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会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

昌cs


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说“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那么这个水镜先生又是谁?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评价?三国里面,水镜先生是看的最透彻的,俨然就是天龙八部里扫地僧般的存在,他认为乱世之中名利皆为虚妄,梦一场空一场,拿得起放得下。

相传水镜先生和诸葛亮是师徒关系,水镜先生名为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为人清高拔俗,尤其是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才能,受到庞统、诸葛亮、徐庶等人的敬重。

《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这个人物其实类似看透一切,甚至是能预知书中结局的人物,在我看来有点像作者自身其中一样,他之所以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也得分两各方面来看。

虽得其主——得刘备

诸葛亮自比管仲,抱负远大,希望能拥有一个可以展现自己的舞台,施展才华,力挽狂澜,但是却一直在山野间做个村夫,后来刘备在和水镜先生交谈的过程中,想要邀请他辅佐自己,奈何水镜先生说自己乃是个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

之后并推荐诸葛亮,说他的本领超过管仲、乐毅、有姜子牙和张子房的本事,这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最终打动了诸葛亮,此后一直追随刘备,为他出谋划策。确实,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很多事都是由诸葛亮决定的,他帮助刘备从一个小势力逐渐发展到三足鼎立,为刘备建立蜀汉基业立下汗马功劳。同时诸葛亮治国的才能也得到发挥,治理蜀地、平定南蛮,凡是亲力亲为,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直到刘备去世,白帝城托孤,甚至说出了让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想法,不论真假,但这也算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因此在选择主公,诸葛亮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不得其时——不得时势

水镜先生对诸葛亮的这句点评非常精准,可谓是开局就预言,给出了答案,水镜先生说的这个“时”自然是天下时势,此时的曹操已经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而且还是占据最有优势的地区,可以说无论哪个方面都强于刘备,面对这样的形势,早已看透一切的水镜先生自然是能大致猜到诸葛亮的结局。

正是这句话,仿佛给诸葛亮定格,尽管诸葛亮神机妙算、腹有谋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刘备复兴汉室的愿望,果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水镜先生在推荐诸葛亮给刘备之后,还感叹了一句“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

意思是徐庶你去就去了,干嘛还要将诸葛亮介绍给刘备,纵使诸葛亮有万般本事,面对这样的天下形势,时机已过,恐怕也无力扭转局面,其实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也看的很清楚,只是和水镜先生不同,水镜先生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诸葛亮则是放不下,演义中纵观诸葛亮所作所为,似乎都是逆天而为,只有在火上上方谷和七星续命时感叹天意难违,听天由命。

不过诸葛亮能在“不得其时”的形势下,走出一片天地,能让刘备成为三足鼎立之一也是非常不错,倘若能在北方战局混乱时,也就是陶潜让徐州给刘备时出山,那时候的形势完全是不一样的,此时获得的利益应该才是最大化。


羽评郡主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分两部分。一个是得其主,一个是不得其时。然而,水镜先生未料到,自己却是靠诸葛亮为天下人所知,而诸葛亮并不受时代的限制,不受实取功业的局限,成为一个精神象征。

孔明得其主

刘玄德其人礼贤下士,胸怀大志,素有人望。起于微末,能得人以死相从,关、张、赵、麋竺、孙乾、简雍等人荣辱与共,这种得人心的能力是雄主必备的,也是最要紧的能力,刘备显然具备其能其德。

讨黄金初露锋芒,辞官挂印露其心志不小,救孔融、让徐州名满天下。得到社会名流的赞誉。此时,一个社会名流对人的评价会直接抬高一个人的档次,而刘备得到这么多名人的追捧,依然具有不容忽视的政治潜力。所以,曹操有英雄之论,因为当时孙权尚未接班,曹操认为天下英雄唯自己与刘备。

可以说是自身的软硬实力都具备,然而身边缺了一个谋定天下的谋主,让其政治理想落到坚实的地盘之上。

孔明之才,恰恰就是刘备所缺少的那片拼图,孔明之德也是与刘备有相通之处的,不完全是利害,尚有仁义。所以孔明可以说得其主。

从形势发展看孔明不得其时

从黄金起天下纷乱,平定黄金天下稍安,又讨伐董卓,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此时为有为之最佳时机,而后,形势又趋向于聚拢兼并,二袁、吕布、张绣相继被灭。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刘表、江东孙家、刘璋仅仅数家遗留。然而,刘表势力错综复杂,妻族势力庞大且非有为之士,必定不能与刘备共存。江东孙家,文武之才济济,日渐稳定,不是能图谋的对象。即使能够凭借战乱取刘表、刘璋之地,形成三足鼎力的局势,孙、曹可谓强敌。三方博弈,刘备难以占到便宜。

