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文化研学:西湖

8月5日六点带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来到杭州城战火车站,到达集合地点时发现没找到车,打电话也联系不上导游,瞬时慌了,不过最终还是找到了小钟和小凡两位美女导游,两位美女在接下来几天的研学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研学服务。由于有些老师还没到,导游就先带我们游了一遍西湖。

西湖名气太大了,苏东坡与西湖,白居易与西湖,白娘子与西湖等等有很多的故事。苏堤留给我的印象比较深,为什么叫苏堤呢?苏东坡两次在杭州任知州时,为治理水患多次疏通西湖,把挖出来的淤泥堆积成连通西湖南北长堤,一方面解决淤泥无处堆放的问题,一方面解决了南北联系不便的问题,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把长堤起名为苏堤。

关于西湖有很多的诗词佳句。当时在断桥处我们看到了一池的荷花,“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一下子涌入了我的脑海。此外还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等诗词都是一股脑涌进脑海里。而且,西湖给我的感觉是我可以这么近距离的接近它,它就在我手边,我脚下,我们没有距离,人与自然如此的接近!西湖,真是一块宝地,设计者真的太懂西湖了。西湖让我时刻留恋着它的自然美景,又不断领悟着它深厚的人文底蕴。

西湖有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锋夕照,南屏晚钟。这十景其实不是十个地方,而是反映不同时刻,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十个景色。

钱塘文化研学:西湖

西湖遥感影像图

我们坐船一路欣赏西湖的景色,当时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潭映月,虽然不是晚上没看到月亮,但是当湖心看到三个石塔感觉很熟悉,是不是在哪见过呢?

钱塘文化研学:西湖

湖心石塔


钱塘文化研学:西湖

一元人民币背面的西湖美景

西湖的雷峰塔和保俶塔也是很有名的,当地人有“雷锋如老衲,保俶如美人。”的说法。

钱塘文化研学:西湖

雷峰塔


钱塘文化研学:西湖

保俶塔


西湖这么美,那它是怎样形成的?对于西湖的成因有许多说法,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一种说法是这样的:西湖是一个潟湖,至少距今两千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海水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形成沙坝,最终将海水截断,内侧的海水就形成了一个湖。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泻湖”。起初,泻湖还随着潮水出没。后来,经过劳动人民多次筑海塘阻拦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我们用下面一组题来解释潟(xi)湖的成因。

(安徽淮北市二模)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完成下列1-3题。

钱塘文化研学:西湖

1.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 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 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2.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A.呈上升趋势 B.基本稳定 C.呈下降趋势 D.反复升降

3.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 B. 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 D. 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1.根据资料“潟湖由沙坝与海水隔离,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可以看出b处有潮汐形成。因其位于沙坝的潟湖一侧,向潟湖内侧辐散开,应主要是涨潮时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排除AB;a处是河流入海口,流水沉积而成。沼泽处多水,土壤湿重,不可能由风力堆积形成。所以选D

2.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图中,可看到沼泽沉积和潟湖沉积已经深入到外海底部,代表以前那里是沼泽,然后是潟湖(古海水的遗留),由于海平面上升使这些区域被海水淹没,沙坝向陆地方向推进,形成新的潟湖。各沉积序列层次明显,没有交错,故其相对应状态应该是海平面上升,而没有呈反复或稳定状态。所以选A

3.关键词“图中”沙坝位置还会在当地不动,该沙坝已经在当地沉积稳定了;海平面下降,海水会远离沙坝处,潟湖会成为封闭的湖泊,不会受侵蚀水深增大;而海水远离潟湖海水不再入湖,潟湖的盐度应该会逐渐降低。故选B。

看完之后是不是对西湖的成因有所了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