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疲軟,是時候引進“鯰魚型”人才了!

團隊疲軟,是時候引進“鯰魚型”人才了!

01

每個團隊,在建立之初,都是充滿激情和目標的,公司上下都團結一心,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期望,所以大家都動力十足,十分願意為團隊而奮鬥,於是公司發展勢頭十分猛烈!

但是過了三五年之後,團隊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大體趨於穩定,這種時候公司就很容易出現懈怠、疲軟的現象,這也是俗稱的團隊瓶頸期。

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如果團隊一直是一團死水,那麼老闆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讓公司再進一步,畢竟,人都是嚮往安逸的。

當一個團隊裡,只有老闆一個人是加班狀態,其他人都是混日子心理,那麼,這個團隊也就離解散不遠了!

那麼,到了這種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團隊疲軟,是時候引進“鯰魚型”人才了!

02

如何打破一灘死水?很簡單,就是在其中投入一塊石頭!

而“鯰魚型”人才,正是那塊石頭。

在挪威,沙丁魚深受人們的喜愛,但是由於沙丁魚要從海里運輸回來,路途遙遠,這麼長時間,活動空間狹小,魚兒們都懶懶地,結果等運送到岸,活魚也變成了死魚了。

而在市場上,活魚更新鮮,自然要比死魚價格要高得多,漁民們想盡辦法想要提高沙丁魚的存活率,卻總是不得其法。

後來有人提出了一個建議,就是往沙丁魚池裡投入幾條鯰魚,而鯰魚的主要食物正是沙丁魚,它們到了陌生的環境,四處遊動。

結果本來就懶懶的沙丁魚一見到自己的天敵,嚇得四散而去,時刻警惕著。雖然鯰魚也吃了不少沙丁魚,但總的來說,到岸之後,沙丁魚的存活率反而大大增加。

有競爭,才會有動力。在魚槽裡投入幾條鯰魚,看似是讓其肆意搗亂,卻因此救活了整個沙丁魚群。

在企業中也是如此,當團隊疲軟之時,引進“鯰魚型”人才,正是這個道理。

一方面,當這些人才進入公司,他們作為新鮮的血液,必定會給企業帶來朝氣和活力,與此同時,企業的領導者也可以趁次機會,把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新的技術帶回公司;

另一方面,鯰魚型人才的到來,也能夠給職場沙丁魚們帶來壓力。

那些混著日子,以為能夠苟且生存的員工甚至管理層,本來以為生活已經很安逸了,所以他們逐漸失去了上進心和動力,而鯰魚們帶來的強大壓力,讓他們難以安逸下來,於是,整個團隊,因此能夠得到了良性循環!

團隊疲軟,是時候引進“鯰魚型”人才了!

03

當然,鯰魚型人才,也就是團隊的“空降兵”,引進也需謹慎和適度。

畢竟,如果往魚槽裡放太多鯰魚,沙丁魚還沒到岸,就已經被吃完了。空降的鯰魚型人才不宜太多,兩三個足以,否則,也會引起團隊原成員的反彈,造成團隊成員出走,不滿情緒爆棚的不良反應。

更何況,企業職位本來有限,一旦鯰魚過多,不僅容易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而且對公司的本來員工而言,變相地減少了他們的上升渠道,這些都不利於公司的長期發展。

其次,管理者引進這類人才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整個團隊更具活力。所以在給予沙丁魚們壓力的同時,需要給予正面引導,遏制可能出現的不良競爭。否則,將會出現職場中人際關係緊張,人人自危的負效應,這樣反而會破壞團隊的團結。

再者,有些企業在錯誤的時間點,引進了鯰魚型人才。

但此時,其實公司內部一片良好,管理者錯誤地估計了情況,反而使職場的沙丁魚們團結在一起,用力地去驅逐鯰魚,造成了不該有的企業內耗。

引進“鯰魚型”人才,務必注意好這三點,用好這類人才,團隊疲軟也將成為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