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與朱文在印章的區別

古代印章為後世刻藝術創作提供了許多成熟的形式。經文人篆刻家提倡宗法漢式以來,漢印成為篆刻的典型樣式,而根本的原因還是漢印自身的審美特點及形式特點決定了它在篆刻藝術中的位置。漢印的入印篆法特徵最適合方寸印面的形式,使書在印章形式的必然之中求得了藝術的自由,是古代印章最成熟完美的樣式。

長期以來形成了這樣的審美定式:白文即一般多是漢式,以平穩、寬博、厚重為審美指向,而朱文印則十分豐富,以在印面上表現書法之美為主要特徵,以自然流動為美的指向。

白文與朱文在印章的區別

岑鎔之印

吳熙載所刻“岑鎔之印”(圖1)白文印,基本上是漢式,作者以爽健、和潤、帶有筆意的用刀完成,這是人們習慣了的漢式白文印。

白文與朱文在印章的區別

岑鎔之印

而他所刻的另一方“岑鎔之印”(圖2),則以自己書法風格的小篆直接入印,用朱文印的辦法刻白文,印中漢式的那種嚴正凝重感消失了,看起來不是很好。

白文與朱文在印章的區別

吳熙載印

白文與朱文在印章的區別

攘之

再看吳熙載所刻的一對名印,白文“吳熙載印”(圖3)和朱文“攘之”(圖4),所用的就是篆法,白文為漢式,朱文印為作者的篆書書法直接人印,白文凝重,朱文流美。二字篆形在印面方寸之中舒展自如,結構既勻稱,又有著硫密變化。

白文與朱文在印章的區別

錢君匋印

白文與朱文在印章的區別

新羅山館

錢君匋所作的一對自用印,白文“錢君匋印”(圖5)和朱文印“新羅山館”(圖6),其形式與上舉吳熙載的一對自用印一樣,採用了朱白印文的常式。白文法以方為主調,線條爽健,結構方折錯落,斜正參差。朱文印是以小篆入印的元朱文,以圓勢為主調,篆法婉轉流美,章法自然形成三重一輕,疏密有致,表現出書法之美。

白文與朱文在印章的區別

壽鉨

白文與朱文在印章的區別

珏盦

對於朱、白文印的一般性特點,也有反常的例子,如金愚民為壽石工所刻的一對印,白文“壽鉨”(圖7)和朱文“珏盦”(圖8),所採用的篆法就非常法,作品表現出美術性對篆刻創作的參與。

朱文白文,既有其習慣的定式,又有變數的不定。不知定式難以得到同道共識,而不知變數又自我封閉,難見心智。刻之道,常中有變,變中有常,隨緣生機,不必拘於一種模式。


對於“白文朱文”有疑問或新的見解,歡迎各位書畫印友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