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法西斯德国投降时其库存石油剩余多少?

军阀49


有一种极端的说法,德国最终输掉战争,正是输在石油上。1933年,希特勒从上台伊始,就以各种方式增加石油储备。但是,到1944年底,德国的燃料储备,包括汽油和合成燃料,已所剩无几。

德国本土石油生产量不大。1933年至1939年,德国的原油生产,每年约450万桶。同期,美国的原油产量为每天300万-370万桶。到1945年战争结束前,美国每天的原油产量升至470万桶。

为此,希特勒一方面大量从苏联和罗马尼亚进口石油,一方面下令生产合成燃料。苏德战争爆发以前,德国共从苏联进口了4500万桶石油。二战初期,德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他们从占领的国家中,抢到不少石油。如法国的2000万桶,荷兰的1200万桶和比利时的800万桶。

德军每支野战部队中,都有一个石油突击队,专门负责占领、保卫所占领国家的油田和炼油厂。巅峰时期,这支部队有1.5万人。他们当中,许多人是拿起枪能打仗,放下枪会炼油、会检测和抢修炼油设备的技术专家。

发动二战之前,希特勒已经储备了数量非常可观的燃油。这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偏爱闪电战的原因之一,他们想集中兵力闪电袭击,在能源还不短缺的时候拿下战争。但是,战争的时间表没有按照希特勒的计划来。

一个装甲师每前进一英里,需要消耗30桶油。“巴巴罗萨行动”,德军动用了300万兵力、60万辆摩托车,还有巨大数量的装甲车和其他重武器。那时为了省油,每个集团军还配备了5500匹马运送武器和补给。

二战德国的燃油,58%来自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初衷,不过是想南下占领乌克兰和阿塞拜疆肥沃的黑土地下面的油田。有人说,希特勒对石油的梦想,远超过他对原子弹、航空母舰和黑科技的渴望。

1943年8月1日,美国发起“浪潮行动”,开始空袭罗马尼亚境内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摧毁了这一地区80%的燃油生产能力。斯佩尔说,从那时起,战争的结局就已经决定了。到突出部战役时,德国的许多坦克、装甲炮,因为缺油,只能扔在野地里。

据不完全统计,二战期间,欧洲战场的盟军消耗了70亿桶油,其中60亿桶来自美国。何况美国的油田远离战场,处于安全地带,还受到高度保护。而德国既不如此富油,更没有如此幸运。战争输在石油上之说,虽偏颇,却也不是没有道理。


世界真的很大


没剩下多少油了,不管是此前自己生产的,还是打劫来的,基本上都耗尽了。

德国的石油产量,1940年的时候大概有500万吨左右,还有煤制油大概300万吨左右,算作800万吨左右吧,但是与此同时,美国的石油产量有2亿吨,注意,是20000万吨,不是2000万吨。

到了1944年,德国的是有总产量,大概只有900万吨左右,没有显著地提升,但此时的美国产量是2.2亿吨,是德国的20多倍。如果再加上从占领区抢来的石油,减去中间消耗的石油,纳粹德国在1945年初,手里的石油应该是捉襟见肘了,而且很多石油也没用武之地了,因为装甲部队已经没多少了,飞机也没多少了,跟盟军和苏军比,差距太大。更可况由于盟军的战略轰炸以及陆地战场的失败,德国在1945年石油产量不足300万吨,实在是杯水车薪。

其实德国原本就是个缺乏石油资源的国家,长期以来依赖石油进口,在1939年西线战争打响后,德国基本上就被英国给封锁了,再加上美国在背后捣鬼,德国能够得到的石油补给也非常稀少,无法支撑起庞大的军工体系,因此德国进攻苏联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抢夺苏联的石油资源。举个例子就能明白了,苏联在1941年的时候石油产量就超过2000万吨,是德国的2倍多,如果拿到苏联的石油资源,就等于进入双倍经验状态,那么德国就可以进一步扩军,组建更强大的装甲力量和海军力量,也就可以去和美国掰腕子了。

但是随着东线战场形势恶化,德军的后勤补给也遇到困难,主要在于盟军对德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工业设施损坏严重,包括很多炼油厂和石油储存设备,都遭到了破坏。德军的装甲部队也面临着油不够用的局面,这就使得装甲集群的战力大损,无法再进行1940年时的输出,德军往往是拆东墙补西墙,才勉强支撑到了1945年。

1944年之后,德军就面临两面夹击的态势,但是在西线的阿登战役中,德军基本上是赔的本都没了,最后只能坐视本土被敌军攻入,进行本土决战。可是此时的德国连制空权都没了,也没有制海权,西面、东面、南面、北面都被封锁,四面楚歌,没有翻盘的机会了。曾经德国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因为制空权的丧失,基本上成为了盟军飞行员的活靶子,发挥不出什么作用,德国空军也非常捉襟见肘,即便进行了百分之200的输出,依然夺不回制空权。此时德国的工业体系基本瘫痪,交通也基本陷入瘫痪,柏林战役后,德国也战败了。

虽然德国投降时还有200万以上的部队,但是没有资源,连基本的后勤补给都没了,就算规模庞大,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还怎么打仗?


图维坦


德国从希特勒执政开始就大刀阔斧的开建高速公路,增加汽车产量,因此德军也理所当然的开始向全摩托化转变,不仅大炮使用车拉,人员也使用汽车输送,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步兵得以跟上装甲集群的行动步伐,闪电战成为了可能,最终支持德军在短时间内横扫了大半个欧洲,但是后果也很严重,石油在短时间内被东线战场耗尽,摩托化部队只能再次降格为骡马机动,最终战斗力大减,迅速被击败,真可谓是成也石油,败也石油!