从人心向背看不得其时

先从最底层的老百姓看,大家经过战争的疾苦,都有厌战的情绪。各地统治者已经部分吸取黄巾起义的教训,注意蓄养民力,民众略略安定。所以说,只能借助自己地盘的生产力,不能借助其他地盘上民众起义的破坏力,从民力上看,其对刘备的帮助已经很有限了。

当时士族已经形成自己核心利益,并与曹、孙达成共利互生的生态关系,对汉的感情已经很淡薄了。汉室宗亲之后的分量在已经减轻,与王莽时期不能相比。

底层百姓,那就跟不用说了,黄巾起义就是民众的态度,那么起于平民的那些力量洽洽早早的就跑到曹、孙阵营谋求功名了。想让他们舍弃既得利益去响应刘备,是很有难度的。

再一个,曹操霸占了‘朝廷’,让刘备的旗号影响力下降,比如荀彧虽然与曹操不完全同心,但是依然给了曹操极大的帮助。

我们都知道,曹操、孙家都不是泛泛之辈,虽然各有优缺点,但是已经形成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天下人才,大半都被两家吸引过去了。乐立其功的谋臣,爱逞其志的武将留给刘备的已经不多了,刘备虽然有关、张、赵这种顶级的武将,但是庞大的中层干死之士算是断档的。将军难免阵前亡,一旦有意外,很难找到补位人才。

彰显忠义,正得其时

所以,刘备与其他势力的斗争,完全陷入以智以力决胜负的状态,而刘备即使能取巧得到鼎足三分的一分,也难以向其祖先那么定鼎天下了。

然而,估计水镜先生没有料到的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竟然能取得如此深远的影响,行为过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取得成果的实际利益。诸葛亮的精神,也被三国演义提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劲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与乱世功利之时,彰显忠义敢为之勇气,恰恰正得其时。

所以说,诸葛亮虽未得建功立业之时,然而他并不为时局所限,不甘接受命运的安排,穷心尽力,死而后已,却成就不朽的英明。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张良、萧何,却很少有人不知道诸葛亮,这就是诸葛亮为了理想与命运斗争不妥协的结果啊。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从情理上,更能与诸葛亮产生共鸣。明知难免一死,我们每一天都努力去活的更好,这不就是芸芸众生的真是写照吗。我们内心,都驻扎着一个诸葛亮,只是,别让污垢把他给掩盖。


夜航船水手


这句话《三国演义》中应该也是没有的,央视版的《三国演义》中我不知有没有这么一句话,但是《新三国》中是有这么一句话,应该说是现在的电视编剧或导演加上去的话。

公元208年,刘备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在诸葛亮和刘备一起出隆中时,水镜先生说出了那句“孔明虽的其主,不得其时”。其实,这也是为了突出水镜先生比较厉害,水镜先生在演义中可以说是真个三国里面最透彻的人,他可以看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事。而且,说句话的原因有二:

一:为了突出刘备的与众不同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天底下没有几个人可以在诸葛亮的眼里。徐庶也曾经说“此人不能让他前来,只能去请。”诸葛亮自己也说“与其寻找主公,不如为自己创造个主公。”此话说的心比天高,气比地傲。但是,就是刘备,偏偏请出了诸葛亮。所以,我认为说这句话有突出刘备的与众不同之意;

二:为了和突出诸葛亮的厉害,和二十六年后的一件事埋下伏笔,证明北伐不成功不是诸葛亮不行,而是天时不许。

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已经第五次北伐。此次,诸葛亮用尽全身的智慧,终于引诱司马懿主动出来对决,然后司马懿就进入到诸葛亮的包围圈。司马懿父子全部被引进了尚方谷,尚方谷地势如葫芦,火攻的最佳地点。诸葛亮命事先埋伏好的燃料全面点燃,眼看司马懿父子已经无法突出重围,司马懿正要自杀之际,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望着瓢泼大雨,诸葛亮泪流满面,仰天大哭道“苍天助曹不助汉啊,当年水镜先生说我不得其时,不得其时啊”。

之后,诸葛亮便病逝五丈原,带着他北伐的遗憾永远的离去了。所以,这里还是突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如果没有这场大雨(并且诸葛亮会看天时的,当时用火,诸葛亮肯定算定没有雨)司马懿父子并丧身火海,北伐大业必成。所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所以,我认为水镜先生说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突出刘备的与众不同;二是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没有完成北伐大业,只是时机不对,与本人无关。


风雨奕生局


诸葛亮和刘备这对君臣可以说是古代君臣的典范!

