带,齐桓公剿灭戎族,秋千也随之流传中原地区。

汉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吸收和同化。秋千在传播过程中,由原本的战士训练职能转化为闺房游戏工具,增添了很多女性味道。据载踏板秋千最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游戏,唐人高无际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中提到"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秋千在汉武大帝的心中还有祈寿延年的作用,并因此成为后宫的流行。

进入唐代,秋千仍在后妃中流行不衰,五代文学家王仁裕在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写道"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这种宫廷寒食节的雅戏,后来流传到民间,也变成"众乐之乐"。

逸闻| 不看不知道 《长安清明》诗 中记载了许多清明趣味活动

清明时节春年花开,虽然不能"面朝大海",但的确是荡秋千的好时节,并且主要作为女孩子的闺房之乐而存在。诗人韦庄还有一首《浣溪纱》,"

欲上秋千四体慵,拟教人送又心忪,"把怀春少女的羞涩腼腆情愫写的惟妙惟俏。李清照笔下的秋千女孩,羞涩中更添几分天真活泼,"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最是促狭的,还属那位春宫高手,号称吴门四才子之首的唐秀才,在他的香艳笔下,秋千少女变幻出另一种独特韵味,《秋千诗》云"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娇娥并有美少年,阅读文字如香风扑面,不可方物。曹雪芹笔下,那位以半老姿色吸诱贾雨村的薛宝钗君,"秋千架上春衫薄",二者情景类似,韵味大大不同。如果再联想到西门大官人与潘氏金莲的"葡萄藤下秋千戏",就更是勿言、勿视、勿听了。

宋代以后,出现了一种称为"水秋千"的百戏,虽然名曰"水"却是男性杂耍。据南宋文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水秋千"是在水中船上表演,画舫船头竖起秋千架,。表演时,以鼓声伴奏,艺人在船头杆上往来上下,翻腾悠荡,晃到一定高度,他们双手脱绳,在空中翻跟斗投身入水。以各种姿态取胜,动作惊险却优美变化,其实类似于现在的跳水运动。算是秋千运动的变种。

逸闻| 不看不知道 《长安清明》诗 中记载了许多清明趣味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