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黃帝內經》的認知探索經歷

《我與<黃帝內經>》徵文分享。作者:呂定城

2007年6月以前在北京讀博期間,由於看文獻寫論文的原因,生活不規律常熬夜,加上同學之間常聚會喝白酒,最終導致身體健康狀況急劇下降。博士畢業後,做論文的心勁松弛,開始出現胃不納食現象,消化困難,對韭菜和菜椒根本就消化不了。2007年年底繼而身體出現血壓升高、氣短、胸悶等症狀。起初西醫建議住院按照冠心病進行檢查觀察,最後排除冠心病。後接觸中醫,診斷為胃溼熱。經過多方諮詢,自己決定進行食療調理。這個時候開始瀏覽一些中醫基本理論的書籍,對中醫在陰陽五行、氣脈經絡方面有了一些膚淺的認識。

大體在2009年下半年,在貼吧上看到有人推薦徐文兵老師講解《黃帝內經》的音頻,接觸以後,不但徹底改變了原來對中醫的認識思路,也改變了自身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角度。要理解傳統文化的實質,必須先要知道中國漢字的原意,起碼要理解文字在秦朝以前的原意。自此以後,對中醫陰陽五行經絡氣脈理論的認識發生了質變,對中醫的理解開始進入“形神合一”的實質階段。由此導致了自身思維方式也發生了轉變,對生命以及社會的認識也站在了新的高度。

譬如《上古天真論》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句話說出了養生的真諦,那就是生命應該在遵循利生之“道”的基礎上,依靠效率利用能量,來實現生命的長生久視。在徐文兵老師帶領下,在往實質方向瞭解《黃帝內經》的基礎上,對其他傳統文化也開始進入深層次的理解。

在這個價值判斷基礎上,我們再來看《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的內容“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這句話和上面岐伯說的那句話的價值判斷是一致的,推而廣之,我們社會的發展也應該在遵循社會發展之“道”的基礎上,來建立符合“道”之要求的人際關係的構建,不然,如果對“道”之要求置若罔聞,建立起一套滿足自身慾望的社會關係,那麼社會矛盾就會多起來,甚至不可調和,社會就會生病甚至崩潰。

按照徐文兵老師的切入點,我們讀傳統文化需要首先搞懂文字的原意。譬如《道德經》的“道”的含義和“德”的含義。簡單說,“道”是客觀存在的規律,“德”是認識規律和運用規律的能力。如此,《黃帝內經》說的“道”,大體就是在陰陽五行理論下,人體是依靠氣血兩個循環系統運行的形神合一的生命,此生命活力是按照“熵”的規律來運行的,人的“德”主要體現在如何順應六氣和七情的自然規律來保障生命不出現病態的存在,只能如何節約元氣而不能阻擋元氣的自然消耗以及六邪之氣在體內的淤積,從而逐步造成經絡的淤塞,進而導致生命活力逐漸下降的現實。

通過學習《黃帝內經》和《道德經》,我們很容易得到人體以及社會的“健”與“康”和“道”與“德”之間的聯繫,這個聯繫是侷限在《黃帝內經》內容上的聯繫。通過探索,對生命的認知感悟是:六邪之氣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生命體內不僅僅是單向的淤積,也是可以實現逆向排出的。

感謝徐文兵老師解讀《黃帝內經》帶來的知識和思路,感謝梁冬老師運籌建立使大家受益的平臺,功德無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