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黄帝内经》的认知探索经历

《我与<黄帝内经>》征文分享。作者:吕定城

2007年6月以前在北京读博期间,由于看文献写论文的原因,生活不规律常熬夜,加上同学之间常聚会喝白酒,最终导致身体健康状况急剧下降。博士毕业后,做论文的心劲松弛,开始出现胃不纳食现象,消化困难,对韭菜和菜椒根本就消化不了。2007年年底继而身体出现血压升高、气短、胸闷等症状。起初西医建议住院按照冠心病进行检查观察,最后排除冠心病。后接触中医,诊断为胃湿热。经过多方咨询,自己决定进行食疗调理。这个时候开始浏览一些中医基本理论的书籍,对中医在阴阳五行、气脉经络方面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大体在2009年下半年,在贴吧上看到有人推荐徐文兵老师讲解《黄帝内经》的音频,接触以后,不但彻底改变了原来对中医的认识思路,也改变了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角度。要理解传统文化的实质,必须先要知道中国汉字的原意,起码要理解文字在秦朝以前的原意。自此以后,对中医阴阳五行经络气脉理论的认识发生了质变,对中医的理解开始进入“形神合一”的实质阶段。由此导致了自身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对生命以及社会的认识也站在了新的高度。

譬如《上古天真论》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句话说出了养生的真谛,那就是生命应该在遵循利生之“道”的基础上,依靠效率利用能量,来实现生命的长生久视。在徐文兵老师带领下,在往实质方向了解《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其他传统文化也开始进入深层次的理解。

在这个价值判断基础上,我们再来看《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的内容“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句话和上面岐伯说的那句话的价值判断是一致的,推而广之,我们社会的发展也应该在遵循社会发展之“道”的基础上,来建立符合“道”之要求的人际关系的构建,不然,如果对“道”之要求置若罔闻,建立起一套满足自身欲望的社会关系,那么社会矛盾就会多起来,甚至不可调和,社会就会生病甚至崩溃。

按照徐文兵老师的切入点,我们读传统文化需要首先搞懂文字的原意。譬如《道德经》的“道”的含义和“德”的含义。简单说,“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德”是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能力。如此,《黄帝内经》说的“道”,大体就是在阴阳五行理论下,人体是依靠气血两个循环系统运行的形神合一的生命,此生命活力是按照“熵”的规律来运行的,人的“德”主要体现在如何顺应六气和七情的自然规律来保障生命不出现病态的存在,只能如何节约元气而不能阻挡元气的自然消耗以及六邪之气在体内的淤积,从而逐步造成经络的淤塞,进而导致生命活力逐渐下降的现实。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和《道德经》,我们很容易得到人体以及社会的“健”与“康”和“道”与“德”之间的联系,这个联系是局限在《黄帝内经》内容上的联系。通过探索,对生命的认知感悟是:六邪之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命体内不仅仅是单向的淤积,也是可以实现逆向排出的。

感谢徐文兵老师解读《黄帝内经》带来的知识和思路,感谢梁冬老师运筹建立使大家受益的平台,功德无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