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雄才大略,为何没能一统天下?

dodo0328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干政,外戚专权,民不聊生,天下大乱,曹操审时度势,敢为天下先,积极参加剿黄巾,讨董卓军事行动,然后挟天子以征四方,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雄才大略的曹操,没有一鼓作气,一统天下,有生之年,坐看三国鼎立的形成呢?

我通过研读历史,实地考察,并深思熟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赤壁之战成为曹操军事生涯的转折点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爆发,而在此之前,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先后灭掉了袁术,吕布,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遂破荆州,威震四海,基本统一了北方。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曹操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是尽起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众,挥师南下,一路上取得了长坂坡之战,破荆州之战的胜利,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的乌林,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赤壁之战爆发。

但是,由于曹操大军不习水战,荆州集团虽然不得已而降曹,但是纯属无奈之举,并非心悦诚服。

曹军长驱直入,一日一夜行150公里,犯了“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兵家大忌。

曹操虽然一统北方,但是马超韩遂占据三秦、陇西、北地之地,随时都有反叛朝廷的可能。

而且当时已进入“无花只有寒”的千里冰封的冬季,后勤保障面临巨大考验。

大军远涉江湖之间,不适应南方的生态环境,爆发了瘟疫等传染病。

由于曹操消灭孙刘联军,尽得江东,一统天下的愿望过于迫切,规划计划没有经过可行性研究,谋臣的合理化建议没有被采纳,大有只争朝夕的节奏。

为了使沿江战舰降低水的动能带来的不稳定性,使用铁链将战舰连接起来,创造如履平地的客观条件,犯了战术性错误。

此后又错误地信以为真,接受了黄盖不靠谱的投降要求,从而导致赤壁之战的彻底失败。

此战成为曹操在思想上、行动上挥之不去的阴影,终其一生再也没有亲自领军踏入江湖之间,多年以后也不愿提及,以免身心受到刺激和伤害。

曹操本来有痛风之病,赤壁之战以后,此病就越发严重,最终还祸及了名医华佗和小儿子曹冲。

二、汉中之战的失败使一统之梦成真难上加难

如果说赤壁之战的失败为曹操一统天下增加了难度,那么汉中之战的失败,则使曹操一统天下几乎成为泡影,而三国鼎立的态势更加明朗化。

赤壁大败之后,曹操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在另一战场上积极进取,并卓有成效,这就是消灭在函谷关以西的割据势力马超、韩遂集团。

但是,在此后的“既得陇,复望蜀”的军事行动上,又出现得而复失的前车之覆。

曹操大败马超,既定三秦,虎步陇西,他认为,汉中之地将不费吹灰之力,唾手可得。

事实上也正如所料,汉中张鲁献地纳降,愿意紧密团结在曹孟德周围。于是,曹操指派夏侯渊、张郃等名将接管并驻守汉中。

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大意之举,使汉中地得而复失,成为曹操继赤壁之战以后又一次重大战略失败。

刘备兵进西川,经过几年的攻坚克难,已经基本占领了益州等地,然后以迅雷之势,北上攻打汉中。征西将军夏侯渊因小失大,兵败身死,汉中失守。

曹操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忙调兵遣将,亲率大军夺取汉中,但攻守之势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

当初形势一片大好之际,没有认识到来自于益州刘备的严重威胁,现在汉中已经被刘备占领,并驻守于险关要冲之地,要想重新夺占,难道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吗?

此战不但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地,而且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由可能变为现实。

三、曹操雄才大略,却同时遭遇了两位强大对手。

曹操文武双全,精通兵法,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大汉丞相,太祖武皇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他同时遇到割据江东,已历三世,聪明仁慧,敬贤礼士的孙权和煮酒论英雄的“惟使君与操耳”的使君,立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枭雄刘备。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统治者,春秋时期孙武子后裔,其父孙坚,文武双全,有万夫不挡之勇,其兄小霸王孙策能征惯战,在曹操一统北方之际,兵进江南,占有六郡八十一州。

所以史称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不但有长江之险,而且当地百姓都愿意在他的领导下生产生活,贤能之士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孙权力排众议,制定“联刘抗曹”战略决策,并重用周瑜、鲁肃等智勇兼备的将领,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为巩固江东,促进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备字玄德,虽为汉室宗亲,却是一介平民,天下大乱,黄巾四起,他就乘势走上开创基业的道路。

虽然屡战屡败,跌宕起伏,但是刘备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信奉“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先后谱写了斩黄巾,让徐州,归曹操,投袁绍,附刘表,三顾茅庐,联吴抗曹,入西川,定汉中等奋斗篇章。

试想,曹操虽然优秀,但是天下又出现了非等闲之辈的孙刘与之相抗衡,难道不是天意吗?

