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姓原為"甯氏" 祖先甯戚是齊桓公重臣 墓冢在平度馬戈莊鎮

史話| 寧姓原為

山東泰安之南,有寧陽縣,系"甯陽"之誤。據史料記載,此地是甯氏先祖甯戚的步入仕途之地,在這裡甯氏名垂青史,成就千古不朽。據統計,山東一地,甯氏大約有人口十萬左右,其中泰安甯陽縣就佔半席,古有諺語,稱"進了甯陽鄉,無甯不成莊",可見甯陽一地的甯姓族人之盛,有歸鄉的親切感。

甯氏的祖先,相傳是文王的九皇子姬封,受封於康地(今河南許昌代管禹州市),稱為康叔。滅紂之後,武王將殷商七族以及故都周圍都分封給康叔,將封國改號"衛",國都定在殷都朝歌,康叔姬封成為西周衛國的始祖。康叔之後,衛國第二任國君的武公姬和,生下一子叫姬季亹。這位王子成人以後,被衛國封於甯邑,甯氏由此而生。

史話| 寧姓原為

甯姓由來 源自家族采邑

這段歷史,在唐代憲宗時期濟南人林寶修撰的《元和姓纂》中,記載"甯,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季亹,食採於甯。"東漢思想家王符,在著作《潛夫論》記載,"甯氏出自衛武公子季亹,食採於甯,因以為氏。"由此可見,甯氏的出現,與周代的食採製度有關。

這位受封於"甯邑"的姬季亹,又稱"甯俞"。史料記載,他是個智勇雙全的人,歷經衛國兩朝,處世有度、治世有方,頗有盛名,人稱甯武子。他在衛文公執政時期,充分發揮智力才幹,為衛國的國富民強竭盡全力。當衛成公朝政昏聵,被晉國所滅,他就充聾作啞,等待時機,於危難處周旋,保身濟君。

春秋時期,以甯俞為代表甯氏家族,一直是衛國卿相,掌握著國家的政權,九世顯貴達二百年之久。孔夫子對甯俞的做法是表示認可的,他說"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這也是成語"大智若愚"和"愚不可及"的出處。

在寧俞的後裔子孫中,有甯相、甯渝、甯喜、甯戚等人,都是衛國著名的人物,以先祖封地"甯邑"為姓,世代相傳。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文字簡化改革方案頒佈實施,"甯"字被簡化為"寧"字,由此"甯氏"遂改為"寧氏",與其他"寧姓"不再區別,但是讀音不同。

甯氏的後代中,有一位沒在衛國任職,而是去了齊國當上大夫,叫甯戚(也作甯戚,本文采"甯戚",實為一人)。據《平度州志》認為,"甯戚,萊之棠邑人。"(今平度門村鎮唐田村),是平度老鄉。他在齊國做官四十餘年,齊國討伐東萊之時,甯戚死於行軍途中,葬在平度城西今馬戈莊鎮,當地稱為"甯冢",俗稱"鳴角阜",今為市級重點文保單位。

史話| 寧姓原為

飯牛叩角 以為晉身之策

《淮南子》卷十二"道應訓"篇記載了甯戚是如何成功推薦自己,進入齊國政治核心層的,應該說,這位甯氏後人,還是用了一些小技巧,來引起"貴人"的注意。

書中寫到,"甯越欲幹齊桓公,困窮無以自達,於是為商旅,將任車,以商於齊,暮宿於郭門之外。桓公郊迎客,夜開門,闢任車,爝火甚盛,從者甚眾。甯越飯牛車下,望見桓公而悲,擊牛角而疾商歌。桓公聞之,撫其僕之手曰:'異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後車載之。"

累世公擎的甯氏,到了甯戚的時代,已經變得窮困潦倒,遊離於政治圈的邊緣,得不到當權者的青睞。懷才不遇的甯戚,淪落到替商人拉車喂牛的地步(古代牛、羊都曾經作為車駕的動力來源,後來才發展為馬車),甯戚不甘就此平庸下去,他時時刻刻在想辦法,如何能夠躋身廟堂,恢復祖先的榮光。想來想去,甯戚把目標鎖定在齊桓公"小白"的身上。

