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死時阿巴亥殉葬,到底有什麼特別原因?

炒米視角


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按照滿八旗的規矩,阿巴亥是不能殉葬的,因為她是大妃,還有三個親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這是她不能殉葬的基本條件。

可是努爾哈赤沒有放過她,明文遺照要求她殉葬了。可憐阿巴亥才剛剛37歲。兒子們親眼目睹母親生生自縊而死但也無可奈何。

阿巴亥的死給前清史增添了許多令人遐想的理由和空間,於是乎,各種猜想接踵而至:

有人說是皇太極矯詔逼死了阿巴亥,目的是為了自己繼承汗位。有人說是因為他與努爾哈赤的二兒子代善有不正當關係。有人說阿巴亥太過美麗妖嬈,是不祥之人。莫衷一是。

到底阿巴亥為何被努爾哈赤拉去殉葬,這中間是否有令人窒息的原因和理由呢?

阿巴亥美麗妖嬈,這是事實,她12歲嫁給努爾哈赤,16歲生下第一個兒子阿濟格。努爾哈赤非常疼愛這位美妻,所以,若干年後,阿巴亥成為大妃(皇后)。這其間,阿巴亥也曾惹惱過努爾哈赤,被努爾哈赤離棄,但是時間不超過一年,努爾哈赤又把她找回來了。這充分說明,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感情是真摯穩定的。按照常理而言,努爾哈赤不會是由於太愛阿巴亥而失去理智要她殉葬,死也要在一起,那就是赤裸裸的言情劇了。

努爾哈赤的人生是熱血和殘酷的人生,統一女真族的戰爭在他的一生中幾乎從來的沒有停止過,以至到了努爾哈赤晚年有了漢族皇帝們一樣的心理,對待萬事萬物多疑而殘忍。晚年的努爾哈赤雖然雄心勃勃,但是處境並不見得很好,左右兩側,一邊是與大明王朝息息相關的朝鮮,一面是時好時壞的蒙古,暮氣深重的大明王朝雖然死氣沉沉,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要不是李成梁,努爾哈赤或許早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因為努爾哈赤的高壓政策女真族境內的暴動此起彼伏,這一切的一切隨時都可能瓦解統一後的女真族,隨時都有可能灰飛煙滅。

一向所向披靡的努爾哈赤在孤懸關外的寧遠城下被一個不知名的小將袁崇煥打的幾乎喪失了信心。這讓努爾哈赤不得不重新掂量自己的一生。三十多年的積累瞬間瓦解讓努爾哈赤不得不反思女真族的未來。

垂死的努爾哈赤實際上此時給後代留下了一個諾大的亂攤子。從後來皇太極和袁崇煥對峙期間不得不靠燒殺搶掠來維持財政的情況看,當時的努爾哈赤幾乎已經耗盡了女真族幾十年來積累的成果。

因為這場失敗,女真族的內部也在悄悄發生變化。如果我們都來馬後炮,從努爾哈赤創建滿族八旗制度來分析,先看看皇太極是否會逼死阿巴亥,也許能有些眉目。女真族和蒙古族都是以遊牧為基礎的的少數民族部落,他與漢族固定生養的基礎有很大的不同,追逐肥美的草原,時常流浪各地是他們生活的根本。因此,對於領頭人的選擇與漢族士大夫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誰能帶領他們追逐到財富,草原,女人等才會被推舉為汗王,而努爾哈赤八旗制度的核心就是推舉制度,這一先進的制度被認為是戰勝大明王朝的關鍵所在。所以,說努爾哈赤立太子,立皇儲之說完全是子虛烏有,是後來某些史學家強拿漢文化的特點加給滿八旗造成的。皇太極上位的核心因素就是這種推舉制度的結果。

有人一直認為多爾袞才是理應當汗的那個人,就是因為這種漢文化猜想的結果。要知道,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多爾袞才15歲,他當時是四小貝勒,未有寸功之基礎,雖然天資聰慧,但是按照八旗推舉制度,他是完全沒有資格參加汗王推選的。而且,皇太極當上汗王之後,對待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可以說是仁至義盡,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多爾袞攝政若干年,也不當皇帝的根本原因。