周瑜曾经如泣如诉:既生瑜,何生亮。其实,曹操也曾经对酒当歌,问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既然上天已经赋予我一统天下的使命,又为何让小儿孙权、大儿刘备阻挡我一统天下的步伐。

在一个蓝天下晒太阳,在一个月亮下数星星,非我所愿,但也无可奈何。

四、缺乏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

曹操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在东挡西杀,南征北战的同时,还著作兵书,《魏武兵法》就是他的作品。因为张松爆料其涉嫌洗稿,不是原创,曹操一怒之下将其焚毁,实在可惜。曹操虽然很能打,而且赢的机率很高,属于大数据。但他的谋臣和武将并没有类似汉初三杰的智能,虽然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但是赤壁之战却以失败而告终,虽然打败了马超韩遂,但是接下来又失掉战略要地汉中。

接连两次重大战争的失利,促使孙权、刘备集团做大做强,与曹操共争天下,逐渐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曹仁、曹洪、夏侯敦、夏侯渊以及五子良将等人,都难以独领一军,完成出之能战,战则能赢的大任,司马懿虽然能打,但是曹操认为,司马懿鹰视狼顾,非社稷之臣,不可大用。

五、错待张松,益州渐行渐远,终属刘备。

张松千里迢迢来见曹操,并非仅仅以口舌为劳,而是携带了干货,这就是西川地理形势图。

得图者可以得益州,而张松低颜值、低海拔,还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缺点比较全面而且突出,没有得到曹操的友好相待,甚至于被乱棒打出,不得已直下荆州,把西川地图献给刘备。

刘备如获至宝,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起兵入川,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在尽得西川的基础上,扩大战果,夺取汉中,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六、汉朝末年,人口锐减,国力衰微,缺乏驰骋天下,大动干戈的有效资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兵戈四起,瘟疫盛行,到处呈现衰败景象。曹操诗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的客观反映。

曹操在剿黄巾,讨董卓,败袁术,破吕布,灭袁术,定刘表,征马超军事斗争的同时,还在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水利、手工业等方面进行改革发展。

比如,实行军屯、民屯解决军粮和流民问题。设立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进行考古挖掘和宝藏收集活动。倡导薄葬,以身作则,并号召皇亲国戚、士大夫之族深入贯彻执行,开源节流。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提质增效,创收增收。

以上从政业绩,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匮乏和不足,北方出现了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社会形势,为早日结束三国鼎立局面打下坚实基础。

七、内部矛盾长期存在,有时还会激化,让曹操无暇外顾。

曹操为了一统天下,连年用兵,四面征战,大量消耗了本已匮乏的人力、物力,造成中央政府和各阶层的矛盾剪不断,理还乱。

随着曹操文治武功的进一步加大,而曹操权倾朝野,一言九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于是反对派层出不穷,此起彼伏。比如,衣带诏事件,董承伏完事件等,就是保皇派针对曹操实施的政治斗争。

虽然反对派都被逐一清洗,但曹操在公开场合发表的高层讲话指出,封侯拜相已经位极人臣,平平淡淡,活在当下才是真,如果条件成熟,我做一名像周文王那样的有道明君就心满意足了,何乐而不为呢?

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朝的诸侯之一,有生之年从未封王。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谥封姬昌为文王,那时姬昌已经驾崩了多年。

内忧外患,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自始至终,像两座大山一样,阻挡着曹操进封的道路。

从大汉丞相、武平侯,位列三公之位,到晋封魏公,进而登上魏王宝座,曹操始终是汉朝的实际统治者,汉献帝有其名,无其实,曹丕禅皇帝位已经“遥看瀑布挂前川”了。

八、曹操身体有病,年事已高,力不从心。

众所周知,曹操早年就有痛风的顽疾,一旦发作,就会出现头疼欲裂,痛不欲生的症状,比较著名的一次头疼,是在官渡之战初期的生死存亡时刻。

如果没有陈琳在《檄豫州书》里隔空喊骂,医治了曹操头疼病的发作,估计战争的发展方向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成败为谁所有,尚未可知。

曹操头疼病的最后一次发作,当在关羽败襄阳,失荆州,身首异处,而关羽的头颅千里迢迢由江湖之间送到许都之时。

由于关羽头颅出现吹胡子瞪眼的极端罕见现象,曹操大惊失色,引起头疼病复发。

华佗建议进行开颅手术进行医治,曹操以华佗涉嫌阴谋刺杀之罪将其杀害。时隔不久,曹操因为出现幻视、幻听的症状,病情进一步加重而不治身亡。

综上所述,曹操雄才大略,不可一世,在三国时期无出其右者,中国历史上与之相提并论者也为数不多。

但终其一生,并没有一统天下,而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究其实,客观因素制约了形势发展,主观能动性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曹操南征北战,一统北方,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兴修水利,提高产量。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作风,持续影响了后辈子孙,为世人所推崇。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开创的建安文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耀眼的丰碑。