有一次,因為跟隨主人經商的緣故,甯戚得以有機會來到夢寐以求的齊國,見到國勢強盛人民富足,遂決定向齊桓公推薦自己。當天夜裡城門關閉,甯戚把照管的牛車停在了齊國都城臨淄的城門外面。說來也湊巧,齊桓公夜間出行辦事,從城門經過的時候,恰好遇到了在此休息的甯戚。

甯戚見到了自己心中的主人,不由得悲從中來,含淚敲擊著牛角高聲歌唱,以引起齊桓公的注意。甯戚頗有才華,他的歌詞甚為悲涼,"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遭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這就是著名的《飯牛歌》。

甯戚感嘆沒有遇到堯舜禹那樣的賢者,從早到晚喂牛拉車,這樣的時光何時是個盡頭。齊桓公聽到了甯戚的歌聲,被其中懷才不遇的憤懣情緒所感染,於是停下車隊,讓甯戚走上前來。齊桓公周圍前呼後擁,爝火甚盛,甯戚毫無懼色。齊桓公認為這個拉車的不是尋常人,讓從者帶回宮裡,他要親自詢問。

從者將甯戚引入宮中,交給齊桓公身邊的頭號人物國相管仲,管仲看不出甯戚有何特別之處,只是覺得一身汙穢,還有牛糞味道,心中不解。甯戚看到管仲不甚熱情,隨即長揖到地,口中吟唱道,"浩浩乎白水!"再無多言。

管仲雖有濟世經綸的大才,面對這個牛糞高人,卻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最重要的是,他不知道齊桓公的意思,不能隨意處置,怕耽誤了主公的大事。管仲把牛糞高人安排到館驛休息,自己卻在不停地叨咕甯戚那句話,想參悟其中的玄機。他整天唸叨,沒成想被自己的妾室聽到,管仲就把心中的煩悶告訴了她。

妾室微微一笑,說這有何難,豈不聞《詩經》有云,"浩浩白水,倏倏之魚,君來召我,我將安居,國家未定,從我焉如。"這是牛糞高人向咱們齊國拋出了橄欖枝。管仲這才恍然大悟,以手加額,哈哈大笑。齊桓公回到都城,管仲就把甯戚吟詩的事情講給他聽。齊桓公越發認為,自己的眼光非常好,這個拉牛車的一定胸懷大才,齋戒五日以示鄭重,朝服接見了甯戚,君臣相遇甚歡,齊侯立即賜予府邸居住,並拜甯戚為大夫。

史話| 寧姓原為

強勢外交 奠定齊國霸業

俗話說,兩兵交戰,不斬來使。其實這是理想狀態,兩國即將兵戎相見的時候,哪裡還有許多規矩,作為國家的使臣,到對方的軍隊大營裡去談判,腦袋全都寄託在上下兩片嘴皮子上,掌控得住就是兵戈止息的大功一件,控制不住局面,那可就是血濺當場。

雖然甯戚擔任的是文官,但也要執行齊國的許多緊急任務。比如在齊國與背棄"北杏會盟"的宋國大動干戈時,管仲和甯戚都要跟隨齊桓公參加戰爭。這一年是魯莊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此次出擊,齊國打著周天子的旗號,出兵懲罰背盟的宋國。這是代天執法,如何完成這一項任務,贏如何負如何,都牽扯著國家重大決策。

在齊國的大帳中,甯戚向齊桓公獻策,說,此次出兵,主公是以天子名義代伐不義,這場戰鬥只能贏不能輸,如果迴避不戰就是蔑視天子命令,自古"尊王攘夷",得到了周王的支持,就相當於拿到了天子劍,是最大的政治資本,齊國絕對不能放棄。但是齊、宋兩國實力相當,一旦開戰,相互消耗國力,必然讓周圍的國家有可乘之機,以戰止戰,兩敗俱傷,非齊國之福。

