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屋漏偏逢連夜雨到徽州竹雕博物館館主,如今出貨瘋搶一空!

他,從屋漏偏逢連夜雨到徽州竹雕博物館館主,如今出貨瘋搶一空!

洪建華老師出生於黃山市徽州區洪坑村。這是一個徽文化底蘊濃厚的古村落,其建立可以追溯至唐末。一千多年來,這裡既不少大商賈,也出過狀元郎,五座牌坊、四座祠堂、一座狀元廳由此拔地而起,明、清風格的古民居鱗次櫛比,精美的木石雕刻隨處可見。

洪建華家就在一座牌坊旁邊。夏天的夜晚,他總躺在牌坊的青條石上乘涼,頭頂古老的石雕常陪伴他穿梭於一個又一個個瑰麗的夢境。每當小夥伴們扎堆討論長大後想做什麼,他總是毫不猶豫地說:我啊,當然是學雕刻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徽州,不少人抱有這樣的想法:孩子從學校畢業後要去學門手藝。老話說"賣田賣地不賣手藝",掌握了一門手藝——當時大家學得最多的是磚匠、木匠、油漆匠的活兒——日後結婚蓋房就可以自己做一部分,再和其他工匠換個工,這樣一來,往往能省下不小的一筆錢。

他,從屋漏偏逢連夜雨到徽州竹雕博物館館主,如今出貨瘋搶一空!

在父母的安排下,洪建華先跟舅舅學起了木工。木匠活兒一般三年學成,洪建華用功,兩年半就學完了。出師之後,他感覺自己還是無法割捨對學習雕刻的渴望。

一個朋友把他引見給了一位姓吳的木雕師傅,吳師傅欣賞這個年輕人拿刀的基本功,便留下了他。好景不長,三個月後,吳師傅怎麼也接不到木雕活兒,只得勸這個新徒弟回了家。

洪建華並不甘心。他打聽到離家十里外有一位叫方新中的磚雕師傅,便去拜訪他。

方師傅問洪建華:"你為什麼想學這個?"洪建華說:"我喜歡雕刻。"方師傅話裡也很無奈:"喜歡不能當飯吃啊。"實際上,當時方師傅也只是偶爾才能接到磚雕活兒。找不到活幹,他就開不了張、收不了徒。

他,從屋漏偏逢連夜雨到徽州竹雕博物館館主,如今出貨瘋搶一空!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了王金生老師身上。洪建華第一次接觸到竹雕就是在王師傅家。那是一尊精緻的彌勒佛雕像,只一眼,它便彷彿奪走了洪建華的呼吸。然而,王師傅對遠道而來的年輕後生說:"你要知道,雕刻時常會沒事幹。沒事幹,你跟我學它幹嘛呢?"

拜師之路的坎坷令洪建華始料未及。從前,他似乎很少想到學雕刻和自身經濟水平之間的關係。在農村長大的他不愁吃,也不講究穿:餓了,家裡有糧食;砍些柴火賣掉,得來的錢就夠自己買上一兩條衣服了。日常生活中似乎並沒有什麼地方特別需要錢,所以對他而言,即便手藝人經常沒活幹,也可以學來當愛好。

這段波折的經歷直到後來還在影響著他。他偶爾也會感慨,自己一無學歷、二無家傳、三無師承,能走向成功,實在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情。

他,從屋漏偏逢連夜雨到徽州竹雕博物館館主,如今出貨瘋搶一空!

上世紀九十年代,洪建華找到鎮裡一家雕刻廠的老闆,希望能留在廠裡做竹雕。看過洪建華的作品後,老闆欣然同意,但也直截了當地告訴他:由於他不熟悉竹雕,前期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工資。他只能先自己琢磨著做,作品能賣出去多少,相應地就能得到多少收入。

就是在這裡,洪建華認識了愛人張紅雲老師。當時,同是雕刻廠工匠的張紅雲就坐在他的旁邊。有一次,她雕刻時不小心弄破了手,正巧洪建華身上帶著一塊手帕,便立即拿出來給她包紮。就是這時候,張紅雲對他產生了好感。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張紅雲的父母不願意女兒嫁到離家甚遠的山村:"什麼都沒有,只有柴火。我們都不在身邊,你吃苦了怎麼辦?"張紅雲則給父母講了洪建華為她包紮傷口的事,說,她就是喜歡他這個人,他心地好。

張紅雲於洪建華,既是伴侶,也是同道。

洪建華離開雕刻廠時,全國的手工藝行業正處於一個格外低迷的時期,很多工藝廠難以為繼,紛紛倒閉。但要他轉行,他是萬分不願意的。

他,從屋漏偏逢連夜雨到徽州竹雕博物館館主,如今出貨瘋搶一空!

