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清明時節,緬懷先賢。80多年來,學校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前輩先賢們篳路藍縷、嘔心瀝血,離不開前輩先賢們紮根堅守、默默奉獻,離不開前輩先賢們手胼足胝、玉汝於成!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于右任(1879—1964)

陝西三原人。著名愛國人士、教育家、書法家、詩人。1906年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元老。1907年起先後在上海創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等。曾任國民軍聯軍駐陝總司令、陝西省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國民政府審計院長和監察院長、國防最高委員等職。先後參與籌辦復旦公學和中國公學。是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前身)主要創始人和首任校長。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辛樹幟(1894—1977)

湖南臨澧人。教育家、生物學家、古農學家。中國農史學科奠基者之一。1919年畢業於武昌高等師範學校。1936年至1939年擔任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校長、國立西北農學院院長。1950年4月重回西北農學院任院長。早年從事生物學研究,20世紀50年代起致力於中國古代農業遺產整理研究工作,倡導建立了西北農學院古農學研究室。著有《中國果樹歷史的研究》《禹貢新解》《易傳分析》《中國水土保持歷史的研究》《中國水土保持概論》等,對西北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虞宏正(1897—1966)

福建福州人。膠體化學、物理化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院士)。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畢生致力於農科大學的教育和科學研究,為國家培育了幾代科學技術人才。曾任西北農學院教授、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陝西分院副院長等,為我國西北地區的農業科學教育事業做出了開拓性工作。在我國土壤熱力學和土壤膠體化學領域享有盛譽,開創的“土壤熱力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論和實際意義,主要論著有《表面平衡熱力學之研究》《不溶性氣態表面壓力的熱力學觀點》《熱力學公式轉變盤的設計》《乙烯塑料之母體》《同位素的分離》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石聲漢(1907—1971)

湖南湘潭人。生物學家、農史學家和植物生理學家,我國農史學科重要奠基人之一。武昌高等師範學院畢業後,1936年獲英國倫敦大學植物生理哲學博士。1936-1938年任國立西北農學院教授,1951年後任西北農學院教授、古農學研究室主任。晚年致力於整理研究我國古代農業科學遺產工作,先後完成《齊民要術今釋》《農政全書校注》《四民月令校注》《農桑輯要校注》《中國農業遺產要略》《中國古代農書評介》等14部鉅著。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沙玉清(1907—1966)

江蘇江陰人。農田水利學家和教育家,我國農田水利學科創始人。193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後赴德國漢諾威大學工科大學留學。1937-1947任國立西北農學院教授兼水利系主任,1956年後任西北農學院教授兼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所長等。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農業水利教育機構——西北農學院農業水利系,創辦中央水利實驗處水工實驗室。對泥沙研究和開拓泥沙運動新學科做出貢獻,著有《農田水利學》《泥沙運動學引論》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周堯(1911—2008)

浙江鄞縣人。昆蟲學家,聖馬利諾共和國國際科學院院士。江蘇南通大學畢業後1936年赴意大利那波利大學留學。抗戰爆發後回國從戎。1939年起任西北農學院教授,曾任植物保護系主任。建立了“農業區蟲學”“昆蟲形態學”及“尾蟲學史”等學科研究體系,小麥吸漿蟲與防治研究曾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編著了《中國昆蟲學史》《中國質蚧志》《中國蝶類志》等,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昆蟲博物館,創辦並主編了《昆蟲分類學報》。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趙洪璋(1918—1994)

河南淇縣人。小麥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院士)。1940年畢業於國立西北農學院,1942年任西北農學院教授,曾任西北農學院副院長。重視性狀形成與生態環境和栽培條件的關係,形成了獨特的以精取勝的選擇技術,選育出“碧螞1號”“碧螞4號”“6028”“豐產3號”“矮豐3號”“西農85”等小麥優良品種,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小麥生產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碧螞1號”1959年種植達9000多萬畝,是我國至今推廣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抗吸漿蟲品種。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李振岐(1922—2007)

河北遵化人。植物病理學家和小麥鏽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49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後留校任教,歷任西北農學院教授、植物保護系主任。在小麥鏽病研究和植物免疫學的教學和研究方面成績顯著,主編了我國第一本《植物免疫學》全國統編教材。在國內首先揭示了陝、甘、青地區小麥條鏽病菌的越夏、越冬和流行傳播規律, 主持研究了我國小麥品種抗條鏽性喪失規律,提出了防治途徑,對中國小麥生產尤其在小麥條鏽病流行規律研究和防治方面有突出貢獻。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朱顯謨(1915—2017)

