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不驚 樂天知命 ----蘇東坡的寬窄人生

寵辱不驚 樂天知命

----蘇東坡的寬窄人生


寵辱不驚    樂天知命 ----蘇東坡的寬窄人生



巷子有寬窄,命運有窮通。面對禍福難料的無常人生,寵辱不驚,樂天知命的精神,是成都城市名片“寬窄巷子”所代表的城市文化靈魂。寬進窄出,悠閒自在,波瀾不驚,從容淡定,也是蓉城散發的獨特魅力和性格,這種城市性格體現在遍佈大街小巷的茶館,烙印在悠哉閒哉的鬧市街頭人群的臉上,飄逸在成都土話“巴適”“ 雄起”的腔調裡,散發在川味火鍋的滾燙火辣的熱氣中。

成都是一個溫情的城市,一個擁有久遠文化沉澱的城市,她的魅力和性格,從根本上來看是一個城市歷史詩意的凝聚。南懷瑾先生年輕時候在四川呆過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晚年依然念念不忘成都的市井悠閒、峨眉山的道場煙霞。他說,四川文化一大景觀就是,喝喝茶,打打麻將,擺擺龍門陣。四川人非常講義氣,真痛快、真義氣、真耿直,講“袍哥大爺”,講的是:你哥子,我兄弟,你不吃,我慪氣。四川人說話愛罵人,但是你罵他,他也會不生氣。一個文人必須到過四川,一生才不會有遺憾。

四川是屬於文人尤其是詩人的地方,歷史上蜀地出生和蜀中生活過的詩人,數不勝數。著名的有:唐代詩文革新的領軍人物陳子昂(遂寧射洪人),盛唐詩仙李白(綿陽江油人),詩聖杜甫(外來戶,安史之亂來蜀定居十年),中唐才女薛濤(成都人),蘇軾一門三父子(眉山人),元代詩人四大家之首虞集(眉山仁壽人),明代著名詩人楊慎(成都新都人),清代著名詩人張問陶(遂寧人)等。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洪應明所著《菜根譚》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在面對世事時,能把一時的寵辱看做花開花落般的平常,把一時的去留看做雲的舒捲一般。觀四川歷史上的詩人,最具有巴山蜀水情韻、胸襟和氣魄的首推蘇東坡了。

蘇軾,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嘉佑元年,得幸考中進士。宋神宗時期,曾先後在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擔任過地方官。蘇軾宦海沉浮,自從年輕時中了科舉進京當官,此後一大半時間被外放、貶謫。據不完全統計,蘇軾先後在杭州(今浙江)、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今江蘇)、湖州(今浙江)、黃州(今湖北黃岡)、杭州(今浙江)、潁州(今安徽阜陽)、揚州(今江蘇)、定州(今河北)、惠州(今廣東)、儋州(今海南)、廉州(今廣西合浦)、永州(今湖南)、常州(今江蘇)任過職。蘇軾一生軌跡可謂顛沛流離。

貶謫詩人政治前途黯淡,更兼貶謫之地自然環境惡劣,詩人內心都十分痛苦。貶謫詩人中,屈原、柳宗元屬於一類,心情抑鬱、悲傷,是以“怨憤”為基調的,大體上都是悽怨的傾訴或激憤的抗爭。但是,蘇東坡光風霽月,渡危抓機,從容應對,卻活得窮講究很瀟灑。

林語堂評價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

蘇東坡身上代表的不僅是成都精神,也是四川和中國的智慧。蘇東坡自己有一句話很形象:“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

寵辱不驚    樂天知命 ----蘇東坡的寬窄人生


烏臺詩案

----心底無私天地寬 牢裡酣睡化兇險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 ~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後,又在元豐年間(1078 ~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即元豐二年(1079年)發生了文字獄。

蘇軾政敵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關進了烏臺監禁了四個月。所謂“烏臺”,即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

蘇軾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進御史臺的監獄。二十日,被正式提訊。到九月份,御史臺已從四面八方抄獲蘇軾寄贈他人的大量詩詞。有100多首在審問時呈閱,有39人受到牽連,其中官位最高的是司馬光。

