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保担纲北京保卫战

于少保担纲北京保卫战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巜石灰吟》是民族英雄于谦青年时代所写的一首托物言志诗。短短二十八个字却概括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和高尙品格。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生于1398年,死于1457年。明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年间考中进士,被授御史开始进入仕途。官至少保。

从早期出按江西,他一直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以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一路轻车简从,兴利除弊,革除腐败官员,所到之处深受官民拥护。最著名的是,当时山东陕西流民廿多万就食河南,他没驱赶,也非无视,奏请粮款予以赈抚,使社会很快得以安定。此事让朝野上下皆感其德。

然而,真正让他青史留名的是一出举世震撼的历史活剧一北京保卫战。在这出历史活剧中,他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

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兴起。首领也先统率大军自大同进犯中原。守城明将战败求援。此时朝廷被太监王振把持。大同离王振家乡蔚州很近,他怕其在家乡的大量田产为瓦剌军侵占,极力撺掇英宗皇帝御驾亲征。于谦和众大臣都认为准备不足,皇帝不宜亲征。英宗皇帝受王振蛊惑,不听劝谏,仓促率兵前往。结果土木堡一仗全军覆没,连英宗本人也做了俘虏!

出征才几天即遭此大败,消息传来,朝野震惊。

于少保担纲北京保卫战

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皇帝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召集群臣商议战守大计。

大臣石亨提出收兵回城,闭关坚守;另一大臣徐有贞说,他夜观天象有变,应该还都南京。于谦逐一批驳这些错误主张,特别强调认为主张南迁的应该杀头,说"丢失京城即失去根本,民心必将崩溃,北宋南迁的往事难道忘记了吗?绝不能重蹈他们的覆辙!"郕王和太后都赞同于谦誓死保卫北京的主张。太后根据于谦建议,颁发懿旨让郕王即皇帝位,遥尊英宗皇帝为太上皇,这样就使得也先要挟朝廷的阴谋落了空。于谦临危受命,升迁兵部尚书,保卫京城的重任当然就落到他的肩上。

这位新即位的皇帝是谓景宗,史称代宗。

于谦奏请景宗皇帝宣布王振罪状,清除其在京党羽,以平公怒安民心。又奏请下旨征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沿海的备倭军以及北京各府的运粮军,以最快速度驰援京师。

按明制,兵部尚书不得直接指挥军队,景宗皇帝专门下旨,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重任,若有违抗允其先斩后奏。

与石亨收兵回城主张相反,于谦明令各路将领一律在九门之外安营布阵,他自己亲自率兵驻守德胜门外。他还命令关闭所有城门,城外守城将士临阵脱逃者格杀勿论。这等于告诉全体将士,只有拚死打败敌人才是唯一活路。于是,民心大定,士气大振。

于谦提拔一批有才能的将领,从各地调来兵力,日夜操练,提高战斗力。责成各方日夜赶造武器装备军队。命令边防部队加紧修固大小关隘,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在后勤保障方面,他非常注重发动群众。通州存官粮数百万石,有人怕落入敌手建议销毁,于谦不许。除征用大车500辆昼夜赶运,他还下令动员百姓自备车辆,发动士兵家属参与赶运,明令运力超20石者除发给运费另奖白银一两。几天时间数百万石官粮全部转运进京,保障了军需,並予支了半年禄饷,稳定了军心民心。为及时赶修各种军事设施,他命令对城内各种匠人登记造冊,进行训练编成工程队,大大提高了工效。城西的西直门、阜成门,北关的德胜门、安定门,都把土原来的土内墙改为了砖砌。城墙上的堞口安装了门扉,城外的城壕加深修浚,增强了防御性能。

正统十四年(1499)十月初一,也先让一部分瓦剌军挟持被俘英宗大举南下,经宣府佯攻居庸关,从京师正面吸引明军,他自己则亲率主力三万余人,仍走大同进攻紫荆关,迂回偷袭京师。

十月九日,也先攻占紫荆关。在投降太监喜宁带领下,经易州、良乡、卢沟桥,于十月十一日进逼北京城郊。

也先听说立了新皇帝,虽然有点泄气,但还是不死心。他以送还英宗为名在西直门外扎下大营,要求朝廷派于谦、石亨等主要将领亲自出迎,并索要金帛数以万万计、妄图趁机将明主将擒获,巨额财宝到手,然后迫使明朝献城投降。

于谦识破了也先的阴谋。一面派官员朝见英宗,一面喊出"社稷为重君为轻",要也先不要痴心妄想。同时命令全军严阵以待。当夜,派出两路明军主动出击,斩杀瓦剌军近千名,军威大振。

