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人生》中,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為何不能圓滿?

作家柳青在給《人生》的序言中寫道: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高加林和劉巧珍的人生,甚或是所有人的人生,都被概括在柳青的這句話裡。然而人生,又不只是如此簡單的幾筆輕描淡寫。

路遙的《人生》中,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為何不能圓滿?

《人生》的故事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四人幫”剛剛覆滅,中國的改革還沒有大規模展開,新的生活尚在醞釀、探索之中,而長期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已經處於最複雜最深刻的狀態。高加林高中畢業後沒考上大學當了民辦教師,大隊書記高明樓為了自己的兒子把高加林的教師職位換了下來,讓他不得不再一次成為了農民。這無疑對高加林而言是一個無比沉重的打擊,但在美麗而善良的巧珍的愛情呵護之下,他重新站了起來,接受了這殘酷的現實。因他遠離家鄉的伯父調職回來的緣故他又被曾經下了他教師職位的高明樓和馬佔勝不明所以的安排到縣委當通訊幹事。在中學同學、張克南女友黃亞萍的追求下,他斷絕了與巧珍的關係,跟黃亞萍成了戀人。後來因克南媽媽的告發,高加林再次被“遣送”回了農村,而此時,巧珍早已嫁作他人婦。

這樣的結局,著實令人感慨萬分、心酸不已。巧珍就像德順老漢說的那樣,像一塊金子,而高加林,卻把這塊金子,這赤誠的心給丟掉了。這是可悲的,但卻是逃不掉的現實,高加林無疑是沒有想到的,更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高加林和劉巧珍之間的愛,從一開始就不對等

但在感慨之餘,我們需要正視現實,並著力分析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

從一開始,高加林和劉巧珍之間的愛情就是不對等的。一對正常的戀愛關係中,雙方之間的地位首先必須是平等的,其次彼此對對方的付出也應該在一個水平線上,如果一方付出的太多,這種愛便產生了很大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便會對愛情造成極大的威脅。《人生》中在涉及到高加林和劉巧珍之間的愛情時,首先出場的是劉巧珍。“巧珍剛懂的人世間還有愛情這一回事的時候,就在心裡愛上了加林。”

(1)這裡是“愛”,而不是喜歡。的確,巧珍從一開始就是愛加林的。愛一個人比較明顯的一個標誌是,不單喜歡和他在一起,並且願意承擔和分享他一切的喜怒哀樂,特別是他的悲傷。巧珍是心疼加林的。在看見她心愛的加林哥躊躇著不敢賣饅頭的時候;在她看見加林在井邊擔水,肩背上的衣服已經被什麼劃破一個大口子的時候,她只能掉眼淚。巧珍不願意讓加林委曲求全,無法施展抱負,所以她勸加林出農村到外面闖蕩。儘管她不願意讓他離開,甚至十分擔憂一旦他離開農村進到城市便會忘記她,但為了讓他開心,她忍下了痛苦;在高金林進城當了通訊幹事之後她三番五次放下農活去看他,但每次都撲了個空,她把自己辛辛苦苦攢下的錢都給了他……這樣的例子實在數不勝數,她完全就當高加林是自己的命一樣那麼愛她,當高加林委婉地提出分手的時候,她忍不出哭泣道:“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是怎樣愛你……”。

路遙的《人生》中,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為何不能圓滿?

甚至,當她的姐姐巧英因為高加林拋棄了她而想要奚落高加林一番的時候,她跪在巧英面前求她不要這樣做,如果有人欺負加林,那就是拿刀子捅她。相比之下,高加林對巧珍的愛卻少之又少,甚至,都不能確定他是否真的愛巧珍(儘管他也明明地和黃亞萍說道他內心深處愛的人是巧珍,但這份愛到底是一種抱歉還是對巧珍愛的回應和回報,很難有一個定準的說法)。當他們的戀情終於在眾人面前曝光的時候,高加林的想法卻是為了報復,報復巧珍的父親劉立本對他和他家的藐視,也是對他所憎恨的農村陳舊道德觀念和庸俗輿論的挑戰。但對巧珍而言,這場戀愛之所以她敢公諸於世,不怕父親的打罵,不怕村裡人笑話,完完全全是因為“她對加林痴迷的愛情”。就這一件事情而言,高加林和劉巧珍對於他們之間愛情落差是多麼大呀!就像他一直想給巧珍買一條紅頭巾,是因為和巧珍第一次戀愛的時候他想起自己看到過的一張外國油畫上,有一個漂亮的姑娘很像巧珍,只是那畫上的姑娘頭上包著紅頭巾。出於一種浪漫,也出於一種紀念,他最終買了一條紅頭巾給巧珍包上。然而這卻是巧珍無法理解的,無論如何她都不會理解高加林有這樣舉動的原因。

路遙的《人生》中,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為何不能圓滿?