雖然對蘇軾的指控,有的十分牽強,審訊者常對他通宵辱罵。蘇軾下獄後未卜生死,一日數驚。在等待最後判決的時候,其子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於父子不能見面,所以早在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以便心裡早做準備。一日,蘇邁因銀錢用盡,需出京去借,便將為蘇軾送飯一事委託朋友代勞,卻忘記告訴朋友暗中約定之事。偏巧那個朋友那天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燻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極度悲傷之心,為弟蘇轍寫下訣別詩兩首。詩作完成後,獄吏按照規矩,將詩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讀到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感動之餘,也不禁為蘇軾才華所折服。加上朝中多位大臣為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神宗便有心放他一馬。

蘇軾一生歷經五位皇帝,都不怎麼得寵,不過,卻得到了三位皇后的庇護和恩遇。烏臺詩案發生後,仁宗的曹皇后出面干預,她對神宗說:“當年仁宗在科舉考試中得到蘇軾、蘇轍兩兄弟,高興地對我說:‘皇后,我替子孫覓得了兩個宰相之才。’這樣有才幹的人,怎麼可以殺掉他們呢?”看到神宗皇帝沉默不語,曹太后又說道:“因寫詩而坐牢,我大宋開國百年以來還沒有先例。如今我重病在身,你千萬不要傷害蘇軾的性命,以免發生冤屈之事,有傷朝廷中和之氣。”後來,曹太后病勢加重,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決定大赦天下,為太后祈福,但曹太后搖搖頭說:“不須赦天下兇惡,只要放了蘇軾就夠了。”

東坡因“烏臺詩案”被劾入獄,除了皇后庇護,王安石等大臣保他,神宗自己也沒有下殺他的決心,於是,派人到牢房考察蘇東坡一番。不料蘇東坡生性豁達,牢房裡也能安然入睡的睡功最終救了他一命。據何薳《春渚紀聞》記載,東坡對友人追憶說:“當初案件審畢,一天晚上暮鼓敲過,我正打算睡覺,忽然有人進來,二話不說,往地上扔個小箱子當枕頭,倒頭便睡。到了四更時分,忽然覺得有人搖我身體向我賀喜。我翻身問他喜從何來,那人只說‘好好睡,別發愁’,提起箱子走了。原來皇帝本無殺我之意,特意派個太監到獄裡觀察,見我睡得鼻息如雷,知道我問心無愧,遂把我貶官黃州。”

寵辱不驚    樂天知命 ----蘇東坡的寬窄人生


黃州東坡

----犯官潦倒本為窄 運物自閒詩書寬

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無“簽單權”,精神寂寞,窮愁潦倒。蘇軾是犯官身份,沒有官舍居住,初到黃州時,只得暫時借住在一座山間舊寺定惠院裡。同年五月二十九日,蘇軾的妻子王閏之(續絃,已故夫人王弗的堂妹)、丫環王朝雲、次子蘇適、三子蘇過等人,在弟弟蘇轍的護送下也到了黃州。而狹小的定惠院住不下蘇家這麼多人,於是對文名遠播的蘇軾十分景仰的黃州太守陳君式把蘇氏一家安頓到長江岸邊的一個水驛臨皋亭。一住就是三年。

由於犯官停發俸祿,所以一大家人吃飯頓時成了一個問題。於是,蘇軾把夫人王閏之離京前變賣的些許家產換成銅錢,每月初他取出四千五百錢分成三十份,每份一串分掛在住所屋樑的三十顆鐵釘上,每天早上用畫叉挑下一串做當天的生活費,然後將畫叉藏起。這樣靠一點積蓄,精打細算,過著緊巴巴的日子。

元豐四年(1081),蘇軾在黃州安頓下來後,經反覆交涉,黃州太守徐君猷將黃州城東緩坡上一塊營防廢地劃給了他,讓他“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因東坡原為營房舊址,多瓦礫雜草叢生,不宜耕種。但蘇軾別無選擇,於是帶領全家老小清除瓦礫,刈割荊棘,終於整理出五十畝田園,冬種麥,夏種稻,還種了一些蔬菜瓜果自用。又因當年大旱,從未躬耕的蘇軾飽嘗了開荒種地的艱辛。

元豐四年冬,蘇軾在東坡地上蓋起了五間房屋,房屋竣工時下了一場大雪,蘇軾在居中明間堂舍四壁畫上(下轉P8)(上接P5)雪景,就將這房子取名為“東坡雪堂”。蘇軾住“東坡雪堂”,食東坡田園產的糧食蔬菜,於是也學著白居易,自號“東坡居士”。期間寫下了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及《前赤壁賦》、《後赤壁賦》。