十月十三日,乘风雨大作,瓦剌军力攻德胜门。于谦早有防备,让石亨予先在隐避处埋伏好军队,却派少数骑兵佯装不敌匆匆撤退,将敌人引诱到土城附近再聚而歼之。也先果然中计。他亲率精兵万人穷追不舍。眼看全部进了伏击圈,于谦一声令下,神机营火器齐发,火箭弓弩多如飞蝗射向敌军。瓦剌军溃不成军死伤无数。也先的弟弟孛罗、平章卯那孩等大将皆中炮身死。也先拚死得以逃脱。

也先发觉明军主力在德胜门,收集残余兵力转攻西直门, 妄图侥倖从这里打开缺口。都督孙镗率众奋勇迎战,把也先的先头部队打得大败。但也先发现这里果然是弱点,就拚命往这里增兵。孙镗渐渐不支退至城下。把守城头的给事中程信严格遵守命令,沒有打开城门,反而大声命令城上守军居高临下,神炮火箭齐发轰击瓦剌军,彰义门、德胜门守军也赶来支援,终于打退了也先军的猛烈进攻。

十月十四日,瓦剌军又转攻彰义门。于谦命守军予先堵塞了街巷道路,还根据地形埋伏了神铳手、短枪手,守城军士前队用火器轰击,后队由弓弩压阵,另外还时出奇兵主动出击,双方激战时,还有不少居民登上房顶用砖石抛击敌军参战。也先看实在占不到便宜,只得仓惶撤退。

也先率领进攻各门的瓦刺军均遭失败,后续而来的中路军进攻居庸关时又频频受挫,此时也先烦恼到了极点。获悉明军各路勤王部队快要到达。他非常惧怕明军将其退路切断,从而对此次来犯的前途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十五日夜间,也先选择率领部分人马挟持英宗一起,由良乡(今北京房山东北)向紫荆关撤退。

于少保担纲北京保卫战

于谦发现敌人要跑,忙令集中火炮轰击正在撤退的人群。也先带领残兵败将一路狂逃,到十月十七日已全部撤到紫荆关外。东路的脱脱不花部瓦剌军闻西中路受阻西路败退,也赶忙原路返回,并且在途中单独遣使向朝廷进贡求和。

也先这次进犯中原虽然旗开得胜,但他后来的政治诱降和榨取巨额赔偿双双落空,军事进攻又遭惨败,此时,英宗在他手里反倒成了烫手山芋,继续捧着又怕遭到更多报复,挨到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终于无条件送还英宗,上表进贡恢复了与明朝的臣属关系。造成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王振,则在混乱中被明将樊忠一锤砸死了。

于谦忠勇果断,指挥英明,杀退了不可一世的瓦剌进犯,为京师解了围,大明江山躲过一劫,朝廷论功为他官加少保。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457年初,明景宗重病卧床无法上朝理事。徐有贞一班主迁都主议和的大臣趁机勾结宦官,带兵进宫逼景宗退位,拥戴英宗重登皇位。不久景宗郁郁而死。这班人开始着手对于谦秋后算账。他们不停地告黑状,在英宗跟前说于谦的坏话,利用英宗对他流亡期间景宗即皇帝位亦有不满,加紧迫害于谦。可于谦一向忠直朝野共鉴,一时无法找到所诬"另立东宫图谋不轨"的证据,最后竟然加以"意欲"二字,将无法坐实冤案强行定谳,使社稷之臣沉冤东市!

对于谦的家属,奸臣也不放过。长子于冕充军发戍山西龙门,夫人张氏发戍山海关。唯次子于广随中官裴氏潜逃原籍(今河南省民权县顺河乡于楼村)幸存,其后代子孙遂复为考城了。

于谦居官十九年,勤政为民,两袖清风,大敌当前,中流砥柱,最终竟含冤而死,被刑之日,京师妇孺无不垂泪。

于谦被害后,亲属外逃避难,都督同知陈逵感其忠义冒险为其收尸掩埋。两年后,其义子于康、女婿朱骥扶棺南下,葬于杭州西湖南岸三台山麓。

明弘治二年(1489年),于谦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孝宗皇帝为表彰其效忠国家钦赐"肃愍"谥号,并在墓旁建祠纪念。五百年来于谦祠屡毁屡建。1989年值于谦诞辰600周年之际,于谦祠再次修箿一新重新对外开放。

巧合的是,于谦之墓在西湖南岸,岳飞之墓在西湖西北角,两位民族英雄遥遥相望,多有世人感叹。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有诗道:

江山也要伟人扶,

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

人间始觉重西湖!

于少保担纲北京保卫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