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三江口流傳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南寧三江口流傳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約距今5500~6000年神農時代有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那時,華夏人就開始疏治“九河”,利用“卑溼”地帶種植水稻。

酈道元《水經注》卷三七葉榆河條引《交州外域記》說:“交趾(泛指嶺南)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隨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雒民。”這是最早出現記載“駱越”人栽培水稻的古籍。

南寧三江口流傳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能夠佐證早在6000年前,邕江源頭三江口沃野千頃是駱越古國的米糧倉除出土大石鏟等原始耕作工具外,還有古駱越人習慣把水稻田稱為“那”而讓人嘖嘖稱奇。“那”是駱越古人繁衍生存的全部依賴,所以歷經數千年,三江口地區至今還保留許多冠以“那”的地名,如“那張”、“那莫”、“那廊”、“那盧”和“那左”等村;“那”文化圈核心區域——那廊宮旁邊的宋村,村裡更有“那芒”、“那罩”、“那練”和“那俊”等眾多帶“那”的地名。

另外,遠古駱越先民有“逐林而棲”、“擇水而居”的謀生規律。稱謂上,如“雒”與“駱”、“洛”、“楞”、“廊”和“埌”通,源於古語“langx”,意思是低窪積水的大塘或小湖。三江口,由廣西左右江、鬱江億萬年滾滾流水匯合沖刷形成,自古以來這裡就是南寧種植水稻最肥沃的良田。

南寧三江口流傳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清代黃君鉅《武緣胰圖經》一書中記載:“武緣之水以三江為大。三江者,南流江、馱蒙江、大欖江也。南流江又名何濾江、可瀘江,皆謂籠、武漓一音之轉,即古駱越水。”而武緣縣的南流江,正是現在的武鳴河。

南寧三江口流傳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學術界普遍觀點認為,廣西大明山是駱越古國最早的中心,南寧市武鳴區是駱越古國的都城,三江口則是古駱越先民豐收的糧倉。古老駱越先民早在商周時期就創造了燦爛的駱越文化,這些文化和民間習俗包括稻作文化、棉麻紡織文化、航運文化、象形方塊字 、銅鼓文化、冶煉製造文化、崖壁畫文化、巫文化、三界觀、太陽文化、龍母文化、玉器文化、柱子崇拜文化、幹欄式建築文化等等。

南寧三江口流傳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三江口宋村民俗館內門柱上有一副對聯:“夫樂有婦婦樂有夫夫婦齊眉雙雙老,子喜生孫孫喜生子子孫滿目疊疊興。”我們就從這裡講起駱越三江口的稻作文化故事:

三江口宋村有一座那廊宮,又叫那廊大王廟,距離左江和右江交匯處600米左右。相傳三江口宋村造村之初,一年發大水,村民在那城建築遺址“廊沿”的地方避災,發現水邊有具神像,將其推出前面的“廊”中,推了幾次神像總是漂回原處,民眾驚奇,遂在“廊沿”原有建築遺蹟處建廟奉之。

南寧三江口流傳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三江口那廊宮地基地水位高程約80米左右,而它的前面高程78米左右還有數十畝稻田,名“廊田”。近年來不斷有大石鏟等原始耕作工具在那廊宮旁邊出土,還在那廊宮旁邊發現有二、三千年前火燒過的石塊。2012年10月24日,考古學者在那廊宮及其周圍多個地點,挖掘出石器、貝丘遺物、大石鏟殘片、夾砂印紋陶、商朝至漢代的灰質印紋陶殘片等。僅僅從地表面,專家學者們就採集到大量駱越時代、新石器代時代和舊石器時代的各種物品。

古村落宋村及周邊村民主要的信仰深得駱越宗教的遺傳,村民居於主位供奉的是“南雄太后白馬三姑聖帝娘娘至德之神位”和“祖事顯應倉尊大王感應倉尊二王之神位”。

三江口遠古時代,雨水豐足,江河常滿,洪水頻發,水漲水落,三江口宋村一帶變成沖積平原,適合耕作,漸漸成為最古老的“雒田”。因此,有人認為那廊宮及其鄰近在遠古時期就曾經是“宮殿”,因數千年來的幾場特大洪水堆積泥沙一層層把“宮殿”埋藏於地下,也不知道駱越古國“宮殿” 遺蹟從哪朝哪代開始就成了宗教神廟。