元豐六年(1083年)五月,蘇東坡又在臨皋亭南側築建南堂,從此,蘇軾宜得其所居,煮“東坡羹”,做“東坡肉”,釀“東坡酒”,撰“東坡長短句”。東坡居士名揚天下,蘇軾就這樣憑著自己的節儉和勤勞度過了黃州四年的歲月。

當時黃州百姓對於肥肉都不知如何處理,因為富貴人家嫌棄它太油膩了而不肯吃,窮人雖然也買得起,但是不知道該如何烹製它,這就導致了黃州肥肉的價格“價賤如泥土”。

蘇東坡開始研究豬肉的一百種吃法,“東坡肉”與《豬肉頌》就是在生活極其艱難、境遇極其糟糕的情形下誕生的。

蘇東坡在黃州,自力更生,墾荒經營,不僅糧食蔬果自理,將黃州豬肉烹飪成美食流傳至今,還有一件墨寶《寒食帖》傳世。在來到黃州後的第三年四月,蘇軾撰詩並書《寒食帖》,這首遣興詩,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感嘆。詩歌和書法相映生輝,《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墨跡素箋本,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詩案之前,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詩案之後,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於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閒,以達豁然恬淡之境。蘇軾的《西江月》則是黃州時期所作的代表性作品。

真可謂:犯官潦倒本為窄,運物自閒詩書寬。

寵辱不驚    樂天知命 ----蘇東坡的寬窄人生


不辭長作嶺南人

----瀟灑人生 雲捲雲舒

惠州一絕

(宋)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黃州之後,蘇東坡又輾轉了很多地方,仕途有所起色。到了紹聖元年(1094年),突然被貶到惠州(今廣東省惠陽縣)。那時候,他已經50多歲了。北宋的惠州,即今廣東惠州市一帶,在當時屬於嶺南瘴癘之地,與富庶的中原不可同日而語。

十多年前,蘇軾曾經為被貶嶺南的一位朋友王鞏及其小妾寓娘(又名柔奴)寫過一首詞《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其中有句:“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詩歌譫言,命運巧合,沒有想到蘇軾也帶著一名貼己的小妾王朝雲,去了嶺南。蘇東坡巳經年近花甲,身邊姬妾陸續散去,只有王朝雲始終追隨。

王朝雲在惠州又為蘇東坡生下一子,取名乾兒,產後身體虛弱,不久便溘然長逝,年僅三十四歲。朝雲死後,蘇東坡將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禪寺大聖塔下的松林之中,並在墓上築六如亭以紀念她,亭柱上鐫有一副楹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這時蘇軾心頭已經沒啥念想,整日研究熱帶水果:盧橘、楊梅、荔枝。當時,飄零半生的蘇東坡做好了終老惠州的打算,他拿出所有積蓄,又得到親朋贊助,修建了一座“白鶴居”,安置一家老小。紹聖四年(1097)二月,“白鶴居”竣工,白鶴居之西是惠州西湖,東邊則是茂盛的山林,佛寺、道觀掩映其間,寺觀的鐘聲清晰可聞。於是,有一天蘇東坡詩興大發,寫了首《縱筆》:

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

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

蘇東坡在朝中的政敵宰相章惇,向來以狠辣無情著稱,當他看到“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這兩句詩,笑著說:“喲,原來蘇軾日子過得不錯嘛!”很快,一紙新的貶謫令便來到惠州,蘇東坡被遠貶至儋州(今海南儋縣)。蘇東坡一家喜遷新居,誰知僅僅一個多月後,他便不得不離開,踏上漫漫大荒之旅途。

寵辱不驚    樂天知命 ----蘇東坡的寬窄人生


海南萬里真吾鄉

----泡影浮漚身 寬窄隨處安

紹聖四年(1097年),蘇軾被流放到海南島儋州。海南那麼大,為何偏偏是儋州?據說這也是章惇的惡作劇,因為子瞻的“瞻”與“儋”相近。海南島在當時被視為天涯海角,極其蠻荒,年逾六旬的蘇東坡做好了葬身海島的準備,他給朋友留了個便條:

