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常遇春是人見人怕的屠城將軍,一生作戰未曾一敗,他為何在四十歲時猝死軍中?

asd57362118


明朝開國名將首推徐達、常遇春二人,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是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



在天下即將平定之時,常遇春卻突然暴斃軍中,年僅四十歲,據文獻記載,洪武二年五月元將也速率兵侵擾通州,朱元璋命常遇春、李文忠率領大軍出塞討伐,明軍一路大勝殺到開平,獲“元軍萬人、車萬輛、馬三千、牛五萬”,大軍班師準備回北平,在7月7日途徑柳河川時,常遇春“暴疾卒,年僅四十”。常遇春的死讓朱元璋十分痛心,他親自到龍江迎接靈柩,追封常遇春為封開平王,諡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朱元璋說過:“朕東撫高麗,西抵吐蕃,北際沙漠,南來交址、占城,莫不稽首奉命,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而言王(常遇春)葢居其七八”。


可以說常遇春突然去世讓朱元璋很難過,有陰謀論者會認為這是朱元璋設計殺功臣,但常遇春死時,天下還未平定,還需要多次用兵,朱元璋應該不會在急需用人之際自毀臂膀,那常遇春怎麼暴斃的呢?有一種說法比較認可:常遇春是累死的。

常遇春打仗喜歡衝鋒陷陣,朱元璋曾提醒他:“身為大將,顧好與小校角,甚非所望也”。常遇春答應的挺好,可上了戰場,依然 “單騎突其陣”,多年征戰中,常遇春多次負傷,且居無定所,食無定時,身體必然有隱疾,而且在北伐之時柳河川地區白天天氣炎熱,到了晚上又氣溫涼爽,加上白天穿甲晚上脫,引發 “中風”之疾,加上大軍之中沒有良醫,遂暴亡。


許多謙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與徐達先後統帥大軍攻破陳友諒,平定張士誠,北伐元順帝,擊潰王保保,為大明王朝創建立下赫赫戰功。

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一員猛將,相貌齊偉,勇力驚人,猿臂善射。一生經歷大小數百戰,無敗跡,稱得上常勝將軍,曾自言率兵十萬,可橫行天下,軍中稱呼“常十萬”,其他開國將軍對他無不欽佩。雖不識字確善撫士卒,軍中威望極高。

文獻記載,洪武二年(1369)率軍九萬出塞討伐,一路凱歌直搗開平。俘獲元軍萬人,車萬輛,馬三千,牛五萬。大軍班師回北平途徑柳河川時,暴疾而亡,時年四十。常遇春猝死軍中歷史雖有記載,卻沒有明確的記載。

常遇春之死傳說有多個版本,1.是朱元璋害死的。2.有說是被他妻子的死訊嚇死的。

筆者認為以上兩種說法都是野史胡亂編造的。首先常遇春死時大明江山社稷未穩,做為戰功赫赫的明朝開國第二武將常遇春,對朱元璋極為忠心,臨死前留下遺言,“恨不能再報效太祖”。朱元璋聞訃大慟,立即罷朝,親往祭奠,扶靈大哭,並詠輓詩一首,“朕有千行鐵液汁,平生不為兒女泣,昨日忽聞常君薨,一灑乾坤草木溼”。開棺睹容,脫下龍袍蓋其遺體之上,足見朱元璋之悲傷和對常遇春的重視。常遇春是朱元璋謀害一說,與炮打慶功樓如出一轍,皆為滿清當局誣衊朱元璋之辭。

至於傳說常遇春夫人藍氏因其兇悍無比而被朱元璋烹食,而聞此訊後嚇死常遇春一說更是無稽之談。故不再探討。

幾乎所有正史記載均為因得“卸甲風”而暴死,雖然病因不一定很準確,但在軍中突發急病致死是一定的,從常遇春征戰二十年的經歷來看,其人做戰勇猛果敢,身先士卒,經常不顧危險,單騎突陣,朱元璋經常勸他,做為大將,要保護好自己,不要和士兵去拼殺,常遇春確總是管不住自己,曾多次負傷。這點在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也被借鑑”。且長年征戰,行軍居無定所,食無定時,身體早已積勞成疾,班師回途中天氣晝夜溫差較大,引宿疾病發導致死亡的可能性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