高加林去了縣城之後馬上開始了新的生活,而越來越多的與黃亞萍之間的接觸和交流中他也在拿黃亞萍和巧珍對比著,除去外貌,巧珍似乎沒有哪一點可以和黃亞萍匹敵。越是比較,高加林也就越來越覺得,黃亞萍才是她理想中的戀人,他們都是浪漫的人,都愛看書,他們的文化層次一樣,不管討論文學還是國際問題都能有一定的見解,而巧珍卻斗大字不識,在精神方面,根本沒辦法和他有溝通。雖然他之前也想到過如果自己工作了可以把巧珍帶在身邊,但當他身邊出現了一個他理想中的戀人的時候,那樣的想法早就被衝散到九霄雲外去了。

路遙的《人生》中,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為何不能圓滿?

當戀人中間開始有失望出現的時候,這段戀愛便有了裂痕,而此時,高加林在對巧珍和黃亞萍的對比中,他也越來越對巧珍失望。他想要的,巧珍給不了。送來城裡看他的巧珍走後,高加林突然感到剛剛和巧珍的親熱,已經遠遠不如過去在莊稼地裡那樣令人陶醉了!因為那時的愛情是純粹的,愛情只和愛情本身有關,而這時,當他完全投入在另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裡,當他接觸到另一個和他無論再文化還是興趣上都等同的人(黃亞萍)時,這份愛情便不再單純。從前的愛情像是一頁乾燥的海綿,而現在,這頁海綿逐漸變溼,它開始吸吮越來越多的東西。

最終,高加林忍痛了斷了他和巧珍之間的戀愛關係,和黃亞萍在一起。

高加林有著強烈的自尊

《人生》當中在涉及到高加林的文字中,關於他“自尊心”方面的表述是很多的。在這裡詳細講述的是下面三個:

① 當高加林被下了民辦教師的職位父母不想讓他出山勞動,給他一籃白蒸饃去集市賣的時候,他怎麼都喊不出那一聲“白蒸饃哎——!”他覺得這就像要在大庭廣眾面前學一聲狗叫喚一樣受辱。這個時候,他心裡感到的是屈辱,因為人生的落差對他而言實在太大了,此前他還是一個待在城裡吃公家飯的教師,不僅不用幹重活,工資高而且又體面,重點是他生活的是能一個讓他有存在感,讓他感到自己價值實現了的地方。這是一種被肯定的感覺,也可以說是被人,被社會尊重的感覺。而此時,雖然他不得不接受“農民”這個身份,但他無法割捨對這個他曾經生活過,並且在這裡為未來產生過無數夢想的地方的深切眷戀。他不敢開口叫賣,甚至也像個小偷一樣躲躲閃閃看,怕碰見熟人。在遇見中學同學黃亞萍和張克南的時候他不由自主地撒謊,他感覺到在同學面前都低了一截。儘管以前是多麼熟悉的同窗,可是現在,因為一個身份的緣故,他和他們已是在兩個世界了。

路遙的《人生》中,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為何不能圓滿?

②高加林掏糞這件事情,對他而言,無疑是在精神,或者說是自尊心上的一個極大的侮辱和挑戰。為了挑幾擔糞,他還為此和人打架,最終又被灰溜溜地攆走。而這,都是因為臭烘烘無人想理的大糞。城裡人更是討厭像他這樣的“鄉巴佬”。高加林覺得很心酸。他想著,鄉下人一年辛辛苦苦打下的糧食都供給城裡人,可城裡人卻這麼鄙視鄉下人。面對張克南媽脫口而出的“鄉巴佬”,高加林覺得自己受到了極大的侮辱,這是把人的尊嚴扔到地上踩,更何況高加林是一個有個性又有著強烈主觀意識的男人。面對這樣的侮辱,他強忍住了眼淚,而此時,那種聲音又浮現出現來了。當然,離開這片土地,想要走出去的願望在他心底從未熄滅過,此前只是因為巧珍的安撫才使他重新正視這片土地,但這也並未打消他離開的念頭。而這次,去城裡挑糞讓他受到的屈辱,對他原始的願望起到一個助推的作用,也讓他開始堅定了這個信念,他要離開這裡,他不能一輩子和黃土打交道,他要給自己,以及自己的尊嚴一個交代。所以當聽到伯父回來工作的消息,他欣喜萬分。(自然他是想通過伯父的關係而實現自己的願望的)

③高加林再次感受到被尊重和自己的價值時是在他進城當了通訊幹事之後。就他個人而言,他的才華自然是實打實的,他模樣俊,打的一手好籃球,又文采斐然,到處去做採訪。在這個縣城,他是一顆耀眼的明星。這個時候的他時時刻刻都充滿了一種驕傲和自豪的感覺,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滿足。而在得到的同時,他自然想一直把握好,並繼續持續下去。