說到底,皇太極不是那個要逼死阿巴亥的人,如果大家有興趣,還可以看看一部叫《前清秘史》的紀錄片,對此有更為詳盡的資料。

除了皇太極這個關鍵性因素外,現在已經排除。那就只剩下阿巴亥本人或者努爾哈赤本人了。

努爾哈赤待阿巴亥不錯,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讓阿巴亥是三個兒子繼承了滿八旗中的兩旗。前清的八旗實際上就是把女真族的土地,奴隸,財產,軍事等等分為八個部分,然後由他們的子孫繼承。旗主王爺叫和碩親王,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就佔了八分之二,可以說已經非常不錯了。為什麼努爾哈赤會這樣做,也許就是考慮自己死後,阿巴亥孤兒寡母無依無靠,所以才如此後代。

本來,努爾哈赤之前曾將阿巴亥母子的這個重擔交個大兒子(老大諸英被努爾哈赤殺後代善就是大兒子了)代善照顧。而阿巴亥為此也做了不少工作,結果,代善與阿巴亥的關係變了味,因為努爾哈赤的一個小妾告密說他們關係曖昧(後來這個告密的小妾也殉葬了)。作為一個年青的母親和女人,在如此複雜的局面之下,為自己的孩子和未來做考慮並不為過,但是這似乎觸動了努爾哈赤的底線。如果一定要說代善與阿巴亥有什麼曖昧關係,那也只不過是吃醋的小妾一面之詞而已,有人甚至說皇太極也因此打擊打壓了代善爭取汗位的權利,那純屬於是子虛烏有。正所謂男女授受不親,也許代善有此想法,也或許是阿巴亥有次想法,但是一條,作為男人的努爾哈赤是堅決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有人會問,那努爾哈赤是否做過調查核實。答案是肯定的,他做過,但是男女之事,尤其是在女真族男女不像漢族這樣保守的情況下,誰又能說得清?

努爾哈赤不會在阿巴亥的男女問題上糾纏不清。作為一個有雄心抱負的人考慮的不是幾個人的生死,考慮的是整個女真族的生死和未來。而八旗制度,就是關乎女真族生死和未來的核心要素。

這也正是阿巴亥觸犯努爾哈赤最為關鍵的地方,而阿巴亥與代善的關係問題也源於此。阿巴亥接觸代善,雖然努爾哈赤有遺命在先,但卻不可以主動為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謀求更大的權力,因為他們已經獲得兩旗的權力了。似乎阿巴亥對於努爾哈赤死後的安全感始終難以滿足,她與代善的交往便成為阻礙八旗制度實行的絆腳石,努爾哈赤不得不清除掉她。也許,正因為如此,代善也放棄了競爭汗位的權利,儘管可能不是主要原因,但絕對有此因素。

總之,阿巴亥殉葬了。八旗制度因為它的公平和先進性沒有得到踐踏,皇太極此後的輝煌的17年,證實了努爾哈赤八旗制度的勝出。


青燈問史


阿巴亥是海西女真烏拉部首領滿泰之女,1601年,年僅12歲的阿巴亥嫁給了時年43歲的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1603年,努爾哈赤的第三任大妃孟古哲哲病逝,14歲的阿巴亥繼任為第四任大妃。

阿巴亥為努爾哈赤育有三子,分別為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多爾袞和十五子多鐸。1626年8月,努爾哈赤病死,汗位由第八子皇太極繼承,執政的四大貝勒眾口一詞要求阿巴亥遵照老汗王遺命與兩位庶妃一起殉葬。被逼無奈之下,阿巴亥只好懸樑自盡,年僅37歲。那麼正當盛年的阿巴亥以身殉葬有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呢?

阿巴亥與代善的桃色緋聞

1620年,庶妃德因澤與阿濟根向努爾哈赤告密,說大福晉時常精心打扮一番後,深夜出宮到大貝勒代善家去;還在舉行重大集會時與代善眉目傳情。

努爾哈赤暗中派人調查之後,確認情況屬實,考慮到家醜不可外揚,借私藏金銀的罪名而將阿巴亥“離棄”(打入冷宮),又將私藏在阿濟格和孃家烏拉城的財物追回。可僅僅一年之後,1621年,努爾哈赤又召回阿巴亥,再度立為大妃。這充分說明努爾哈赤還是非常喜歡阿巴亥的,之前的“離棄”只是為了給她一點教訓嚐嚐。