他笑著講述:"其實當時我選擇竹雕這條路,我爸媽對我意見很大的。他們覺得辛辛苦苦培養我去學成了木匠,我卻非要幹這個沒錢賺的活,得不償失。我想,我要是這麼回去,村裡人看到我吃了這麼多苦,結果卻是這樣,肯定要笑死我。"

一次,他在屯溪老街的一家書店裡看到了文物鑑賞大家王世襄寫的《竹刻》。儘管18塊錢的售價令他肉疼不已,他還是咬牙將這本書買下了。

那天夜裡,他不停地翻閱著這本書,幾乎沒有睡覺。毋庸置疑,《竹刻》為他再次打開了竹的世界:圍繞在家鄉房前屋後的這些稀鬆平常的竹子,經過雕刻竟可以變成如此多樣和精美的藝術品!

他還從書裡讀到,明末竹刻"嘉定四先生"中徽州人佔了兩位,嘉定竹雕的創始人朱松鄰追根溯源也是一位徽州人。徽州有這樣一門老手藝,我們怎麼忍心看著它輕易地消失?

他想,或許可以製作一些仿古竹雕工藝品,說不定能夠得到有緣人的喜愛。果然,一個古玩店老闆向他們遞來了橄欖枝,用三百元錢買下了他的作品《八仙過海》。

他,從屋漏偏逢連夜雨到徽州竹雕博物館館主,如今出貨瘋搶一空!

這一年,夫妻二人在鎮上租了兩間房子作為工作室。這個小小的空間總共不到18平米,屋瓦做得不好,有時天上下大雨,屋裡就下小雨,床邊、桌上到處擺著接水的盆子,整夜叮叮咚咚。一年房租只有五百塊,然而即便這五百塊,兩人也是分期支付的。

當時,夫妻倆經常對著《竹刻》一書臨摹練習。雕出了比較滿意的作品,就興致勃勃地外出推銷。然而現實給了他們一記重擊。即便是對他們的作品很感興趣的人,最多也只願出五十元錢購買。想到自己一連半個多月就只是坐在那裡製作這件作品,沒有進賬,租房、吃飯的花銷卻無法避免,就感到前途渺茫。

後來,他們結識了來自上海、喜好徽州老竹木雕的凌老師。凌老師看過洪建華的作品,說:"你的基本功很好,但是作品的樣式需要調整。"

他,從屋漏偏逢連夜雨到徽州竹雕博物館館主,如今出貨瘋搶一空!

他經驗豐富、知識淵博,常常能給兩個年輕人一些有益的指點。

在凌老師的幫助下,洪建華與張紅雲一方面磨練了自身技藝,一方面生意也做得很火紅。由於訂單不斷,兩人經常加班做活兒。

不過,對夫妻二人來說,只要能讓自己作品的精彩為人所識、為人所愛,勞累已經算不了什麼。"我們的社會大環境正在慢慢變好。"洪建華說,"我們始終相信,在這個社會里,只要我們勇於拼搏、勇於奮鬥、勇於奉獻自己的青春,現在哪怕再怎麼苦,也總會苦盡甘來的。"

他,從屋漏偏逢連夜雨到徽州竹雕博物館館主,如今出貨瘋搶一空!

"竹雕技法強調在原材料造型基礎上進行巧做,即所謂'材美、工巧之結合'。"洪建華解釋說,與木雕不同,木材實心,材質由裡到外相對均勻,工匠在材料上受限較少;竹子表皮硬、內部軟,表皮纖維光滑、內部纖維粗糙,展現了豐富的纖維層次美,同時也提高了竹雕匠人們構思和雕刻的難度。

他,從屋漏偏逢連夜雨到徽州竹雕博物館館主,如今出貨瘋搶一空!

平時,洪建華喜歡把雕刻中碰到的問題帶到夢裡去想,睡覺也睡不踏實,起床後趁記憶還清晰,他又會急火火地跑到工作臺前去處理。有一回,表姐陪他去醫院做手術。被推出手術室時,由於麻醉的作用,洪建華似乎還處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他迷迷糊糊地說:"沒想到因為麻醉,我終於睡了一個好覺。"聽到這句話,心疼弟弟的表姐不禁潸然淚下。

"其實對於我來說,疾病不是什麼問題。一個好的心態對克服疾病是有幫助的。"講起這些,洪建華臉上帶著溫和的微笑,竟是一派豁然。

除了用紮實的作品說話,洪建華也看到了傳播在非遺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希望將各種各樣的徽州雕刻作品予以展示,讓無論是徽州本地人還是遊客都能有機會了解徽派雕刻。"

他,從屋漏偏逢連夜雨到徽州竹雕博物館館主,如今出貨瘋搶一空!