齊桓公連連點頭,問,既然不可不戰,又不可一戰,大司田可有什麼決策?甯戚說道,"北杏會盟"雖然由主公代行,但名義上依然是執天子盟,宋國公然背棄,在天下人面前已經失了道義,理虧在先。我軍雖然佔理,但兩軍大戰,殺敵一千,自傷八百,儘量避免短兵相交才是上策。臣以為,不如暫且駐軍不動,安排能言善辯之人,前往對方營地說服宋國請罪,與我國重新訂立盟約,免受干戈之苦。以德服人,免兩軍搏殺,臣願往宋營一行。

甯戚出發不久,細作就把消息告知了宋桓公"御說"。宋桓公得知,此次前來做說客的,是曾經拉車喂牛的鄉野村夫,剛剛被齊國任命為大夫,君臣等人哈哈大笑,大臣戴叔皮建議說,如今宋國軍力強於齊國,一戰可定,不如冷落齊使,伺機尋個由頭把他殺掉,滅了齊國的求成念想。宋桓公與大臣戴叔皮約定,不聽齊使的言語蠱惑,兩邊安排八名精壯武士以壯聲勢,戴叔皮舉紳帶為號,令武士伺機殺之。

甯戚進了宋桓公大帳,對兩邊分列的刀斧武士視若無睹,直接上前參見宋桓公。宋桓公也不還禮,端坐在位子上,冷眼瞧著甯戚。周圍大臣們也都不做聲,唯有宋桓公身側的戴叔皮捏著紳帶,也嘿然不語。

甯戚望著諸人,半晌突然仰天嘆道,"宋國大難臨頭,還不自知,真是可憐啊!"宋桓公沒料到甯戚說出這麼一句話,下意識的脫口而出,"先生此話怎講?"戴叔皮在一旁連連咳嗽,宋桓公也不聽。

甯戚說道,當年周公一頓飯三吐脯,接納天下賢士,才有了四海昇平的大好局面。如今的宋國,外有群雄窺伺,內有變亂叢生。如果為宋國考慮,效法先賢禮待人才,猶恐不及。如今大王連像我這樣的來使都怠慢無禮,那些擁有治國良策和忠君之言的賢士,又怎麼會來到大王的身邊呢?沒有賢良之人輔佐,淨是些亂出主意的宵小之輩,宋國豈不是危險了嗎?

宋桓公聽了之後,臉上青一塊紫一塊,宋國兩任國君死於非命的舊事,讓他心有慼慼焉,特別想發憤圖強,改變當前局面。聽了甯戚的話,彷彿醍醐灌頂,情不自禁的就站起來。戴叔皮在一旁看到宋桓公被甯戚的幾句花言巧語,說動了心思,當即舉起紳帶就要發難。宋桓公立即制止的武士們的行動,讓他們立即退下,安排座位和酒水飲食,向甯戚長揖懇請賜教。

甯戚心中暗笑,詳細陳說天下大勢和利害關係,宋國與齊國的相互利益等等,兩國結盟才能共圖發展。宋桓公自然是無有不從,當即讓戴叔皮安排使者,帶上白玉五十塊、黃金千鎰,與齊國重新簽訂盟約,永不背誓。

由於這次著名的外交論辯,他和屈完、呂飴甥、燭之武等,被稱為春秋時期的"四大辯士"。

史話| 寧姓原為

甯冢雙松 留下無限懷念

甯戚墓冢,在平度城西二十五公里的馬戈莊鎮,清代時冢上植有兩株大蟠松,成為平度舊時八景之一—甯冢雙松。

甯戚在歷史上的有很大的影響,他的《飯牛歌》被歷朝歷代的文獻典籍記載。戰國時期楚國的著名詩人屈原,在他的名篇《離騷》中寫道,"

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屈原把甯戚與輔佐周王成就八百年偉業的姜太公相提並論,可以說是很高的評價。

甯戚以飯牛扣角而歌受知於齊桓公,後來齊桓公任命甯戚為"大司田",相當於後世的農業部長,他在膠水下游的地帶開墾農田,興修水利,為齊國富強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和後勤保障。

甯戚善於總結農事經驗,寫成《相牛經》一部傳世。山東章丘的"甯戚城",是甯戚的采邑,原名為飯牛莊,因戚封範王而稱範王莊。甯戚一生大都在登州,所以當地人視他為萊邑人。

史話| 寧姓原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