宋村及周邊的百姓千百年來都一直認為:凡是世間的人,都是姆伯後花園的一枝花,人死後仍然回到姆伯的後花園裡去。因此,舊時小孩出生後,要請“花婆”就屋——請道公、師公或巫婆到野外摘一把野花,紮在小孩母親的床頭牆上,每月初一、十五燒香跪拜;小孩生病,需“查花根”——花枝枯了,得淋水培土;有蟲,要除蟲;有草,要除草。幾百年來,四面八方的朝拜者幾乎每年都雲集三江口宋村那廊宮等廟堂舉行“搭橋求花”、“奉田(船)接龍”和“砸一儆百”等等民俗宗教活動。

南寧三江口流傳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三江口老輩人的記憶中,過去的那廊宮,兩進兩廊四合院式,兩進之間雖沒有廊相接,但有亭子一座,可免參拜者遭受風雨之擾;廟裡四周多是青石碑記;廟裡用上等蜆木作柱樑架,駝峰、斗拱、託腳、雀替等都經過精雕細刻,梁間交接點用“瓜柱”,夔紋雕花厚板直接承檀;廟的正脊飾有六國封相、桃園結義、梅蘭菊竹、“麒麟宋子”等彩色浮雕,垂脊為“鑊(錩)耳”(“昌矣”);大門有楹聯“那廊顯赫民風純樸弘聖道大王靈威浩然正氣澤人間”,門楣上有題詩“武陵溪水注扁州,溪水隨君向北流,行到衙門上三峽,莫將孤月對圓愁。”

宋村的老人們常得意地說:“上至龍州百色,下至桂平梧州,比大聖宮和那廊宮更富藝術性的建築,至今沒見過。”

南寧三江口流傳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廣西通志》、《南寧府志》、《邕寧縣誌》史志記載:南寧的仙、道、釋屈指可數,而明朝時宋村宋真人竟然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曾駕一龍,頃刻取生椒為魚膾,書符咒,能逐疫激電。道家之靈寶懺書,相傳皆其創筆。”

宋朝時儂智高造反,震動宋庭,皇帝派狄青平南。狄青巧奪崑崙關進入邕州州城,儂智高退守三江口合江鎮關隘,狄青乖勝追擊,與儂智高大戰於三江口一帶。狄青攻上合江鎮關隘,與儂智高當面交戰。儂智高負傷西逃,狄青緊追。追到那廊宮這個地方的原有廟宇前時,狄青的坐騎白馬嘶聲裂肺狂叫,任憑狄青鞭打就是駐足不前。士兵們從前面拉過去,白馬一仰頭又回來,士兵們要拉馬尾,白馬後蹄猛踢又給嚇退了。如此數次,儂智高而得“經合江鎮遠走大理”。宋村造村之初在該地重建廟宇,父老根據這一傳言,說是白馬通曉人性,特塑一樽白馬供奉。

1958年大鍊鋼鐵,那廊宮被拆毀。2003年農曆三月,宋村及周邊村民(特別是船民)在原有基礎上重建那廊宮。次年農曆四月初八,有愛情渴望或繁衍祈求的朝拜者以及求財、求貴、求壽之人達數千。從此,隆重熱鬧的南寧三江口四月八狂歡射水節,演變成一年一度的那廊宮廟會。

南寧三江口流傳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三江口以駱越稻作文化演變傳承的民俗,十分豐富,妙趣橫生。那廊宮吊著康熙年間鑄“皇帝萬歲”四個大字的大鐘,牆上掛有一幅《御耕圖》,畫中一個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的皇帝在耕田,身後一群大臣在撒種,遠處宮室挑籃送飯,畫上還有題詩“二月二,龍抬頭,皇帝下地來駛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也許這就是古駱越稻作文化的真實寫照。

南寧三江口流傳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