诸葛亮在隆中地区时经常往来的有好友数人,其中就有庞统、徐庶和司马徽。另外还有庞统的长辈庞德公,庞德公其实年长于诸葛亮和庞统等人。而且对于诸葛亮、庞统、司马徽等人赞赏有加,我们知道诸葛亮人称卧龙,庞统为凤雏,而司马徽便是水镜先生。

从每个人的称号上便可以看得出。诸葛亮庞统必然会出山入世。一展才能,辅助君主实现一番伟业。而司马徽则如水中明镜。超然物外之意跃然纸上。因此司马徽也确实一直过着归隐的生活。更是对于社会未来时局有着洞察一切的能力和预测。


诸葛孔明得遇明主刘备!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可见刘备是真心真意请求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成就一番伟业。其实刘备此时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我们知道刘备从起兵以来,一直处于边走边战、边战边败、边败边退的尴尬境遇。失败和挫折一直困扰着皇叔刘备。辗转数地依靠数人但都不得其赏识和重用。更没有能力在当地站稳脚跟,建立属于自己的地盘,进而谋图大业。年过半百的刘备依然看不到任何希望和看不清全国的割据势力形势。


因此刘备的诚恳以及刘备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得诸葛亮出山之后马上受到了刘备的重用。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和谋略也征服了刘备和刘备手下的将领们。因此水镜先生在诸葛亮出山时便预测到了这一切。因此水镜先生相信诸葛亮此次选择辅佐的人确实是一位明主。诸葛亮必然会受到刘备的重用和信任。实现自己的才华抱负,成就一番伟业。

诸葛孔明不遇其时!

三分天下易,一统江山难。当时的刘备走投无路,寄人篱下。在隆中的诸葛草庐中,忧心重重、无处安身立命的刘备,请求诸葛亮给自己指一条明路。诸葛亮不出草庐便三分天下。给刘备规划了一条如何占据蜀中地区,然后出关中入汉中,窥视天下逐鹿中原,实现霸业,匡扶汉室的战略规划。这样的话打动了心怀壮志的刘备。同样诸葛亮也坚信事情会按照自己的规划发展。但是水镜先生则看得更长远一些,更深一些。



我们不知道诸葛亮是否想要让刘备做刘邦第二。这样的军事战略规划,仿佛完全按照曾经刘邦争夺天下楚汉相争的线路来实现。但是时代、对手以及天下的形势和百姓的人心均发生了变化。蜀汉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后半程的任务。可见蜀汉既没有刘邦的实力。曹魏也不是西楚霸王项羽。而此时的天下百姓饱受东汉末年国家积弱积贫之苦,早已经丧失了对于汉朝的信心。天下必然要先陷入一段动乱时期,才能够使天下百姓久乱思定,再次迎来统一的王朝。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非一人一己之力可以改变。



正是由于水镜先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才在得知诸葛亮答应辅佐刘备出山之时,说出了那句话。“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也成为了诸葛亮后半生的真实写照。

得遇明主,权力在握,开辟蜀汉;不得其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珞珈山的猫


在三国里面,这个水镜先生其实是个神秘人物,他就是司马徽,是一个洞察时势,甄别人才,隐居山林超脱世俗的高人。刘备在逃脱刘表部将蔡瑁的追杀后,无意间来到水镜先生茅舍,与水镜先生深谈之后,也曾想请水镜先生出山相助,无奈老头说自己是乡野之人,早已经没有名利之心,并推荐了诸葛亮。

于是乎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下山,水镜先生一是为其高兴,孔明终于寻得明主,出山施展才华,大展宏图。又为其感到惋惜,所以发出了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实的感叹。我觉得有两层原因:



其一是,但凡乱世,要想成大业者,势必先壮大自己,在有针对性的对其他诸侯一一击破,为自己的功名霸业奠定基础,诸葛亮出山之时,曹操已经荡平北方,大半天下尽收囊中,此时的刘备呢,兵微将寡,最重要的是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孔明已经不具备这样的优势,时机已失。


