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确实要在颐和园捕杀慈禧,并成立了百人敢死队

提起一百多年前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我们就会想起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改革志士。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本可以逃跑避祸,以得保命,但他却对劝他跑路的朋友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因变法失败而主动求死,其精神和胆识实在可嘉。要知道,那一年,他才33岁。

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确实要在颐和园捕杀慈禧,并成立了百人敢死队

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按中国传统干支纪年,这一年是戊戌年,所以叫戊戌变法。它是以康有为为领袖,得到光绪皇帝充分支持的政治运动,又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更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

1840年,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英军的坚船利炮打开后,在清朝统治阶级中逐渐出现了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这时,他们开始承认,原来洋鬼子也有比我们高明的地方,可以学习、效仿之,然后,再用学到的技能反制洋鬼子。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因之,洋务运动由此兴起。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堂堂数亿人口的大中国,竟败在岛国日本的手上。弱国无外交,战败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朝赔巨款,割台湾,可谓丧权辱国。在万里疆域人神共愤的同时,也引起了中国人的普遍反思。于是,“改良派”或者叫“维新派”应运而生。

维新运动通过开展多种活动逐步形成了规模和气候。其一,上书请愿。公元 1888年,适逢中法战争失败之后,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1895年康有为第二次上书光绪皇帝,这一年中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又逢全国科举考试,康有为联络18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绝“和约”,迁都,实行变法。

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确实要在颐和园捕杀慈禧,并成立了百人敢死队

接着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创办学堂。其一系列举措终于打动了光绪帝。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实行文教、经济、社会、军事及政治改革。因此可以说戊戌变法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力度之大,可谓空前。

变法一开始,掌握清朝大权的慈禧太后是支持的。如果慈禧不支持,光绪帝连前期的这些推动工作也做不起来。然而,“礼部六堂官事件”的发生,让慈禧很快转变了态度。

“礼部六堂官事件”的起因是,当时礼部有一位名叫王照的官员,上书建议皇帝与西太后两位到外国访问考察一番。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别说太后了,就是皇帝,两千多年来也没有一个出过国的。但在王照看来,却很有必要,如果皇上和太后能一道出国,一则可以消弭外界所说的帝、后不和的传闻,显示皇帝与太后娘俩是团结的。第二,两位清朝掌舵人也可以开阔眼界,更好地指导变法。

当时,王照怎么敢上这样一个奏折呢?因为,光绪帝在已下的变法诏书中有明文规定,广开言路,任何人都有权上书皇帝,中央大员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下面属员和百姓,通过层级官员一级级把上书送给中央大员,由他们转呈皇帝。

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确实要在颐和园捕杀慈禧,并成立了百人敢死队

礼部六堂官都是中央部门主管大员,按光绪帝诏书规定,王照的上书,要由礼部六堂官代转。但礼部六堂官看了王照的上书,都不同意向上转达,并且批评了王照,指责王照别有所图,居心叵测。有皇上圣旨在,王照自然要上告。

光绪皇帝很快知道了王照上书得不到上达一事。光绪认为,这是礼部六堂官抗旨不遵,阻挠新政,一怒之下,一纸诏书,把这6名堂官全部罢免。其中有一位名叫怀塔布的堂官,他的老婆和慈禧关系甚好,就把这事悄悄告诉了慈禧。慈禧听后一惊,觉得不对呀,此前,任命和罢免这样的高官,都是我说了算,怎么皇上一下罢免了6位高官,却没打我的招声呢?这还得了?

与此同时,被免了职的怀塔布不甘心就这样认“倒霉”,他急急跑到天津,去找直隶总督荣禄密谋,共同阻止变法。怀塔布的活动,很快被维新派获知。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加剧。

荣禄手握军权,又是慈禧太后的死党,只要慈禧一声令下,荣禄就能在很短时间内将维新派骨干分子一网打尽。如果荣禄先动手,后果不堪设想。于是,维新派决定先发制人,武力夺权,就利用正在天津训练新军、有维新思想的袁世凯,让他夺取荣禄兵权,然后带兵进京。

这一时期,慈禧太后都住在颐和园。维新派的设想是,袁世凯带兵进京后,立即包围颐和园,封死进出颐和园的各个通道。此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谭嗣同等,已邀请谭嗣同好友毕永年,让他届时率领100名敢死队员,冲进园中将西太后捕杀。这就是康有为等的“围园杀后”之计。

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确实要在颐和园捕杀慈禧,并成立了百人敢死队

毕永年也是湖南人,与谭嗣同是老乡。幼时,毕永年就随父在军中往来,练得过人胆识,也深受民族思想影响。1897年,毕永年考取拔贡,与谭嗣同结下深厚友谊,时常聚会议论国事,忧国忧民。1898年8月,毕永年追随谭嗣同抵达北京,拜会康有为,相助维新派。

因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慨然赴死,毕永年也于1902年33时病死。一直以来,史学界不相信维新派有“围园杀后”计划。1985年,有学者在日本查阅档案,看到了毕永年事后追写的日记,才证实了以上说法。

可惜的是,慈禧太后的嗅觉太灵敏,维新派上述计划尚未来得及实施,老佛爷就立即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发动了宫廷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抓捕了维新派。

假如毕永年带领100名敢死队员真的冲进了颐和园,捕杀了慈禧,接下来会是一个什么局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