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春晓:在四月最美的杭州西湖,遇见苏轼心中的一方净土

01

俗话说“上游天堂下有苏杭”,西湖作为杭州的名胜之地,不只是自然的雕琢,更蕴含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清朝的乾隆皇帝就很爱西湖,前前后后去游了好几次,最终定出了“西湖十景”,分别是:

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

西湖的十景分别适合在不同的季节游览:

比如“断桥残雪”,看名字就知道,一定是在飘雪清冷的冬季最美;

“三潭映月”是在中秋节那晚,才能欣赏到二十四个月亮一齐倒映水中的奇景;

至于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一定适合在“柳垂金线、桃吐丹霞”的春天去赏玩;

四月的苏堤杨柳依依、桃花灼灼、湖波粼粼……如此梦幻的美,让人心生时空交错之感:大约在900多年前,此地曾有一位体察民情的好官,他捻须北望、清风两袖,他的足迹踏遍每一寸土地,为百姓而奔忙。

今日的苏堤,正是这位好官功绩的明证,他就是苏轼。

苏堤春晓:在四月最美的杭州西湖,遇见苏轼心中的一方净土

02

1089年,7月的西湖十分酷热。

时年52岁的苏轼刚刚奉命抵达杭州,担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同行的还有他的挚交好友秦观。

秦观与苏轼同住,他发现一向爱书如命、手不释卷的苏轼,在到这里的整整一年半期间,竟然都没有碰过一书本。

倒不是因为这里的湖光山色格外潋滟(虽然那是事实),而是苏轼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公务上。

他太忙了,忙着写申请向太后要拨款,忙着做方案进行城市革新。

在这一年半里,他主持修建了城市的清洁供水系统、医院、疏浚盐道、治理西湖、稳定粮价……为此他不惜得罪朝廷及浙西的官员,可以说是“虽千万人亦往矣、吾辈只身救济饥馑”了。

苏堤春晓:在四月最美的杭州西湖,遇见苏轼心中的一方净土

03

苏轼上任期间,最关心的就是杭州城的用水问题以及运河淤泥的治理。

当时的杭州城内有两道运河,以南北方向穿过城市连接钱塘湾。

不过,由于钱塘湾的水携带有很多淤泥,因此,运河很容易堵塞,每四、五年都要疏浚一次。

在当时由于没有大型机械的辅助,疏浚运河花费多不说,而且相当耗时耗力,百姓苦不堪言。苏轼认为这不是长久之计,决心改善这种现状。

1089年10月,在到任的三个月后,苏轼开始着手整治运河问题:他设法使海水从别处流入茅山运河,并在钱塘江修建水闸;此外,他还新开了一条运河,三管齐下,一举解决了杭州城的供水和淤泥沉降的问题。

经过苏轼的治理,城外运河的水竟罕见的深达八尺,因此城中的父老乡亲人人对他敬服感佩不已。

苏堤春晓:在四月最美的杭州西湖,遇见苏轼心中的一方净土

04

现在的杭州西湖,风格旖旎美不胜收。其实在苏轼上任时,西湖的湖面蔓草丛生、日渐萎缩。这可是早在唐朝时代,就灌溉了杭州城大部分稻田的西湖啊,苏轼眼见此情此景感到十分痛心。

1090年4月,苏轼向太后上书,请求拨款以治理西湖、清理水草。

获批准后,苏轼和数千人一起,开始了这项浩浩荡荡的大工程,历时四个月,终于将西湖中的水草和淤泥清理干净。

可这些开挖出来的淤泥怎么处理呢?苏轼想出了一个妙计:用来建筑湖上的长堤。后来人们为了铭记他的功绩,将其更名为“苏堤”。

苏堤春晓:在四月最美的杭州西湖,遇见苏轼心中的一方净土

05

苏轼比历代所有官员都了不起的是:他懂得欣赏美、创造美。

在修筑完苏堤之后,他觉得这个堤防光秃秃的,实在太难看了。于是,他命人在旁边种上桃树和柳树。每到春天,西湖夹岸嫩绿的柳叶摇曳着桃花的红,才有了千古闻名的“苏堤春晓”。

现在的西湖每日里游人如织,欢声嬉笑。可别忘了,当年曾有一位失意的诗人在此处吟哦: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美丽的西湖,恍如他的另一方心灵净土。

西湖治愈了他的心,他亦温暖了我的心。

苏堤春晓:在四月最美的杭州西湖,遇见苏轼心中的一方净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