上海崇明人。土壤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4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曾任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第一副所長等職。提出華南紅壤主要是古土壤和紅色風化殼的殘留以及紅色沖積物的堆積而不是現代生物地帶性土壤的觀點。闡明瞭黃土中土壤和古土壤粘化層的生物起源。是整治黃土高原國土和根治黃河水患的“28字方略”’和維護加強以土壤水庫為本的“三庫協防”的提出者。著有《中國黃土高原土地資源》和《黃土高原土壤與農業》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康迪(1913—1983)

原名金光祖,江蘇淮安人。教育家。1949年作為軍代表參加接管西北農學院,同年被任命為校務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在學校工作近30年,歷任學校院務委員會委員、教務長、副院長、院長、黨委副書記、代理黨委書記等職,倡導教學、科研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倡導併成立了武功農業科研中心,為學校教育事業發展及楊凌地區農業科教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李正德(1915—1985)

陝西合陽人。遺傳學家。1940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農藝學系。留校後歷任西北農學院教授兼農學系主任,主持作物育種學、遺傳學等課程的教學與科研,先後主持育成“牛毛黃”等多個大豆品種,在陝西關中地區廣泛種植。指導研究生從事的“小麥雄性不育系”研究,其中Ven型和A型不育系研究成果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張為申(1909—1966)

江蘇蘇州人。微生物專家、生物化學家。我國抗生素研究和生產創始人。193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50年獲威斯康星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51年任西北農學院農化系教授,主要從事微生物學與生物化學教學,西北農學院生物化學學科奠基人之一。研究成功棉籽餅粉代替玉米漿、玉米麵代替乳糖生產青黴素,為我國青黴素工業生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沈學年(1905—2002)

浙江餘姚人。農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耕作學創始人之一。1930年畢業於金陵大學,1935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碩士,1935年來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任教,歷任農藝系教授、主任兼教學試驗農場場長。主持選育出“碧玉麥”(武功14)和“螞蚱麥”(武功27)在關中大面積推廣種植,上述品種為“碧螞1號”小麥良種育成提供了重要的種質資源。著有《作物育種泛論》《耕作學》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薛愚(1894—1988)

湖北襄陽人。藥物化學家、藥學教育家。我國藥學教育事業奠基者之一。1925年畢業於齊魯大學,1933年獲巴黎大學理學博士。1936年在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任教,創建農化系並任系主任。抗戰爆發後,擔任“西北農專抗日救國後援委員會”負責人,在師生軍訓及西安等地學校中開展防化知識教育。提出藥學教育“三三”制觀點,編著我國第一部醫藥院校專用教材《醫用有機化學》,培養了大批中國藥學人才。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牛春山(1904—1999)

山東嶗山人。樹木學家、林業教育家。1931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歷任西北農林專科學校附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森林科主任、西北農學院教授兼林學系主任、西北林學院教授。從事林業教育與林業科學研究50餘年,為我國培養了幾代林業科技人才。主張教學結合生產,總結出“多采集、多解剖、多鑑定”的教學經驗。創立西北林學院樹木標本室,收集林木標本4000多號20000餘份。著有《太白山森林調查報告》《陝西楊樹》《陝西樹木志》《中國森林地理》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汪秉全(1916—1993)

安徽蕪湖人。木材學專家。1941年畢業於中山大學農學院,1949—1950年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進修。1950年回國後歷任西北農學院林學系教授,長期從事木材學的教學研究工作,在木材力學的硬度試驗方面做出創造性成果,曾獲部級二等獎。著有《陝西木材》《木材識別》《英漢木材工業詞彙》《木材科技詞典》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黃升泉(1919—1997)

福建福州人。農業經濟學家。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學院,1947年在該校農業經濟研究所獲碩士學位。曾任西北農學院任農經系教授兼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講授“西方經濟學”“經濟計量學”“數理經濟學”等課程,著有《地租論研究》《經濟數量分析基礎》《農業經濟原理》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張君常(1917—1996)

山東惠民人。土壤物理學專家。1942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林學系。曾任西北農學院土壤農化系教授。在土壤水分力能學及土壤勢場理論方面有創新及獨到的見解,提出的“土壤孔隙空間是一個具有勢場的論點”,為土壤勢場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開拓了土壤學新的研究領域。著有《探索SPAC的機理中物膠化知識的運用》《SPAC中水分能量動轉平衡熱力學函數》等,翻譯《土壤物理學》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賀普超(1926—2006)

陝西渭南人。葡萄育種學家。1951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園藝系,1962年在前蘇聯獲農業科學副博士學位。曾任西北農學院園藝系教授兼主任。創建我國第一個葡萄栽培與釀酒專業;主持培育出“早玫瑰”“早金香”等早熟葡萄新品種;收集、研究了中國葡萄野生種質資源近20種,100多個株系;著有《葡萄學》等;發表《中國葡萄屬野生種抗寒型的研究》《秦巴山區野生葡萄種質資源及其利用》等論文。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姚鋈(1895—1969)