為此,2013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洪建華和張紅雲投資建設了徽派雕刻博物館。這是一個"前館後廠"的展示館,既有作品陳列,又有傳習場所。建築設計上採用徽派建築風格,總建築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

在籌建徽派雕刻博物館的過程中,儘管擔子很重、壓力很大,洪建華的內心卻愈發堅定:"沒有博物館前,我覺得能做出好作品、做出自己的成就,就已經很幸福了。但是修建博物館時,我才發現,雕刻不再僅僅是我的個人生活,我也肩負著展示和傳播幾十位優秀非遺傳承人的作品、宣傳好徽州雕刻的責任。"

這樣的發現不但沒有令他躊躇不前,反而再一次拓寬了他生命的廣度,以及他作為一位徽派竹刻傳承人的藝術使命與人生價值。

洪建華簡介

徽州竹雕的開拓者—洪建華,1971年出生,黃山市徽州區人。16歲起秉承徽派雕刻工藝至今,現為黃山市竹溪堂徽雕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竹工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級非遺徽州竹雕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全國技術能手、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江淮十大傑出工匠、"大國徽匠"匠心人物、省工藝美術大師、省宣傳文化系統"六個一批"(文藝類)拔尖人才、中國首屆"竹天下"竹工藝品雕刻技藝大賽評委,被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特聘為 "115"產業創新團隊建設工程帶頭人、上海同濟大學建築學院徽州竹木雕課程指導教授、安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黃山學院藝術系客座教授。2018年獲評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亞太竹工藝名匠、"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

挖掘、搶救、保護、傳承、創新徽州竹雕被其視為畢生的己任與追求,1991年創辦竹刻工作室, 2010年註冊了黃山市竹溪堂徽雕藝術有限公司;在雕刻技藝上恢復了清中期竹刻7層高浮雕的雕刻技藝,通過不斷實踐及研究併成功突破了12層高浮雕的技術難關,成為現代竹雕界的領軍人物;在此基礎上為了使徽州竹刻更加精彩,創造出竹木相互融合的高浮雕鑲嵌技藝,並申請獲得了專利;品質之魂,存於匠心,創作了多幅謳歌時代的傳世力作,如《大美黃山》、《華夏盛世》等;申請了31項外觀設計專利和2項發明專利;在中國改革報等報刊先後發表了《徽州竹木雕刻的藝術特點》等多篇專業論文,專著《徽州竹雕綜合工藝研究》(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課題)一書正由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三十年來帶出六十多位竹木雕刻學徒,其中省級傳承人一人,市級傳承人九人;通過他積極挖掘保護申報,2014年徽州竹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完美了徽州四雕之名,黃山市竹溪堂徽雕藝術有限公司因此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徽州竹雕項目保護單位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基地;2013年他投資建設了1萬多平米的徽派雕刻傳習基地和徽派雕刻博物館,博物館以展示徽州傳統雕刻藝術為主題,從雕刻藝術的角度體現了光彩奪目的徽文化,成為展示徽州雕刻精湛技藝的窗口和傳承弘揚博大精深徽雕文化的載體。博物館開館後首批成功接待了來自全球126個國家的第67屆世界小姐巡遊和體驗活動,通過這個平臺更好的對外展示宣傳了徽州雕刻的魅力。

洪建華先後參與接待胡錦濤、汪洋、賀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並在北京政協禮堂、韓國、香港、澳門、安徽省博物館等地舉辦個人展,多次參加文化部的公益性非遺展示活動,其中有 "巧奪天工"全國百名工藝大師技藝大展和安徽省上海世博會"盛世徽韻"活動周;作品先後榮獲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和深圳文博會特別金獎及各類國家級金獎;2006年竹刻筆筒《竹林七賢》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成為故宮上世紀50年代以來收藏的第一件現代竹刻作品, 2009年黃楊朩筆筒《農家樂》與竹刻《徽鄉行》四條屏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有償收藏,2012年竹刻筆筒《相送圖》等三件作品捐贈給安徽博物院收藏,2018年竹根雕筆筒《聖人泛舟》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有償收藏;他的藝術人生多次走進央視與香港鳳凰衛視(其中有央視《一錘定音》欄目、紀錄片《大黃山》、《徽萃六記》、《探索.發現》手藝欄目;香港鳳凰衛視《文化大觀園》),先後被中央新聞聯播、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化報等上百家媒體屢次報道,樹立了徽州竹雕在國內外的品牌和知名度。

撰稿:匠人百科-聞藝

運營人員:墨小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