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陳寶國、馮遠征“偷師”,組隊“老中醫鏘鏘三人行”

文 | 阿 布

“可那翁泉海奇怪了,他不用大劑量補氣的人參黃芪、也不用補陽的鹿茸附子,他偏偏用補中益氣湯,這樣平淡無奇的小方,以求補離散之陽,挽敗絕之陰,清虛中之火,生下陷之氣,不溫不火,不輕不重,分寸掌握得十分精準吶……”

▲電視劇《老中醫》熱播之後,一劑“補中益氣湯”火了。

“這是著名的補益方劑,乃金元四大家之一補土派李東垣的代表方,體現了治勞倦內傷之法。”著名主持人曹可凡告訴記者。

在《老中醫》中,他扮演寧雪堂傳人吳雪初,與陳寶國飾演的孟河醫派傳人翁泉海、馮遠征飾演的趙閔堂一起,組成了“老中醫鏘鏘三人行”。

馮遠征出生於中醫家庭,他的爺爺是陝西韓城老家有名的中醫。而“鏘鏘三人行”裡的曹可凡,跟劇中的主角“孟河醫派”,說起來關係更是不淺。

許多人都知道,曹可凡是學西醫出身,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交大醫學院)碩士畢業。但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和劇中講述的“孟河醫派”的淵源竟然這麼深。

“在醫科大學讀書的時候學過一個學期的中醫,望聞問切、針灸推拿、拔火罐,我都挺有興趣的,雖然只是學一些皮毛,但已經覺得中醫很難很難,尤其是背那些中藥的功能,聽上去都差不多。”後來他為電視劇《老中醫》做案頭功課,把當年學過的專業知識又重新翻出來複習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當時教授他中醫的,正是常州孟河醫派傳人丁甘仁的後代,“陳寶國飾演的翁泉海,原型正是丁甘仁。孟河醫派的第四代傳人我也認識——丁一諤教授是丁甘仁的曾孫,有時候我身體不舒服,也會找他幫忙調理,真可以說是緣分不淺。”

演戲之前,他先請教丁一諤教授,“瞭解丁甘仁當時的家是什麼樣子,出診的藥箱什麼樣,還知道他開方子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習慣——兩個字的中藥他通常都會寫成三個字,比如白朮不寫‘白朮’,而是寫作‘炙白朮’。中藥方劑講究‘君臣佐使’,丁甘仁開方尤其講究和諧與平衡,用藥以‘清、輕、靈、廉’著稱,清即條理清晰,輕即用藥劑量小,靈即變化多端,廉儘量用廉價藥物,減輕患者負擔。”

曹可凡說拍戲的時候很開心,因為劇組用到的中藥材全都是真的,聞得到中藥的香味。“藥材花了十幾萬買來,方子也都是有根有據的,不誇張地說,都能跟著劇裡的方子抓藥。”

張藝謀教給他一字決

曹可凡演戲的起點非常高,他的第一個導師就是張藝謀。2011年演《金陵十三釵》,張藝謀就告訴他:“你記住了,不要去設計亂七八糟的東西,你沒有專業背景,設計出來的東西肯定是錯的,你就記住,塑造人物最重要的是人物基調——演戲演的一個是規定情景,一個是人物關係,把這兩點處理好的前提就是先確定人物基調,掌握了人物基調,什麼東西出來都是對的。”

“他告訴我,鞏俐演《秋菊打官司》,就是一個‘慢’字,因為她懷著孕,事事要慢,要顧忌肚子裡的孩子。而我在《金陵十三釵》裡演的‘孟先生’,也是一個字——苦。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漢奸,但是我只把自己當一個父親去演,為了救女兒,不得不做漢奸,做了漢奸還得不到女兒的理解,最終搭上自己的命,核心基調就是一個苦字,寶寶心裡苦。”

這回演《老中醫》,和老戲骨陳寶國、馮遠征搭戲,壓力自然不小。雖然相比主演陳寶國的1200多場戲,吳雪初的戲份只有100場不到,但編劇高滿堂跟曹可凡說:你不要看戲少,這個角色會“出來”。

怎麼出來?曹可凡想到了張藝謀教他的一字訣。哪個字可以成為吳雪初的“人物基調”?他想到了一個字——圓。

“吳雪初是像吃開口飯一樣,在一個面對大眾的行業裡討生活,所以一定是很圓融的。如果說陳寶國飾演的翁泉海代表一個‘正’字,馮遠征飾演的趙閔堂代表一個‘滑’字,那麼‘圓’用來形容吳雪初最合適不過。”

