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三江口流传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南宁三江口流传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约距今5500~6000年神农时代有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那时,华夏人就开始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种植水稻。

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七叶榆河条引《交州外域记》说:“交趾(泛指岭南)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随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雒民。”这是最早出现记载“骆越”人栽培水稻的古籍。

南宁三江口流传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能够佐证早在6000年前,邕江源头三江口沃野千顷是骆越古国的米粮仓除出土大石铲等原始耕作工具外,还有古骆越人习惯把水稻田称为“那”而让人啧啧称奇。“那”是骆越古人繁衍生存的全部依赖,所以历经数千年,三江口地区至今还保留许多冠以“那”的地名,如“那张”、“那莫”、“那廊”、“那卢”和“那左”等村;“那”文化圈核心区域——那廊宫旁边的宋村,村里更有“那芒”、“那罩”、“那练”和“那俊”等众多带“那”的地名。

另外,远古骆越先民有“逐林而栖”、“择水而居”的谋生规律。称谓上,如“雒”与“骆”、“洛”、“楞”、“廊”和“埌”通,源于古语“langx”,意思是低洼积水的大塘或小湖。三江口,由广西左右江、郁江亿万年滚滚流水汇合冲刷形成,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南宁种植水稻最肥沃的良田。

南宁三江口流传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清代黄君钜《武缘胰图经》一书中记载:“武缘之水以三江为大。三江者,南流江、驮蒙江、大榄江也。南流江又名何滤江、可泸江,皆谓笼、武漓一音之转,即古骆越水。”而武缘县的南流江,正是现在的武鸣河。

南宁三江口流传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学术界普遍观点认为,广西大明山是骆越古国最早的中心,南宁市武鸣区是骆越古国的都城,三江口则是古骆越先民丰收的粮仓。古老骆越先民早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灿烂的骆越文化,这些文化和民间习俗包括稻作文化、棉麻纺织文化、航运文化、象形方块字 、铜鼓文化、冶炼制造文化、崖壁画文化、巫文化、三界观、太阳文化、龙母文化、玉器文化、柱子崇拜文化、干栏式建筑文化等等。

南宁三江口流传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三江口宋村民俗馆内门柱上有一副对联:“夫乐有妇妇乐有夫夫妇齐眉双双老,子喜生孙孙喜生子子孙满目叠叠兴。”我们就从这里讲起骆越三江口的稻作文化故事:

三江口宋村有一座那廊宫,又叫那廊大王庙,距离左江和右江交汇处600米左右。相传三江口宋村造村之初,一年发大水,村民在那城建筑遗址“廊沿”的地方避灾,发现水边有具神像,将其推出前面的“廊”中,推了几次神像总是漂回原处,民众惊奇,遂在“廊沿”原有建筑遗迹处建庙奉之。

南宁三江口流传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三江口那廊宫地基地水位高程约80米左右,而它的前面高程78米左右还有数十亩稻田,名“廊田”。近年来不断有大石铲等原始耕作工具在那廊宫旁边出土,还在那廊宫旁边发现有二、三千年前火烧过的石块。2012年10月24日,考古学者在那廊宫及其周围多个地点,挖掘出石器、贝丘遗物、大石铲残片、夹砂印纹陶、商朝至汉代的灰质印纹陶残片等。仅仅从地表面,专家学者们就采集到大量骆越时代、新石器代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各种物品。

古村落宋村及周边村民主要的信仰深得骆越宗教的遗传,村民居于主位供奉的是“南雄太后白馬三姑聖帝娘娘至德之神位”和“祖事顯應倉尊大王感應倉尊二王之神位”。

三江口远古时代,雨水丰足,江河常满,洪水频发,水涨水落,三江口宋村一带变成冲积平原,适合耕作,渐渐成为最古老的“雒田”。因此,有人认为那廊宫及其邻近在远古时期就曾经是“宫殿”,因数千年来的几场特大洪水堆积泥沙一层层把“宫殿”埋藏于地下,也不知道骆越古国“宫殿” 遗迹从哪朝哪代开始就成了宗教神庙。

宋村及周边的百姓千百年来都一直认为:凡是世间的人,都是姆伯后花园的一枝花,人死后仍然回到姆伯的后花园里去。因此,旧时小孩出生后,要请“花婆”就屋——请道公、师公或巫婆到野外摘一把野花,扎在小孩母亲的床头墙上,每月初一、十五烧香跪拜;小孩生病,需“查花根”——花枝枯了,得淋水培土;有虫,要除虫;有草,要除草。几百年来,四面八方的朝拜者几乎每年都云集三江口宋村那廊宫等庙堂举行“搭桥求花”、“奉田(船)接龙”和“砸一儆百”等等民俗宗教活动。

南宁三江口流传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三江口老辈人的记忆中,过去的那廊宫,两进两廊四合院式,两进之间虽没有廊相接,但有亭子一座,可免参拜者遭受风雨之扰;庙里四周多是青石碑记;庙里用上等蚬木作柱梁架,驼峰、斗拱、托脚、雀替等都经过精雕细刻,梁间交接点用“瓜柱”,夔纹雕花厚板直接承檀;庙的正脊饰有六国封相、桃园结义、梅兰菊竹、“麒麟宋子”等彩色浮雕,垂脊为“镬(錩)耳”(“昌矣”);大门有楹联“那廊显赫民風純樸弘聖道大王灵威浩然正氣澤人間”,门楣上有题诗“武陵溪水注扁州,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衙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圆愁。”

宋村的老人们常得意地说:“上至龙州百色,下至桂平梧州,比大圣宫和那廊宫更富艺术性的建筑,至今没见过。”

南宁三江口流传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广西通志》、《南宁府志》、《邕宁县志》史志记载:南宁的仙、道、释屈指可数,而明朝时宋村宋真人竟然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曾驾一龙,顷刻取生椒为鱼脍,书符咒,能逐疫激电。道家之灵宝忏书,相传皆其创笔。”

宋朝时侬智高造反,震动宋庭,皇帝派狄青平南。狄青巧夺昆仑关进入邕州州城,侬智高退守三江口合江镇关隘,狄青乖胜追击,与侬智高大战于三江口一带。狄青攻上合江镇关隘,与侬智高当面交战。侬智高负伤西逃,狄青紧追。追到那廊宫这个地方的原有庙宇前时,狄青的坐骑白马嘶声裂肺狂叫,任凭狄青鞭打就是驻足不前。士兵们从前面拉过去,白马一仰头又回来,士兵们要拉马尾,白马后蹄猛踢又给吓退了。如此数次,侬智高而得“经合江镇远走大理”。宋村造村之初在该地重建庙宇,父老根据这一传言,说是白马通晓人性,特塑一樽白马供奉。

1958年大炼钢铁,那廊宫被拆毁。2003年农历三月,宋村及周边村民(特别是船民)在原有基础上重建那廊宫。次年农历四月初八,有爱情渴望或繁衍祈求的朝拜者以及求财、求贵、求寿之人达数千。从此,隆重热闹的南宁三江口四月八狂欢射水节,演变成一年一度的那廊宫庙会。

南宁三江口流传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三江口以骆越稻作文化演变传承的民俗,十分丰富,妙趣横生。那廊宫吊着康熙年间铸“皇帝万岁”四个大字的大钟,墙上挂有一幅《御耕图》,画中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在耕田,身后一群大臣在撒种,远处宫室挑篮送饭,画上还有题诗“二月二,龙抬头,皇帝下地来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也许这就是古骆越稻作文化的真实写照。

南宁三江口流传千年的稻作文化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