其二就是孔明出山之时,刘备已经接近老年了,与诸葛亮共谋大业的年头已经屈指可数,谁也无法预料。其次,刘备的子嗣资质平庸,若是能像刘备一样,那么即使刘备撒手人寰,先走了,诸葛亮辅佐新主也不会心力交瘁了,这也正是水镜先生说的不得其实的原因。

(全文完)


董庆江645


作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设水镜是为武侯的运命作铺垫衬托“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叮咛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


“时”不是诸葛亮投奔刘备的时机,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

“卧龙虽得其主”是说诸葛亮投奔刘备是找对人,但“未得其时”,意思说,诸葛亮不得“天时”,所以六出祁山不胜,最后秋风五丈原落得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



原文如下:
徽(司马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

当时,中原地区已成为曹操的地盘,纵观曹操的账内人才济济,要钱有钱,而且汉时,中原地区的经济水平比长江地区发达很多。所以,因为曹操占大优势,刘备和孙权才结盟对抗曹操。刘备以汉室正统自居,但是汉室运数已尽,曹操已基本平定北方。


刘备当时没什么优势,遇到诸葛亮之前,日子过得并不稳定,颠沛流离,没有自己的地盘,也没有什么钱。除了桃园结义后,跟刘备混在一起的关羽、张飞有武才,刘备身边没有谋士为其出谋划策。论抢地盘,刘备不懂战略,非常平庸的刘备只能打着汉室贵族的名号忽悠一些人。


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对诸葛亮来说是一件得其时的事,可以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负,平治天下就要有一个大平台让自己大显身手,当诸葛亮几次出谋划策后,刘备欣喜之余,将战略全部放权给诸葛亮操作,给诸葛亮这么大的权利,无非是他自己无能,无人可用。

而曹操手下人才众多,司马懿、荀彧、郭嘉、贾诩,曹操把郭嘉比做“吾之子房也“。诸葛亮的风雅异于常人,如果到了曹操帐下,并不能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再看孙权,居江东以立三世,手下人才,如张昭、周瑜,很多昔日辅佐孙策旧将,权利巩固,如果诸葛亮去了也只能当个三把手,其实诸葛亮的性情孤高,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但诸葛亮出山时,年仅27岁,很容易让他人研究。司马懿比诸葛亮出山晚,对诸葛亮的研究很透彻。


莫小邪


《三国演义》里出现的这句话,不管是否在正史上出现过,都很好地总结了刘备诸葛亮这一对完美君臣,更点明了诸葛亮的命运。

首先,我们看看诸葛亮想要什么样的“主”?诸葛亮隆中读书时,自视甚高,自比管仲乐毅。这是非常猖狂的!要知道,齐国能成为春秋霸主,管仲功劳最大;乐毅帮助燕国下齐七十余城。两人一文一武,诸葛亮也暗示自己能文能武,文能定国,武能安邦。诸葛亮想要什么样的主公,其实他自己在作品里写了:“太公九十而非不遇,盖审其主也!”在他看来,如果不能像姜太公遇周武王那样,宁愿终生不仕!管仲、乐毅得到齐桓公、燕昭王的充分授权,君臣相和,这就是诸葛亮期望的君臣关系。

刘备就是诸葛亮期望的主公!刘备一直对诸葛亮是信任的,而且诸葛亮小刘备20岁,正好是托孤之选。很多人以为刘备入川后,给法正、李严的官比诸葛亮大,以此认为刘备疏远诸葛亮。岂不知,那是笼络蜀中人心的需要!刘备死后,刘禅称诸葛亮相父,对其言听计从;诸葛亮的丞相府大权独揽。为避免尴尬,诸葛亮一大半时间驻汉中,为自己和刘禅都留足了空间,蜀汉政权超级稳定!

为什么“不得其时”呢?因为两人相遇太晚了! 当时,曹操已经得到天下的一大半,而且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曹操兵锋未达荆州,荆州文武都做好了投降准备,这就是当时的现实。当时的江东,如果不是鲁肃、周瑜坚持,也是主张投降的;后来的汉中张鲁,也是不打算抵抗就投降。刘备在刘表手下“寄寓”,兵少,没有地盘,想要对抗曹操而三分天下,已经很难很难。


九州历史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英雄逐鹿中原,使得中原成为战火频发之地,而位于中国南部的荆州则成了浊海中的一股清流,乱世之中的一方净土,如此世外桃源的存在,使得天下隐士皆往荆州避难,使荆州一度成为了天下才俊的隐居之地。