阿巴亥丰姿綽約,年輕貌美,她知道老汗王年事已高,必須早做謀劃,才能確保自己和兒子的地位不受影響,於是投向了極有可能繼承汗位的大貝勒代善懷中。女真向來有收繼婚的習俗,父死子娶其庶母,兄亡弟娶其嫂,努爾哈赤當時也有死後讓代善娶阿巴亥的打算。

可問題在於,現在自己還健在,兩人就如此膽大妄為,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在臨終前向四大貝勒留下遺言,死後要阿巴亥殉葬。努爾哈赤此舉算是對阿巴亥不忠的一種懲罰,也是斷絕她和代善再續前緣的最好辦法。值得一提的是,努爾哈赤留下的遺言並不是只讓阿巴亥一人殉葬,而是讓她和兩位庶妃一起殉葬,這兩位庶妃不是別人,正是之前告密阿巴亥偷情緋聞的德因澤和阿濟根。

皇太極假傳遺言

有人說,令阿巴亥殉葬的遺言是繼承汗位的四貝勒皇太極捏造出來的,目的是為了防止阿巴亥與三個兒子日後聯合起來,顛覆他的汗位。於是就編造了努爾哈赤死前遺言,讓阿巴亥及兩位庶妃以身殉葬。

這種說法有待商榷,因為當時阿濟格已經成年,如果皇太極故意編造的遺言,即使年幼的多爾袞、多鐸不明事理,但阿濟格不可能毫不知情。況且阿巴亥與代善早有舊情,可在關鍵時刻,包括代善在內的四大貝勒眾口一詞,逼迫阿馬亥遵老汗王遺言殉葬,由此看來努爾哈赤的遺言應該是真實存在的。後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都先後追隨皇太極四處征戰,並未流露出對皇太極逼死生母的怨恨之情。多爾袞執掌大權後也沒有給生母殉葬一事翻案,只是追封阿巴亥為孝烈武皇后,並將神位放置在太廟之中。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追奪其一切封典,撤銷了阿巴亥的皇后尊號,又把神位移出了太廟。


歷史茶坊


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她為努爾哈赤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阿濟格,二兒子多爾袞,三兒子多鐸。阿巴亥比努爾哈赤小三十歲,老夫少妻,阿巴亥長得漂亮,又會伺候人,深得努爾哈赤寵愛。

努爾哈赤駕崩,第二天,皇太極以四大輪值貝勒的名義傳阿巴亥。皇太極對阿巴亥說,先王遺言讓你殉葬。阿巴亥說,我有兒子,他們還小需要照顧。皇太極說,你的孩子我們可以照顧,你必須殉葬。

從皇太極和阿巴亥對話可以看出,阿巴亥不想死。有人說阿巴亥是被勒死的,也有人說她是不得已被迫自殺的。不管怎麼說,阿巴亥殉葬有點不合情理。



殉葬是一種很殘酷的陋習,到清朝時期不就不太流行了,殉葬者也有了一些限制條件。一般情況下選擇地位低、無子女者,而且大都採取自願。

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大妃,也就是正妻,地位很高,她有三個兒子,兩個兒子未成年,多爾袞14歲,多鐸12歲,她本人才三十七歲,還很年輕,不想死。

和阿巴亥一起殉葬的還有努爾哈赤的兩個小妾德因澤和阿濟根。為什麼會是這三個人殉葬?

德因澤和阿濟根地位不高,都沒有孩子。可是努爾哈赤有一個側妃博爾濟吉特氏地位不高,也沒有孩子,沒有殉葬,順治元年才死。可見殉葬和這幾個人的地位和有沒有子嗣沒關係。



那德因澤和阿濟根是自願的嗎?努爾哈赤的這兩個小妾歲數比阿巴亥小,年紀輕輕她們會願意死?!不太可能。

其實,阿巴亥、德因澤、阿濟根,這三個殉葬的人都與一件事有關。因牽連此事被迫殉葬可能性最大。

阿巴亥受努爾哈赤寵愛,德因澤和阿濟根嫉妒,到努爾哈赤那兒狀告阿巴亥與大貝勒代善有染。代善因此被削去汗位繼承人權,阿巴亥被打入冷宮,德因澤和阿濟根獲得了與努爾哈赤同桌吃飯的權利。

假如努爾哈赤一時生氣,為了拆散大貝勒代善和阿巴亥,說出了讓阿巴亥殉葬的話。那麼德因澤和阿濟根沒有若努爾哈赤生氣,不可能說出讓他們殉葬的話。那麼德因澤和阿濟根殉葬就不是努爾哈赤的意思。



