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穿着不像有钱人所以被抓了

因为穿着不像有钱人所以被抓了

提起活字印刷术,我们通常脑子里会蹦出两个人:第一个是咱们中国的毕昇,第二个是德国人古腾堡。他们各自独立地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那问题来了,他俩谁更牛呢?

我们中国人当然说毕昇更牛,为啥?因为他比古腾堡早了400年。发明这种东西,总是要讲个先来后到嘛。

但是,如果仔细考察历史,也不得不承认,这两个发明家后来的命运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毕昇发明了之后,只有非常小规模的实验,然后就很少用了。一直到明清,中国印刷的主流仍然是雕版印刷术。后来,要不是为了和西方人比比贡献,才在《梦溪笔谈》这本笔记小说里面把毕昇找到,恐怕毕昇就永远默默无闻了。

顺便说一下,就连“四大发明”这个概念,也是抗日战争的时候蒋介石为了鼓舞民心士气,把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请到重庆,然后才提出来的。不可否认,有一点点宣传的意味在里头。

那为什么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不能流传开呢?

因为技术水平还是达不到要求。毕昇那个时代,还不能烧制出来特别整齐划一的胶泥活字,几百个字拼成一个版,印出来的书字都对不齐,美观程度上比雕版印刷差远了。再加上烧制出来的活字强度也不够,印不了几张就损毁了。所以,从效率上讲,也不比雕版印刷强多少。

一项刚发明的技术就是这样啊。最开始的蒸汽船,肯定比不上大帆船;刚开始的汽车,肯定比不上马车;刚开始的计算机,几十吨重,看起来也是笨死了。我们节目里也说过,最开始的液晶技术,除了做电子表也什么都干不了。

如果没有后面的不断迭代升级,这些新技术也会变成一个僵死的怪物,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就是掉到了这个陷阱里。毕昇之后,再也没有人改进过它了。刚才说到活字印刷术的几个技术难题,后来的一千多年,也没人提出解决方法。

好,我们再看看那个比毕昇迟了400年的古腾堡。他是生活在咱们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候的一个德国人。

最近吴军老师在《吴军·硅谷来信》中,梳理了古腾堡的贡献。

古腾堡的第一个发明,就是所谓的“古腾堡字母库”。这是一种能够大量铸造一模一样的金属活字的技术。拉丁文就那几十个字母嘛,还有就是少量的数字和符号。所以,只需要很少的模具,就可以制作大量的活字。而且,这些活字的字体还都是同一套“古腾堡字体”,这就让排版印出来的页面非常整洁美观。

下面,就是一张古腾堡印刷出来的第一版《圣经》的图片,这被称之为叫四十二行本《圣经》。

因为穿着不像有钱人所以被抓了

四十二行圣经

今天,全世界只有48本传世,每一本都价值连城,剑桥、牛津、哈佛、耶鲁这些世界名校,无不以藏有这样一部《圣经》而感到自豪。你可以看看第一次印刷,就已经达到的精致程度。

古腾堡的第二个发明,是一种手摇印刷机。据说,古腾堡是从古罗马人发明的榨橄榄油的机器中得到灵感,发明出了这种印刷机。古腾堡还发明了专门的油墨,还制定出了从排字、校对、装版,这一整套的工艺流程。

在印刷的时候两个人配合,一个人上墨、一个人印刷,流水线式的工作,一个小时就能印刷240张。这可比咱们当时使用的雕版印刷效率高多了。

其实古腾堡的最重要的发明,还不止是这些技术,而是一系列的人。在活字印刷术出现之后,围绕这项技术产生了更加细密的分工,有三种职业群体迅速崛起。

第一个就是印书商。

其实古腾堡本身就是个印书商,他发明印刷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印书挣钱。古腾堡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培养了一大批徒弟,也都成为了印书商。他们带着技术和印刷机,走向欧洲的各个城市,一路寻找投资,一路印刷书籍。活字印刷术只用了不到20年,就在欧洲迅速传播开来。

我看到过一个资料,说古腾堡的一个徒弟,带着几十本印好的《圣经》跑到法国的巴黎去卖,结果被巴黎的警察给抓了,为啥?因为他穿的不像有钱人啊。当时的书很贵的,因为都是手抄的,你怎么可能有几十本《圣经》?一定是偷的。所以,可见当时的印刷业,把书籍的价格降低了多少,又创造了多大的财富效应。

因为穿着不像有钱人所以被抓了


第二个崛起的职业群体,是排字工人。

这些工人与过去的工匠可是大不相同,因为他们不光得识字,还需要做事认真仔细。在当时看来,这份工作的技术含量那可是很高了,不是一般人能够担任的。也正因为如此,排字工人的收入很高,吸引了很多有知识的年轻人去学排字,只要当上排字工人基本上就衣食无忧了。

这可是十五、十六世纪啊,距离工业革命还早着呢。可以说是印刷厂第一次培养了这种,有文化、讲纪律、重协作的现代化的产业工人。

最后一个崛起的职业群体,就是作家。

欧洲早期印刷的图书除了《圣经》和宗教读物,就是古代贤哲们的著作了。可是随着印书商越来越多,这个市场很快就饱和了。印书商们就得寻找那些,有创作能力的作家写新书,然后先垫付给他们一些报酬。你看,“约稿”这种商业模式就这样诞生了,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作家也就随之慢慢兴起。

按照吴军老师刚才的总结,古腾堡除了和毕昇一样是一个发明家,他还是谁?

他还是一个系统的整合者。他是在已经做好准备的周边系统里面,完成了关键的技术突破。

更重要的是,古腾堡还是一个专业化分工的推动者。更多的人,在经过他改进的系统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生计。他们通过自己的专业化工作,不断地推动这个系统滚滚向前。

在欧洲,印刷术发明推广之后,图书的数量迅速增加,让下层民众都可以直接读到《圣经》和其他的著作,罗马教廷的信息不对称一下就被打破了。所以欧洲后来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和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有关。

这时候再反观我们中国的毕昇,他个人的创造力未必输给古腾堡。但是因为没有周边系统支持他的发明,毕昇就像是一支单兵突进的孤军,得不到大部队的支持,虽然有短暂的闪光,但最后还是熄灭在历史的深处。

吴军老师的这篇文章,实际上颠覆了我们对于发明的认知。

因为穿着不像有钱人所以被抓了


发明,不是某个发明家灵光突现,单点突破的结果,它其实更依赖三样东西——

第一,是与发明相关的社会“配套”。

第二,是科学方法带来持续改进和迭代。

第三,一项技术或发明的诞生,是科学家、产品家、投资家、企业家、工匠不断接力的结果。只有围绕这项技术产生更加细密的分工,才可能成为人类真正的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