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春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後事矣。今到海南,首當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與諸子,死即葬於海外……

蘇軾是從惠州出發的,在路上聽說弟弟蘇轍被貶雷州(大陸離海南最近的地方),心頭感慨萬千,一口氣寫了三首不太有名的七絕,第三首是這麼寫的:

天其以我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

到了海南以後,蘇軾寫了一篇文章《在儋耳書》,用類似莊子的文體講了一個寓言故事:

剛到海南島的時候,很苦悶,心想什麼時候可以出去呢?後來想想,這裡固然是一個島,天地都在積水中,九州也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小海中,誰不在島上呢?一盆水潑在地上,草籽浮在水上,小螞蟻抱著小草籽才得以倖免。人類啊,跟它們其實也差不多!沒什麼可抱怨的。三年過後,宋徽宗即位,蘇軾回到大陸,輾轉多地,最後死在常州。

寵辱不驚    樂天知命 ----蘇東坡的寬窄人生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跳出人生看人生

“寬窄”尺度自在心中,無論是在黃州、惠州和儋州,也無論作苦行僧,成化外民,蘇東坡都能“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唯有胸中超然自得,才能不改這個“度”,這是生活的條理法度,也是生命的風雅氣度。紙都沒得寫了,他還去制墨。飯都沒得吃了,他還要喝茶。而宋人風雅,喝茶最是講究,東坡喝起來也絕不馬虎,他也自嘲真是窮講究。他的七律名作《汲江煎茶》,元符三年(1100)作於澹耳: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煮茶最好用流動的活水和猛火,所以自己到江邊釣石上去汲取深而清的江水。不說舀水,而說用大瓢盛起一個月亮,回來倒在水甕裡收存,再用小杓舀水到陶瓶裡,像分了一小支江進去。茶水煮開了,茶腳如雪白的乳沫翻起來。茶煎好了,倒進瓶子裡再斟出來,水聲如嘩嘩的松濤。長夜荒城,百無聊賴,我一邊飲茶,一邊聽著長短不齊的更鼓聲,坐捱時光。

這首詩歌是東坡詩的神品。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元好問所著的《論詩三十首·二十二》讚歎蘇軾:

奇外無奇更出奇,一波才動萬波隨。

只知詩到蘇黃盡,滄海橫流卻是誰?

蘇軾有一首詩歌《題西林壁》,最能代表其寬窄精神。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47歲),宋神宗親自下命令,把因“罪”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市)五年的蘇軾挪到離京城開封不遠的汝州(今天的河南汝陽)。

時來運轉,天降好事。於是,他去汝州的路上途經江州(今九江),順便去找久別的弟弟會面。到了江州後見過弟弟蘇澈,把酒言歡,暢敘別情。然後,東坡與隨行的方外好友佛印、道潛兩位高僧同遊廬山。蘇東坡一進入廬山,以為廬山之秀麗,是他平生所見之最。

蘇東坡一直在山中游覽了十多天。最後,蘇軾來到了淨土祖庭東林寺,在老僧的陪伴下,饒有興致的參觀了整個寺院,這一天,他們遊覽東林寺隔壁的西林寺,只見西林塔裡盡是前人寫的詩句,蘇東坡腦海中思緒萬千,想起自己宦海沉浮,遠近高低,起起落落,猶如一夢。於是,他的靈感如湧,拿起毛筆,飽蘸濃墨,在牆上龍飛鳳舞,題下: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東坡題詩完畢,把筆一擲,慨然說道:譜廬山詩盡矣!言下之意就是今後誰再寫廬山的詩,我這就是NO1啦!

為什麼這首詩歌蘇軾自我評價如此之高?因為,這是他借山詠懷,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悟。人生何嘗不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知道人生真面目,因為,你一直就在紅塵打滾,從來沒有跳出來看廬山啊!

蘇軾還有一首著名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如果說《題西林壁》的寬窄哲學精神,比較隱晦的話,那麼,這首詞就直接點明瞭。這就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千里共嬋娟的境界,是跳出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寬窄長短看人生的境界,這就是花好月圓的圓滿。弘一大師臨終作偈:悲欣交集,花好月圓,與東坡的詞都散發出相同的禪味。寬窄精神其實就是對寬窄的洞明覺悟和超越。

【宋 蘇軾】

丙辰中秋 ,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