貴州貴陽人。蠶桑教育家。1918年後畢業於日本東京高等蠶絲學校。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北平大學農學院來到武功,歷任國立西北農學院農學系教授、農場副場長、推廣處處長、陝西省桑蠶研究所首任所長。在蠶種製作、秦嶺以北養蠶事業上做出突出貢獻,為我國南、北方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蠶桑良種工作者。著有《怎樣養好蓖麻蠶》《蓖麻蠶的飼養和制種》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章文才(1904—1998)

浙江杭州人。果樹學家、園藝教育家、柑桔專家。我國柑橘學科奠基人之一。1927年畢業於金陵大學,1937年獲英國倫敦大學研究生院園藝學博士學位。1945年任西北農學院園藝系教授兼院長,抗戰勝利後,為謀求學校發展,他延攬人才,廣聘教師,併為抗戰復員青年學生來西農求學提供條件。與鍾俊麟等首次選育成功“鵝蛋柑20號”(先鋒橙)“鵝蛋柑26號”(錦橙)柑橘良種。著有《實用柑橘栽培學》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萬建中(1917—1991)

河北大冶人。農業經濟學家、農業教育家。1940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1950年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西北農學院農經系教授兼系主任、教務長、乾旱半乾旱研究中心主任、西北農學院院長。為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著有《農場管理》《農業自然資源經濟學》《中國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的研究》《中國雨養農業的研究》等,“寧夏鹽池縣農村經濟綜合調查”“陝西乾陵地區農林牧綜合發展試驗研究”均獲省級二等獎。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沈煜清(1916—2002)

江蘇江陰人。農業區劃專家。我國農業區劃學科奠基人之一。1940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農藝系留校任教。1963年再次回到西北農學院任教授。參加的《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完成“中國農業發展若干戰略問題研究”獲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科技成果一等獎。著有《遺傳學》《水稻栽培》《我國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區劃》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荊家海(1937—1996)

陝西安康人,植物生理專家。1962年西北農學院土壤農化系植物生理專業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從事植物生理學教學研究、研究生教育管理、農業高等教育管理等工作。歷任西北農學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西北農業大學副校長、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著有《植物生理學》,發表《玉米生長部位的滲透調節和生長的生物物理參數的變化》《水分脅迫對棉花葉片生長和光合影響》《用熱電隅溼度計測定水勢》等論文。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孫雲蔚(1908—1996)

原名孫華,江蘇吳江人。果樹學家、園藝教育家。1928年畢業於蘇州農校。1932年赴日本留學。1947年任西北農學院教授。1949年重返西北農學院,任園藝系教授兼系主任,在果樹栽培、中國果樹史、果樹資源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著有《西北的果樹》《中國果樹史與果樹資源》《果樹學總論》《果樹學各論》《現代果樹科學集論》等,編譯《果樹園藝通論》《果樹繁殖法》《果樹栽培的生理和技術》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何蓓如(1943—2016)

陝西隴縣人。雜交小麥育種專家。1981年在西北農業大學獲碩士學位,留校工作後歷任農學系教授。1987年在國內率先完成了K型小麥雄性不育三系配套,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被評為1988年全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選育的K型雜交小麥強優勢組合“901”成為國內第一個正式審定的雜交小麥品種。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王建辰(1921—2012)

陝西興平人。獸醫學家,家畜產科學奠基人之一。1946年畢業於國立西北農學院後留校任教。歷任畜牧獸醫系教授兼主任。率先在中國完成小鼠、山羊胚胎分割、胚胎冷凍、半胚冷凍、異體受精;創建中國家畜生殖內分泌研究室,建立乳汁、乳脂激素的放射免疫測定方法;最先將前列腺素應用於畜牧獸醫領域,並推廣放射免疫技術,為我國獸醫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編著有《家畜生殖內分泌學》《獸醫產科叢書》《生殖激素及其在獸醫產科中的應用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段得賢(1921—2006)

河北隆堯人。獸醫學家。1940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留校任教,從事獸醫內科學教學和家畜中毒性疾病研究。曾任西北農學院畜牧獸醫系教授兼獸醫院院長。講授“獸醫毒物學”“獸醫診斷學”、“家畜內科學”等課程。主編有《家畜內科學》統編教材及《家畜中毒學》教學參考書。參加的“牛櫟樹葉中毒發病機理的研究”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侯從遠(1915—1985)

河南寧陵人。獸醫學家、獸醫微生物學科奠基人。1940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1944年來校任教。歷任畜牧獸醫系教授兼系主任、西北農學院副院長。參加全國統編教材《獸醫微生物學》《獸醫微生物實習指導》編寫,發表《乳山羊腸毒血癥的診斷及預防的研究》《山羊假結核病的細菌學診斷》等論文。譯有《家畜流行病學教程》。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邱懷(1915—1999)