当时荆州有庞德公、司马德操、诸葛亮、庞统等大才之人,庞德公有识人之才,评价此三人,称司马德操为水镜、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故卧龙凤雏之名号得以传颂。

司马德操如水中明镜,能看穿一切,诸葛亮胸怀大志,一旦得势,便犹如龙入大海,庞统则如雏凤一般,待羽翼丰满,便可凤舞九天。

刘备在穷途末路之时,得徐庶推荐,三顾茅庐 ,在隆中与诸葛亮相见,两人相见恨晚,互为知音,诸葛知刘备素有鲲鹏之志,施仁义于四海,深受民众爱戴,又为汉室宗亲,追随之,必使自己管乐之才得施,鸿鹄之志得展。可以做一番惊天伟地之大事。

当诸葛亮认为自己得到明主而欣喜时,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则感叹曰:“孔明虽得其主,但不得其时也,可惜!可惜”。以水镜之才,说此话必有深意,仔细揣摩,果然不一般,把当时之天下局势看的相当透彻,果不愧为水中明镜。

诸葛亮出山时为公元207年,当时天下格局为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手下文臣武将众多,兵强马壮,已非人力可图也,而孙权则继父兄之基业,占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以长江为天堑,加之有托孤之臣周瑜张召辅佐,难以攻克。

所以当时留给诸葛亮施展才华的地方已经很少了,只有荆州和益州,而荆州之地,为东吴长江之上游,对孙权威胁太大,必会有一番争夺,只有益州之地尚可,而益州虽为天府之国,但却是死地,北有曹操,东有孙权,皆虎狠之辈,必把刘备封死于大山之间。

诸葛亮纵有管乐之才,处于蜀地也难以施展,国力弱小,人才缺乏,又加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几乎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诸葛亮龙困浅滩,虎落平川,明知北伐无望,却也只能如此,否则正义难存,蜀之亡矣!可叹诸葛旷世之才,面对蜀之一隅寸地,只能无奈的闭上了双眼。

诸葛亮如早出山二十年,必可以一展所学,扫平乱世,荡清乾坤,又何至于蜗居于蜀地,累死于五丈原。


三千年读史看人生起落


为什么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惋惜的说:“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因为

一,三国时代,英雄倍出。

魏的曹操,吴的孙权,蜀的刘备都是雄才大略,高瞻远瞩。他们手下的荀攸,荀彧,郭嘉,程昱,张昭,鲁肃,周瑜,陆逊都是一时之豪杰,盖世之英雄。都用尽心机心智为自己的集团谋划最大的利益。在这英雄辈出的时代,诸葛亮只是蜀国的一个杰出人物,其他两个集团都有与他势均力敌的优秀人才。

二,益州疲弊,国小民弱。

当时天下三分,魏国占据天下十三州中的八州,人口越四百多万。吴国占据四州,人口约二百多万。只有蜀国最小,仅占据一州之地,人口也少的可怜,区区九十八万。以积弱积贫之地与其他两国争雄,难怪聪明天纵如诸葛亮也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三,弃长取短,勉力强撑。

军事并非诸葛亮所长,其实孔明先生所长者是治国。但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为了扩展蜀汉集团的生存空间,也为了蜀汉不被别人吞掉,诸葛亮只能逆天改命,勉力以弱罚强。结果耗尽心血落得个“殒命五丈原”。

所以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烟雨江南1573


水镜先生即汉未名士司马徽。

司马徽博学多识,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是三国的"世外高人"。他的弟子很多,据说诸葛亮和庞统都拜他为师。而司马徽对两人的才华也很欣赏,并不遗余力去推荐二人,甚至打出了名誉天下的广告语:伏龙、凤雏得一,能安天下。



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时,司马徽感叹地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了。一方面是说刘备是个雄才大略的名主,跟着他干没有错,有前途。另一方面是诸葛亮一直隐居南阳,"乐耕"的时间太长了点,错过了绝佳的下山时间。


要知道诸葛亮随刘备下山时,天下形式大致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雄霸中原,已是一家独大的枭雄。唯一能跟曹操抗衡的孙权偏处江南东吴一隅,只能消极防守而无多大反击能力,其它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是无能之辈,做不出什么大事来。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跟随居无定所的刘备下山,可谓白手起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同时,要面临曹操等人的围剿,于夹缝中生存,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而如果诸葛亮能在官渡之战前出山,如此,曹操和袁绍两虎相争,刘备正好可以借机发展壮大势力,甚至可以先夺取荆州为根据地,形势和发展机遇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