水边一苇wwd


看到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虽然曹操雄才大略,但是恰好碰到了硬茬,就是刘备和孙权,对手太强了,所以也只能三分天下。其实我倒认为这并不是最主要原因。

对手太强,从而不能一统天下?那么项羽强不强?而彼时的刘邦仅仅被封为汉王,可是最后依然统一了天下,刘备孙权的实力不会比项羽更强吧!?西楚霸王,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那这样来说的话,那必然是曹操不如刘邦了,但是事实是这样么?刘邦出身亭长,文化程度并不高,而且也几乎没有家庭背景关系。而曹操的父亲最高位是三公之一的太尉(虽然是过继过去的),那曹操家不说家财万贯,至少也足以锦衣玉食,曹操从小就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朝堂之上的关系必然也有很多。那这样来看的话,曹操的条件比刘邦好太多了。

曹操雄才大略这一点也不用怀疑,基本也是公认的,但是到底为何没有统一天下呢?我认为是缺了一个大将,一个攻必克、守必坚的国之大将。不要说五子良将如何如何,诸夏侯曹如何厉害,他们也只能算一时之名将,而且善守者多,善攻者稀!威震逍遥津的张辽也只是守住了合肥,曹仁铁壁一般,也只是守江陵、守樊城。善攻的只有一人,就是曹操自己。君主亲征就需要一个稳定后方、足兵足食的宰相级别的人物,好在当时有两个人能当得起,一个是荀彧、一个是诸葛亮。曹操前期后方都是扔给荀彧,无不处理的妥妥帖帖,包括官渡之战也是荀彧鼎力支持得以打败袁绍。同样的诸葛亮也是内政型顶级人才,刘备出兵,诸葛亮稳固后方、足兵足食,所以刘备敢放开了跟曹操争汉中。

所以实际上曹操和刘备有了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但是都知道有“汉初三杰”,荀彧和诸葛亮能取代的只是萧何的位置,还有韩信和张良的虚位以待,三国谋臣众多,曹操手下的荀攸、贾诩、郭嘉,以及刘备手下的法正都是一流谋士,虽然达不到张良的水平,但是仍然可以勉强占位,可惜的是郭嘉和法正早死,那荀攸和贾诩就成了众望所归。所以谋士这一点曹操也说的过去。那么就剩下兵仙韩信的位置了,遍寻曹魏诸将,甚至是遍寻三国诸将,无人可当。周瑜、关羽原本是最有潜力的,可惜周瑜早亡,关羽覆败。

所以曹操就像一只矛,而东吴和蜀汉成了2只盾,曹操独木难支,所以始终没能一统天下。假想一下,如果曹操再有一个韩信一样的名将,曹操与其两路而出,让蜀汉和东吴不能合力,各个击破那一统之势将势不可挡!可惜的是没有如果,但是三国真的没有此类人么?非也!当时还真有这么一号人。不要怀疑,不要犹豫就是我们的天下奇才,诸葛丞相!

诸葛亮虽然不善奇谋,但是行军布阵严谨、密实。如果有稳固的后方,诸葛孔明也有一往无前的实力。即便是在蜀汉,虽然国小民疲,仍然谨慎用兵,让天下无出其右者。假如诸葛亮在曹操手下,后方不用愁,军粮不用愁,再与奸雄曹操合力,灭蜀汉、下东吴都是指日可待的。刘备说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但要是曹操得了诸葛亮必然是龙游大海!

综上,我认为曹操基本的条件都已达到,唯独缺一个统筹全局、攻必克的国之大将!若有则必然能一统,若无则很难灭蜀吞吴。


胡侃解密三国


曹操用正面文字形容是格局宏大,深谋远虑,是三国的第一英雄!用厚黑学来解读他,则是腹黑心狠的一代枭雄。其人格魅力无穷,千载之后,尤有毛泽东这种伟人为之倾倒。

但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孙权,董卓袁绍,哪一个不是一代人杰?!

在三国初分时期,刘备的蜀汉虽最为弱小,但安邦有诸葛,定国有五虎,人才济济,加上西蜀闭塞,易守难攻,下游还有荆州拱卫,更外有孙刘联盟,曹操一旦用兵,必有被夹击之虑。而孙吴之孙权也是一代雄主,先有周鲁,后有陆吕,而且占据江东已久,人心归附,要想讨伐,谈何容易!