字平莊,福建上杭人。養牛學家、畜牧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國立西北農學院,1948年到西北農學院任教,歷任畜牧系教授兼黃牛研究室主任。倡導成立全國黃牛選育協作組,創辦《黃牛雜誌》。經過長期對秦川牛的調量、研究和選育,使之由單一役用型轉變為肉役兼用型,其性能或有關指標達到國外有關相同類型牛的水平,使秦川牛成為中國最佳地方品種之一。著有《中國牛品種志》《養牛學》《牛生產學》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路端誼(1915—1991)

山東諸城人。植物病理學家、小麥條鏽病專家、我國條鏽病研究開拓者之一。1943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一直致力於小麥品種抗病性鑑定和條鏽菌生理小種動態監測的研究。曾任陝西省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倡導創建我國第一座夏季鏽病實驗室,後發展成為全國條鏽病夏季研究中心;參加的“小麥條鏽病綜合防治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中國小麥鏽病的流行體系”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合著有《小麥品種資源抗鏽性鑑定》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俞啟葆(1910—1975)

字遂初,江蘇崑山人。農學家、棉花專家。西北地區農業科學事業奠基人之一。193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學院,1945年赴美國留學。建國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技術研究室主任、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陝西分院副院長等。培育出棉花抗蟲新品種雞腳德字棉、棉花高產新品種涇斯棉;為陝西、西北,乃至華北地區的農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著有《中棉新品種》《中棉遺傳研究》《棉作葉綠素數量之初步研究》《從棉花抗枯萎病特性鑑定的協作來看農作物品種資源工作的開展》等論文。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原蕪洲(1903—1973)

山西河津人。果樹專家。1931年上海勞動大學畢業後,歷任西北農學院副教授,陝西省儀祉農校校長,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陝西省果樹研究所所長等職。解決了“彬州梨”不結果問題;提出“建立秦嶺北麓百萬畝蘋果林帶”的設想,育成“秦冠”蘋果,全國推廣面積達100多萬畝,獲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著有《陝西果樹志》《西北的梨》。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林季周(1928—1997)

四川南充人。農學家、玉米育種家、農業科技管理專家。1951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0年在前蘇聯獲農學副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陝西省農科院院長、陝西省副省長等職。育成“武105”“陝單1號”等10多個玉米雜交種,推廣面積佔全省雜交育種玉米麵積的70%以上。曾獲全國和陝西省科學大會獎,農業部成果一等獎等。著有《玉米遺傳成育種學》《陝西玉米品種志》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陳漱陽(1930—2018)

江蘇武進人。小麥育種專家。1954年畢業於蘇北農學院,先後在中科院水保所、西北植物研究所工作,長期致力於小麥遠緣雜交和染色體工程研究,參與“小偃4號”“小偃5號”和“小偃6號”等小麥新品種選育,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發明一等獎。運用遺傳規律指導育種實踐,培育出小偃68、小偃693、小偃784等八倍體新物種和小偃759等新類型,為小麥育種提供了新的種質資源。著有《植物遠緣雜交》《作物育種研究與進展》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聞洪漢(1912—2004)

河北靜海人,植物生態群落學家。1937年畢業於北平大學農學院農藝系,歷任西北農學院教授等。首次將“植物生態、群落和植被”內容編入農業院校統編教材;多次踏勘陝、甘、寧、青各省植被, 把生態群落知識和農業、林業有機結合起來,為走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的道路作了有益的探索。著有《植物學簡明教程》《渭河灘地植物社會構造之研究》《太白山北坡植被的垂直分佈》等。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陸幗一(1922—2018)

江蘇武進人。我國蔬菜栽培和生理生態學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蔬菜學博士點創始人,從事蔬菜學教學和科研50餘載,主持“萵筍育苗技術標準化”等研究,培育出“西農72—4”蕃茄新品種。歷任七屆、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主同盟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作為人大代表,她建議國家重視發揮楊凌的作用,為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的設立做出了貢獻。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張仰渠(1922—1998)

河南延津人。森林生態學家。終生致力於林業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開創性研究了秦嶺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栓皮櫟開花結實規律的研究填補了空白,主編中國首部《簡明林業詞典》和《陝西森林》,為西北林業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清明節,這些先賢,祖國不會忘記,西農不會忘記!

王廣森(1920—2008)

河南長垣人。農業經濟學家,統計學家,教育家。研究提出的糧食耕地畝產概念及其直接和間接的計算方法,被國內統計界廣泛採用。系統介紹了西方的概率統計方法,倡導將數理分析方法運用感到農業經濟學科,率先提出發揮電子計算機等現代計算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