看過《老中醫》,你會發現,編劇並沒有迴避中醫的良莠不齊。劇一開始,就表現了打著鈴鐺走街串巷叫賣“神仙丸”“老君貼”的“鈴醫”。在曹可凡看來,近代的中醫還不像現在這樣被打上“國醫大師”的光環,許多中醫都處於社會中低層,“像華佗和扁鵲,也是鈴醫出身,不是那麼高貴的,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陳寶國之子陳月末飾演的鈴醫

他飾演的吳雪初,最喜歡結交權貴,把和名人的合照掛在牆上,招徠生意,是個江湖氣頗重的老中醫。“我很喜歡名醫陳存仁的《銀元時代生活史》,他是丁甘仁的學生,在書裡記述了許多當年中醫的生存狀態。看劇本的時候我就笑起來,人物真的都有所本。像吳雪初這樣的老中醫,也難免要混跡江湖,說結交人脈也好,包裝營銷自己也好,都是當時中醫生存的需要。”

和馮遠征一個逗哏一個捧哏

“正,圓,滑”,老中醫鏘鏘三人行裡,曹可凡和馮遠征的對手戲最多,一個是“滑”,拿著雞毛撣子走路永遠不留腳印的油光水滑;另一個是“圓”,滴水不漏八面玲瓏,這兩人的對手戲,用曹可凡的話來說,就像說相聲一樣,“一個逗哏一個捧哏,來來回回嚴絲合縫,不撒糖不漏水,話和情緒都得接住嘍,不能掉地下。”看起來分外精彩。

曹可凡說馮遠征把演戲看得很重,“他有自己的表演理論體系,對理論和實踐都很重視,他曾經給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生教表演,半年以後就能排出非常出色的大戲,是個很好的演員。”

吳雪初這個角色,看似江湖,最終也有捨生取義的大義凜然。演這場戲的時候,曹可凡本與陳寶國有對手戲,陳發現他臉色有變,覺出異樣,兩人有一段交流。馮遠征看過這場戲,提出建議:作為老中醫鏘鏘三人行,在這麼重要的時刻,他和曹可凡也應該有所交流才對。

“他這麼一說就點醒我了。後來我們這場戲就改成我和遠征四目交匯,我站起來的時候他也作勢也要起身,卻被我一手按在肩頭,在我站起來的同時順帶就把他按下去了,意思是勸他不要惹麻煩,犧牲我一個保全大家的周全。”

好演員就是會注意到細枝末節的東西,曹可凡感嘆。高滿堂的劇本在他看來臺詞精煉,沒有水詞,每句話都有信息量。而好的演員,則是在即便沒有臺詞的時候,也能不讓氣場斷,為劇本做一個延伸和豐富,將細枝末節都填滿。

向老戲骨陳寶國偷師

除了馮遠征,他也向老戲骨陳寶國“偷師”。

那場從容就義的戲,曹可凡原本的演法,是調動起自己所有的感情,演得聲淚俱下。演完之後,陳寶國卻對他說,你最後應該收一收。

“因為這場戲,是我和翁泉海他們訣別,但他們卻不知道我已經準備自盡。直到我走後,他們才獲知吳雪初去世的消息,那一刻情緒才達到至高點。如果說我前面已經演到聲淚俱下的話,那麼翁泉海就不會不知道,他後面的戲就站不住腳了。”

聽了陳寶國的建議,曹可凡再演的時候就注意往回帶一點,“往淡了演”。導演也給他加了一場戲,在小雨中踽踽獨行,搖搖晃晃的背影在小徑上越走越遠,直至消失不見,隨後才傳來去世的消息,令翁泉海大驚失色,戲劇張力也從這一收一放中得到了擴大。

曹可凡也總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論,“演員有幾種困惑,第一種是有想法沒有辦法,缺少閱歷去理解一個人物,或者缺乏一個表現的手段,這就需要靠自身的閱歷積累,靠導演和合作演員給你一些指點和配合;第二個困惑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你不能只顧自己眼前的一場戲,要從全局去考慮。這是寶國教給我的經驗。”

如今的曹可凡,承認自己很有“戲癮”,“做主持人只能演自己,演戲卻不同,裝狗成狗,裝貓成貓。”這回西醫演了把老中醫,真是過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