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師,真的無話可說嗎?

音乐教师,真的无话可说吗? | 争鸣

文 |胡沈穎

不少教師,尤其從事音樂學科教育的,總會說自己沒有時間寫東西,抑或是想起寫文章就頭痛,認為這是一件耗時耗力的事。就連我自己,一有學生讓我幫忙改論文就立馬有腦袋冒煙感,說來慚愧。

那麼,音樂教師,真是那麼無話可說嗎?其實不然。十幾年前,我曾幫無錫一所職業學校做過一個音樂論壇,在那些個被稱為“斑竹”的日子裡,我每天發貼、選貼、回貼……三十出頭的我每天感覺有說不完的話、寫不完的字。在這論壇中也遇見了不少同行,似乎他們的生活也比旁人要更豐富,話題多、感慨多。這麼多年來,在現實中與教師接觸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教師能講很多精彩的教育故事,呈現各種教學鏡頭,或感人或搞笑或新奇,有時甚至一句玩笑話都那麼耐人尋味。當時的論壇,除了專題版的一些知識性文字,其餘多為隨筆。當時更多的是為把“你”“我”“他”的這些故事寫下來,從口頭的變成書面文字。似直敘,又似旁論。如今重展舊文,還是五味翻騰。

隨筆,顧名思義:隨性落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寫隨筆最重要的是要表達出寫作的意圖:或是一種快樂的心情,或是一點小感悟,或是一個新觀點……總之,隨筆是一種啟人心智、引人深思的文學樣式。無論是記敘性的、議論性的還是說明性的,隨筆都是一種讓作者有寫作慾望,讀者有閱讀興趣的文體。

隨筆不同於論文,在各種專業性強的比賽和評審中起不到作用,似乎沒什麼價值,寫了也是白寫。但我覺得,文字這東西,只要是自己想寫的,願意寫的,有迫切寫作願望的,就是有價值的。論文,是科學家心血的系統總結與陳述,是思考的結晶。發現或發明某項成果的時候,他們往往迫切需要以論文的形式在學術界奠定成果。而隨筆是作者有感而發,哪怕是一點思考、一點感受、一點思維的閃光都可帶到文章中去,不擺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種隨意漫談的風格。隨筆的寫作從煉題、立意到起論、收尾,一招一式,閃轉騰挪,都體現著作者的學識修養、藝術才情和人生境界。好的隨筆不會擺出一副哲人和權貴的架勢,睿智蘊涵在平易與樸素之中,似水一般溫和儒雅,平易近人。寫真實情感的文字,會培養出一種率真的性格;寫細膩的文字,有助於培養注重細節的品質。隨筆較論文來說,是教師易於落筆的文體,是一種自我情感的宣洩,也是與人分享交流的方式。隨筆的魅力源於情感表露的真誠和親切。所以,寫好隨筆,要積理練識。學識積累和生活積累是必要條件。把握教學生活中的涓涓細流,哪怕清晨花瓣上的一顆小珠,夜間簷前滴下的一個細點,由點及面、由表及裡,猶如你我在琴上的旋指流音,都是隨筆的主要文脈。

作為普通一線教師,工作十年二十年以後,回過頭來看看,論文,就像小時候拿的獎狀,很有成就感,但基本沒有什麼再讀的興趣了。就算讀,也只是感知當時的青澀與刻苦,畢竟教學論文不同於科學論著。而隨筆,字字清晰,卻像翻看往年的舊照片,事過境遷卻品之五味。那是一種很奇特的味道,酸?甜?苦?辣?分不清楚,嚐了才知道,那是回憶的味道吧,有點兒熟悉。隨筆是最適合教師創作使用的一種形式。耕耘於教學一線的教師,掌握了大量教育教學的第一手資料,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教學之餘,及時把心得記錄下來,不僅對自己日後工作有促進作用,發表交流,對廣大同仁也具有借鑑意義。如果說,影像資料記載了曾經美好的身姿,那麼我們的隨筆,就是那一幀幀舊照片,刻載的是你我教學生涯的心視界。

- THE END -

近期熱門文章

《音樂週報》@你!快來說出你和《音樂週報》的故事…

北京合唱節5月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師範音樂人才怎麼培養?16所高校專家論道

教師減負,能惠及弱勢的音樂老師嗎?

張國勇:夕陽無限好,但願這不是“交響樂王國”隕落的預兆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快收藏!改革開放“40載·40歌”完整版來了

潮·湧 | 改革開放40年之“十大古典音樂事件”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音乐教师,真的无话可说吗? | 争鸣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音乐教师,真的无话可说吗? | 争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