但是孙刘都不是曹操最大的敌人,最大的问题永远都是在内部!曹操名义上还是汉朝的丞相,但实际上早就架空了汉献帝,大权独揽,而且他很多措施政策都损害了世家大族利益,反对他的人是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所以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镇压内部反对势力上面了,无心也无力再对孙刘进行大规模的征伐。

但无论如何,三国是一段让人着迷的演义,曹操是一个让人倾倒的英雄!


雷LY雨


曹操时期,其实是不存在三国的,当时名义上还是大汉,都遵从汉献帝为皇帝,但是各自为政而已。

刘备占据西蜀,自称汉中王。曹操汉献帝封为魏王。孙权是自称吴王。但是名义上共主是汉献帝。

当时是一个东汉皇帝,再加各路军阀。最早称帝的军阀是袁术,但是不久就被曹操,吕布,孙策所杀败。

所以说,曹操虽然没有打败其他军阀,但是在曹操时期,名义上大汉还是统一的天下。

在曹操去世后,才真正的形成了三国。刘禅把帝位禅让给曹丕,刘备自封为蜀汉章武帝。孙权受封曹魏的吴王,后来孙权自封为吴国黄龙帝。

曹操的文韬武略给后代打下了统一华夏的基础。最终西蜀先灭国,东吴又被灭。开启了魏晋大一统时代。


谈古论今沧海剑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一个说评书的爱好者,喜欢我的可以关注我,每天更新作品,谢谢您的支持。

首先回答您的问题,一代枭雄曹操雄才大略,为何没能一统天下?

要我说啊,对于曹操个人来说,死前遗憾是很多的,没统一全国可以说是其最大的遗憾了,但是这一切总结一下,其实还是因为其“爱才”的性格导致。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需要分为两个方面说一下了,我的对呢,您就点个赞,我说的不对呢,您哈哈一乐就行,不必上心。

在曹操将死的时候,当时整个魏国的处境到底什么样,想必大家是清楚的,而其中一大劲敌不是别人,正是当年与其煮酒论英雄的刘备,刘备之所以能够成长到当时的地步,与曹操的爱才性格离不开。

曾几何时,曹操与刘备两个人坐好,啤酒毛豆摆上来,两人开始唠嗑,哥们弟兄的时候,两个人何等豪迈,煮酒论英雄,当时天公也作美,但是往那里一坐,地主和农民就显现出来了,想想当时的刘备刘玄德那是是要人没人,要兵没兵,穷那叫个兜比脸干净,苦哈哈的。再看看我们的曹操同学,已经势力相当,有钱,有人,地头也不小了,如果说那个时候想要置刘备于死地,那是太简单了,跟弄死个臭虫一样简单,抬抬脚的功夫,都不用擦鞋的,只要努努嘴的功夫,相信刘备同学就会身首异处,但是我们说的中心是啥?曹操同学爱才,那是爱才如命,喜欢刘备喜欢的不得了,感觉刘备是个英雄,而且对刘备很高的赞赏,曹操并没有杀了刘备,很想拉拢刘备,试想一下,如果刘备真的成了曹操的手下,那么曹操会是一个怎么的势力?全国统一还不是迟早的事?

因为曹操爱才,给自己竖立了一个强大的劲敌,养虎为患。不能说刘备没良心,人家也是个枭雄要我评价就这么说,但是对于曹操而言这个买卖做亏了。

曹操这人很是多疑,眼神独到,看人不能说特别准,但是要是把一人放他面前时间长了,他定能观察出来这个人,而且他还多疑,那个时候曹操身边有个人,这个人整天不显山不漏水的,看不出啥韬略,这个人就是司马懿,司马懿要是总不出声曹操都会怀疑,更何况司马懿很快崭露头角的时候,曹操又怎么会没有看出来呢?

要我说其实曹操已经看出来了,但还是爱才,想为之所用,或者留给自己的儿子所用,反正种种吧,不愿意就这么杀了司马懿。结果大家也都知道。

个人愚建,大家哈哈一乐就好,要我说,曹操有很多机会得去天下,但是历史缘分没有让他拿到而已,再多的原因也不过是我们世人的猜想罢了。


梧桐评书茶馆


曹操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有扫除袁谭、袁尚、袁熙等势力后基本统一北方,此时曹操势力空前强大,。荆州刘表去世后刘琮继承了大部分势力,此时曹操趁荆州未稳之时出兵荆州,在长坂坡打的刘备丢下老婆孩子逃跑,刘琮束手,此时只剩东吴孙权和宜州刘璋,曹操只需一鼓作气打败孙权,转而在攻刘璋就可基本实现统一。这是他最可能实现统一的一次,无奈此时曹操已成骄兵,赤壁遇周郎,被一把火烧的丢盔弃甲,从华容小道逃走,之后又丢荆州,和徐州,实力已大不如强。后来在荀彧的建议下开时整理后方,此时刘备的势力得到很大的扩展,逐步形成三足鼎力之势,这时想实现统一已经十分困难,直到去世也没能实现统一。至于他为何不称帝,因为那时扶汉的人还很多,一但称帝,只会引各路诸侯共击之,此时天子在手不称帝胜于称帝。


