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常遇春是人见人怕的屠城将军,一生作战未曾一败,他为何在四十岁时猝死军中?

asd57362118


明朝开国名将首推徐达、常遇春二人,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是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



在天下即将平定之时,常遇春却突然暴毙军中,年仅四十岁,据文献记载,洪武二年五月元将也速率兵侵扰通州,朱元璋命常遇春、李文忠率领大军出塞讨伐,明军一路大胜杀到开平,获“元军万人、车万辆、马三千、牛五万”,大军班师准备回北平,在7月7日途径柳河川时,常遇春“暴疾卒,年仅四十”。常遇春的死让朱元璋十分痛心,他亲自到龙江迎接灵柩,追封常遇春为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朱元璋说过:“朕东抚高丽,西抵吐蕃,北际沙漠,南来交址、占城,莫不稽首奉命,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而言王(常遇春)葢居其七八”。


可以说常遇春突然去世让朱元璋很难过,有阴谋论者会认为这是朱元璋设计杀功臣,但常遇春死时,天下还未平定,还需要多次用兵,朱元璋应该不会在急需用人之际自毁臂膀,那常遇春怎么暴毙的呢?有一种说法比较认可:常遇春是累死的。

常遇春打仗喜欢冲锋陷阵,朱元璋曾提醒他:“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常遇春答应的挺好,可上了战场,依然 “单骑突其阵”,多年征战中,常遇春多次负伤,且居无定所,食无定时,身体必然有隐疾,而且在北伐之时柳河川地区白天天气炎热,到了晚上又气温凉爽,加上白天穿甲晚上脱,引发 “中风”之疾,加上大军之中没有良医,遂暴亡。


许多谦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与徐达先后统帅大军攻破陈友谅,平定张士诚,北伐元顺帝,击溃王保保,为大明王朝创建立下赫赫战功。

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一员猛将,相貌齐伟,勇力惊人,猿臂善射。一生经历大小数百战,无败迹,称得上常胜将军,曾自言率兵十万,可横行天下,军中称呼“常十万”,其他开国将军对他无不钦佩。虽不识字确善抚士卒,军中威望极高。

文献记载,洪武二年(1369)率军九万出塞讨伐,一路凯歌直捣开平。俘获元军万人,车万辆,马三千,牛五万。大军班师回北平途径柳河川时,暴疾而亡,时年四十。常遇春猝死军中历史虽有记载,却没有明确的记载。

常遇春之死传说有多个版本,1.是朱元璋害死的。2.有说是被他妻子的死讯吓死的。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是野史胡乱编造的。首先常遇春死时大明江山社稷未稳,做为战功赫赫的明朝开国第二武将常遇春,对朱元璋极为忠心,临死前留下遗言,“恨不能再报效太祖”。朱元璋闻讣大恸,立即罢朝,亲往祭奠,扶灵大哭,并咏挽诗一首,“朕有千行铁液汁,平生不为儿女泣,昨日忽闻常君薨,一洒乾坤草木湿”。开棺睹容,脱下龙袍盖其遗体之上,足见朱元璋之悲伤和对常遇春的重视。常遇春是朱元璋谋害一说,与炮打庆功楼如出一辙,皆为满清当局诬蔑朱元璋之辞。

至于传说常遇春夫人蓝氏因其凶悍无比而被朱元璋烹食,而闻此讯后吓死常遇春一说更是无稽之谈。故不再探讨。

几乎所有正史记载均为因得“卸甲风”而暴死,虽然病因不一定很准确,但在军中突发急病致死是一定的,从常遇春征战二十年的经历来看,其人做战勇猛果敢,身先士卒,经常不顾危险,单骑突阵,朱元璋经常劝他,做为大将,要保护好自己,不要和士兵去拼杀,常遇春确总是管不住自己,曾多次负伤。这点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也被借鉴”。且长年征战,行军居无定所,食无定时,身体早已积劳成疾,班师回途中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引宿疾病发导致死亡的可能性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