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的「寵辱若驚」和「寵辱不驚」是一回事嗎?

以道解道

帛書版《道德經》也就是《老子五千言》第十三章有云:“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我們先把這段話搞清楚,再說“寵辱不驚”。要想把這段話弄明白,就要把“寵”和“辱”的意思講清楚。“寵”和“辱”的意思說的簡單點就是“得”和“失”並不是我們一直理解的“榮耀和恥辱”。

老子說的“寵辱若驚”和“寵辱不驚”是一回事嗎?

現在我們來解讀老子上面的這句話,他的意思是說:整天患得患失的人心裡是不安定的是忐忑的,因為他們太想得到某些東西從而特別害怕得不到或者得到了又害怕失去這些東西。舉個例子,有些人渴望成功,也就特別害怕失敗;有些人身體健康,也就特別害怕生病;有些人是億萬富翁,也就特別害怕財富丟竊等等。人們往往看重災禍就像重視自己的身家性命一樣,災禍是誰也不想要的,趨利避害的思想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人不是神,不能預知自己的未來。無常和明天不知道哪個先來臨,前兩天發生的空姐被滴滴順風車司機殺害一事就是前車之鑑。

老子說的“寵辱若驚”和“寵辱不驚”是一回事嗎?

說到這,我們再說說“寵辱不驚”,這個成語出自於傳世本《道德經》。也就是說帛書版的《道德經》是“寵辱若驚”而傳世本的《道德經》裡是“寵辱不驚”。“寵辱不驚”就非常好理解了,它的意思是說:不管是寵幸你給你無上的榮耀還是羞辱你誹謗你貶低你,你都安若泰山,處驚不變。就像有首詩寫到:“寵辱不驚看庭前看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這是在說人的一種瀟灑淡然的心態,無論是你對我好還是對我不好,我都無所謂。

老子說的“寵辱若驚”和“寵辱不驚”是一回事嗎?

不管是帛書版的“寵辱若驚”還是傳世本的“寵辱不驚”,只要我們能做到心無旁騖,能做到心靜如水,能做到與世無爭,我們就能無欲則剛,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說的“寵辱若驚”和“寵辱不驚”是一回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