如果說努爾哈赤恨阿巴亥給他戴了綠帽子,可是阿巴亥被打入冷宮不到一年,又重新回到努爾哈赤身邊,而且對她的寵愛更甚。

阿巴亥為努爾哈赤生了三孩子,兩人感情很深。努爾哈赤臨終專門把她叫到身邊交代後事。有這種感情,努爾哈赤怎麼忍心讓阿巴亥扔下兩個未成年孩子隨他去死,何況這兩個孩子也是他的親骨肉。

所以,阿巴亥殉葬最大可能就是皇太極假借努爾哈赤曾經說過讓阿巴亥殉葬的話,逼迫阿巴亥殉葬。至於德因澤和阿濟根就好辦了,她倆地位低、沒孩子,先王又喜歡她倆,連先王喜歡的大妃都殉葬了,她們還有啥說的。

皇太極為什麼要逼迫阿巴亥殉葬?其實就因為努爾哈赤寵愛阿巴亥,愛屋及烏,有意讓阿巴亥的兒子多爾袞繼承汗位,多爾袞年幼,他繼承汗位要靠阿巴亥運作,阿巴亥死了,多爾袞就沒能力與他爭汗位了,這才是根源。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阿巴亥殉葬不是出於努爾哈赤的遺囑幾乎可以斷言,努爾哈赤生前其實對阿巴亥母子的歸宿做了必要的安排,原話如下:

吾身歿後,大阿哥(指代善)須善養諸幼子和大福晉。

阿巴亥之死出於皇太極的意圖無疑。

而以皇太極當時的立場,所謂父汗先皇有意要立心愛的幼子多爾袞為皇帝而使得自己盤算落空的擔憂從根本上來說是不成立的。

這是因為以當時多爾袞的年齡地位才幹名望,不足以成為八旗武裝集團的共主。在當時,八旗親貴和諸王貝勒,需要的是一個相對成熟穩健又霸氣側漏的大汗帶著大家殺進邊牆剽掠財物人口,多爾袞顯然還不行。

然而問題在於,如果阿巴亥還活著,歷史進程可能會怎樣?

臺灣著名歷史作家高陽(許晏駢)先生在他的著作《清朝的皇帝》中對此的解釋是這樣的:

當時37歲的阿巴亥既有風姿,又當虎狼之年,必然不安於室,若有外遇,貽先帝之羞,猶是小事,最大的關礙是,她所生三子,太祖生前“分給全旗”,但三子尚幼,若阿巴亥的情夫有野心,大可通過她控制三子進而控制三旗人馬,必留無盡後患。

高陽先生的用詞,讓人無形中覺得所謂情夫或許是嫪毐這樣的人物,但是我們如果細想一下,其實存在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阿巴亥未來可能出現的情夫或許大概率就是諸王貝勒中的一個,屆時此人本人擁有實力,再加上多爾袞多鐸阿濟格的實力,對皇太極來說可能是完全致命的。

皇太極吃相難看地逼死阿巴亥,其根本原因或許就在這裡。


談古論金


阿巴亥作為努爾哈赤的大福晉,比努爾哈赤小了31歲,受盡大汗寵愛,而且生下三個兒子,可以說地位穩固且尊崇,滿人雖有人殉的習俗,但大多都是沒有生育或者位份卑微的侍妾等,讓有三個兒子的大福晉殉葬,實屬罕見。我認為恰恰是這三個兒子的依靠及尊貴的位份造成了阿巴亥的悲劇。這三個兒子中最為大眾熟知的就是多爾袞,文韜武略,戰功赫赫,是即位的人選之一,可惜努爾哈赤和袁崇煥一戰失利,中毒不治身亡,並未對後事妥帖處理,況且代善、皇太極等均手握兵權,且年紀又長,根基又深,便擁立皇太極繼位。阿巴亥和多爾袞母子,母強子壯,又曾被給予厚望,且有阿巴亥母族烏拉部為靠,便成了新任可汗的心頭大患,如果斬盡殺絕勢必要留一個殘殺手足的惡名,那麼去母留子,就是皇太極的最佳選擇了!既可以用兒子性命威脅阿巴亥乖乖殉葬,避免衝突;又可以趁機撫養把持多爾袞幼弟,避免同室操戈,實在是一石二鳥的妙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