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出自陳繼儒《幽窗小記》·洪應明《菜根譚》。

是一種境界,源於中國的傳統道家思想,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心境平和;視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淡泊自然。

一副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雲捲雲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更頗有魏晉人物的豁達風流。

賞析解讀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我輩俱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國古代的貶官文化即是此明證。這關鍵是一個你如何對待與處理的問題。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來功名輸勳烈,心中無私天地寬。若心中無過多的私慾,又怎會患得患失呢?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過,只要自己曾經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麼呢?陶淵明式的魏晉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達風流,就在於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這正可謂真正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一字不著,盡得風流。這正是另一種豁達,另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樸初同志遺作中寫道: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這正充分體現了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達觀、崇高的精神境界。

事例

故事一

唐明皇的時候,安祿山叛亂,唐室眼看就要崩潰的政權,等於是郭子儀一個人打回來的。按理說,功高蓋主的人是難長命百歲的,但在歷史上,唐代將軍中能富貴壽考的,只有郭子儀一人。之所以能如此,全憑郭子儀的曠達人生觀。

郭子儀退休以後,皇帝賜他一個汾陽王府。在興工動土的時候,他閒來無事,拄一支手杖,到工地上去監工。他吩咐一個正在砌牆的泥工說,牆基要築得堅固。這名泥水匠對郭子儀說,請王爺放心,我家祖孫三代都在長安,都是作泥水匠的,不知蓋了多少府第,可是隻見過房屋換主人,還未見過哪棟房屋倒塌了的。郭子儀聽了他的這番話,拄著杖走了,再也不去監工。

這個泥水匠講的,是祖孫三代的實際經驗,而郭子儀聽了以後,卻想透了人生的一個道理,不是消沉,而是更通達了。

故事二

唐末楊玢在尚書任內,快要告老還鄉的時候,他在故鄉的舊屋地產,有些被鄰居侵佔了。於是他的家人們要去告狀打官司,把擬好的起訴書送給他看。楊玢看了,便在後面批說:“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秋草正離離。”

這首詩的大意是四鄰侵佔我們的房產那就讓他們去侵佔好了,畢竟要想想當初未曾置辦這些房產之時。如果你們還想不通,不妨到唐代的含元殿的殿基上望一望,當年是何等繁華富麗,而今卻是秋風蕭瑟,荒草離離。言淺意深,頗有警世作用。

他的家人看了後就不去告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