老猪历史探秘


大家好,我是无谓风流。

这一回来说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不夸张的说,我对于三国中的诸多人物,最喜欢的是曹操和魏延,尤以曹操为甚!

这一期就就聊聊为什么曹操没能统一天下。

曹操自结盟征讨董卓,在天下诸侯中占有一席之地开始,一路开挂,迎天子“狭天子以令诸侯”,达到了事业的高峰阶段。这个时期从征讨吕布开始,到消灭刘表结束,消灭了盘踞北方的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四位势力最大的军阀,自此实现了北方属地的实际统一。

曹操下一步计划就是乘胜拿下东吴,一旦东吴拿下,虽然还有西川和汉中各有刘璋,张鲁割据,但他们二人的实力是无法对曹操的统一大业带来实质的麻烦。

“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这句话用在这里最合适不过。在曹操准备进攻东吴时,东吴选择了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并在赤壁之战中被击败。

自此之后,曹操进攻的势头开始从高峰期下滑,在与刘备争夺汉中时又遭遇失败,自此,三国之势形成,曹操的能力在这个时期已经达到了最巅峰,不可能在有所建树。

这是因为:

一,北方曹操势力范围内部不安定,以曹操为首的革新派虽然占据主导力量,在汉献帝刘协的周围,传统的保皇派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需要曹操必须要抽出很大的精力来应对。二,连年用兵,民疾国衰,必须要用很长时间来恢复生产。事实上,在曹操当政期间,北方的农业生产达到了东汉以来的最高峰。

三,孙刘两家的军事结盟,虽然有自身利益矛盾,但是主要矛盾明确,也让曹操无法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因此,曹操当权后期,主要是改革北方政治体系,挖掘和培养智能之士,调整战略部署,由主动进攻向谋定而动转变,有效利用孙刘两家矛盾,瓦解孙刘结盟,虽然生前依旧没能消灭孙刘,但是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军事平衡态势。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虽然没有实现天下统一,但是已经为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剩下的时间。就由其他的人来做吧!


生活问道


首先,曹操没能熬得住。这是主要原因。

曹操本来要一统天下的,但没想到赤壁大败。致使统一天下的愿望没能实现。

赤壁大战后, 曹操定下十年修养计划,停战休养生息,待孙刘联盟破裂,天下有变,挥师南下一统天下。然而曹操有隐疾,并没能撑到计划的完成,便带着遗憾而去。

再者,曹操攻伐能力很强,但安家平后方就要指望荀彧一人了。但是曹操称为魏王后,与荀彧产生矛盾,逼死了荀彧。后方的安全成了一个隐患,让曹操不能再安心的攻伐四方。

最后,孙权固守江东,可以说是固若金汤。刘备又在飞速发展。再想南下横扫,那已经不那么容易了。

以上均为个人想法,希望对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疏陌侃三国


有多种原因!1是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政治纲领还是拥护汉室,造成政治上的不允许!2是孙刘两家联合的制约造成三足鼎立,无法一家独大!3是决策上的失误,得川不思蜀,不南进,已无进取之心!4是年龄不允许,垂暮之年安可再征战?知天命必定要安内,所以曹操的重心最后是安内求得好死,不做留骂名!5是曹操最后的权利已经超过傀儡皇帝了,该有的有了不该有的也有了,此时内忧已逐渐显现外患扔在持续,那么由后世来统一天下就是上上策!以曹操的智慧必定想得到!归根结底!就是天明不允许!人若知天命了解自己自然不会再去做损害集团利益的事!


我的太阳41930636


平辽东,战乌丸。

曹操不想当皇帝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人会对皇权不屑一顾。

曹操没有称帝,但与天子同服同乘。荣耀已达巅峰,汉朝异姓王。

没有称帝的原因很简单,越是接近权力巅峰越是小心,大汉四百年,还是有很多门法世家支持汉朝的。任谁都说不好结局如何。后期年龄大了,做个有实权的王爷好过给后世一个把柄写死在史书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