高加林嚮往的天地和劉巧珍不同

每個人是自然人的同時也是社會人,而作為社會人,必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和主觀有關,那麼性格便是其中一面。當高加林被下了民辦教師職位之初,他開始拼命地到田裡幹活兒,他有他的倔強,從性格上說,他的確是一個強者,而這個優點在某些情況下又使他犯錯誤。他第二次進入縣城之後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滿足。但他還有更大抱負和理想,他告誡自己不能滿足於在這個縣城所達到的光榮,他也不斷地反省自己,必須要謹慎,不然的話,他的前程就有可能受到挫折和打擊。

他的追求很高遠,他嚮往廣闊的天地,但這也是造成他和巧珍斷絕關係,而和黃亞萍開始戀愛的一個原因。因為黃亞萍全家馬上要搬到南京去,黃亞萍給他解釋道,南京離蘇州、杭州、上海,這些大城市是很近的,她深知高加林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他的人生有著遠大的目標和理想。如果他和她戀愛,他能因為她父親的關係在那裡得到一個好職位,然後以此為據點慢慢向上,向前爬。這對高加林而言,無疑是一個具有誘惑力的條件。他不是一個庸俗的人,他有他的夢想。而他自己也知道,要實現這偉大的夢想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比如,放棄他和巧珍的愛戀,不顧一切遠走他鄉。而最終,他也這麼做了,因為他太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既然現在有這樣的機會擺在他面前,他是一定會抓住的。的確,他是一個強者。

路遙的《人生》中,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為何不能圓滿?

而生活,永遠不會向人想象的那般一帆風順,高加林肯定也沒有想到自己會被因為舉報而失去這自己夢想的美好前程,但此刻,當他終於清楚自己心中最愛的人是巧珍的時候,她也早已成為別人的妻子了。

高加林再次回到農村的時候,巧珍已經嫁給了一直追求她,但她卻不愛的馬拴。生活,像是給他們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然而這並不是命運所致,路遙也不是一個宿命論者。

高加林因為高明樓的關係而被下了民辦教師的時候,路遙寫道:“高加林畢業了,大學沒考上,他只得回到自己已經有些陌生的土地上。當時的痛苦對這樣一個嚮往很高的青年人來說,是可想而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命運擺佈人。國家目前正處於困難時期,不可能滿足所有公民的願望與要求。”

路遙的《人生》中,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為何不能圓滿?

某種意義上,高加林和《紅與黑》中的於連有點像。

於連的偶像是拿破崙,因為在拿破崙時代,一個平民也可以通過戰場來獲取功名,但是王朝復辟時期以等級取人,這對像於連這樣有著熱切拼搏的心的青年無疑是一種沉重的打擊,這樣的環境讓他不得不採取一些極端的手段來成全自己的心願,甚至不惜以愛情為誘餌,讓處於高位的貴族夫人、小姐愛上自己,從而為自己的仕途鋪路。當然和於連相比,高加林並沒有那麼唯利是圖、不折手段,畢竟在和愛情和前途的抉擇中他是有過猶豫的,再者對於拋棄巧珍這件事他也一直處在愧疚之中,而失去金子般的巧珍,這或許對他而言,會成為一輩子的遺憾吧。

當時的社會現狀,是導致高加林和劉巧珍分開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於農村和縣城之間,高加林的來來回回所涉及到的兩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其一,當時的社會現狀所致,社會機制的不健全導致無法給所有有志、有才華的青年提供可以展現自己的崗位,這是現狀,著實無法改變;其二,因為有馬佔勝和高明樓這樣只顧自己個人利益的人從中作梗,這是隻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會出現的狀況,難以避免。這一來一回,對旁人來說或許無關緊要,但對當事人而言,有時候一個微小的決定也會影響他的一生。

而高加林的人生,某種程度上講,便是這雙重作用的結果。無法改變和避免的事是無法做假設的,就算第一個原因除去不談,但損人利己的人隨處可見,馬佔勝和高明樓代表的不只是他們兩個人,而是代表了一群人。由此衍生的話,除了人心叵測個人利益一說,作為人生擺佈的主體,高加林代表的這個群體便是弱勢群體,而之所以有弱勢群體,又牽扯到第一個原因——社會機制不健全。

這也可以看出,《人生》這部關於人生的書裡面包含著青年人在面對愛情、事業等的選擇。路遙無疑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人生》裡也包含著作者本身對社會的關注。導致高加林和劉巧珍最後那般的結局的不是單一的原因,而是包含了社會的,個人的,主觀的,客觀的。種種原因相互交織影響,才致使最後以悲傷散場。

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所以無論如何都無法重新再來。沒有經歷過愛情的人不會真正成長。所謂成長,或許就是對生活有更深刻的認識吧。就像在經過了這樣一次感情生活的大動盪之後,巧珍才似乎明白,她在感情上的追求是多麼天真!悲劇不是命運造成的,而是她高加林之間的差別太大了。

而經歷過愛情之後,每個人的人生卻是一個未知數,要麼幸福,要麼悲傷。但即便承受多麼巨大的打擊,高加林也好,劉巧珍也罷,他們都會繼續堅強地生存下去。因為他們是黃土地的兒女,他們像大地那廣博的胸襟一樣承受著這世間所有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