德国本身是一个贫油国,但是迅速的工业化又需要海量的石油才能支撑,所以最终不得不选择进口石油。可是富产石油的中东地区又被英法所控制,德国想要在这个地区重新分割势力范围的企图得不到满足,最终也成为了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到了二战前夕,德国吸取了一战教训,利用自身丰富的煤矿产量建立了煤制油工业,又从罗马尼亚和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作为战略储备,仅仅1938年1年,德国就进口了超过一百万吨原油(闪击波兰后罗马尼亚被英国控制)。

(罗马尼亚油田)

1940年5月进攻法国前期,德国已经储备了大约800万吨和原油以及成品油,后来在西欧的闪电战速胜,不仅原油消耗很少,而且还缴获数百万吨油品战利品,德军的原油储备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总量超过1000万吨,在此之后,德国还在1941年通过扶持安东内斯库从英国人手里夺回了罗马尼亚的油田,而罗马尼亚一年可以向德国供应超过300万吨原油,也就是说德国人在1941年原油储备达到了最高峰的接近1500万吨。

(德国在法国的胜利阅兵)

而这1500万吨原油储备也差不多够德军消耗一年了,所以到了1941年,德军凭借这些原油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而目标也还是高加索地区的石油,所以就有了惨绝人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只不过这次德国人显然低估了苏联的潜力,在冬季战事中被活活拖死,最后不仅高加索的油田没得到,自己本来就不多的石油储备也被消耗殆尽,此消彼长,结果可想而知。

(苏军缴获德军装备和纳粹旗帜)

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仅仅凭借罗马尼亚油田那年产量300万吨的石油根本满足不了德军大兵团作战的需求,德军只能丢弃大量没有燃油供应的汽车、装甲车、坦克,大量摩托化部队重新回归骡马化,战斗力大幅缩水,虽然1943年,罗马尼亚尽全力提高生产,但是也只提供了350万吨原油,德军依靠这些石油打了一场回光返照式的库尔斯克会战后,也就基本上宣告凉凉了。到了1944年中旬,随着苏军占领罗马尼亚,德军更是命悬一线,只能一路被动挨打,一路溃败到柏林。

(库尔斯克会战被击毁的奔驰军车)

德国在后期能够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煤制油工业,而这只能提供一年100万吨的供给,而且消耗大量电力,其他化学工业、金属工业也要因为电力短缺而受到连累,所以后期虎式坦克的质量也大幅度下降,连钢板都不过关,制造飞机所需要的铝材也得不到满足,德军完全失去制空权,战败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根据初步统计,德军在二战后期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原油储备了,有的话也绝对不会超过年产量100万吨这个数目。


军史吐槽君


德国的国内煤矿很多,但是油田却很少,因此燃料问题一直是困扰德军的一个大问题。

希特勒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我得不到足够的石油,我就不得不结束这场战争”由此可见德国的石油紧缺到什么程度,同时希特勒也意识到石油问题将是制约德军行动的一个关键。1938年7月12日,德国提出“凯琳大厦计划”,计划到1944年初德国石油产量实现1100万吨,但是希特勒的野心显然让他等不到那个时候。于是希特勒制定了在战争中获取资源的战略,同时加紧了石油的进口储备,光1939年一年德军的石油进口数量就达到了516.5万吨,其中有进口自罗马里亚的石油最多。另外当时的苏联也是给德国提供石油的重要国家之一,让苏联意想不到的是德国会用着他们自己的石油来侵略自己。



由于德国入侵苏联的不顺,希特勒在战争中获取资源的战略,并没有达成,以至于德军后期极度缺乏燃料,很多的装甲车辆无法使用,这也是德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希特勒和他的夫人在地下室自杀后,让在他们的尸体上浇上汽油,以避免盟军得到他的尸体,这可能是德军的最后一点燃料了。


军武小咖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德国战败收场,那么,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武器的德国为什么会败?这些武器中部分武器领先当时的其他国家三十年以上,德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石油。


希特勒战前石油储备。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充分认识到石油的重要性,因此,德国和罗马尼亚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德国本国煤炭资源丰富,但是石油资源匮乏,因此,罗马尼亚为德国提供了近94%的石油。

而德国其他的石油,则通过进口其他国家石油和本国的少量油田提供。

所以,在希特勒发动大战之前,德国储存的石油,从罗马尼亚和苏联进口的石油,这部分有大约500万吨,而德国也通过煤制油,存储了大约250万吨,占领波兰之后,德国通过“闪电战”,迅速占领丹麦,挪威,法国等地,掠夺了800多万吨石油,而当时英国控制伊拉克和非洲地区,石油年产量有1000多万吨,苏联石油年产量2000多万吨。

因此,希特勒发动“德苏大战”之前,石油储备最多是1500~2000万吨之间。


苏德合约。

1939年8月23日,德苏在莫斯科签订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得到苏联的中立态度后,全力发动对波兰的侵略战争。

1939年9月1日4时45分, 德国军队大举越过波兰国境, 分北、西、南三路进逼华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里面,同时包含了一项《秘密附属议定书》,在这个议定书里面,德国承认了苏联在欧洲东南部的势力范围,此范围德国要支持苏联,并且不能随意插手。



苏德战争的经过。

1940年4月24日,苏联在未通知德国的情况下,对罗马尼亚下了最后通碟,要求罗马尼亚在24小时内,归还“比萨拉比亚”,同时割让“北布科维纳”。

罗马尼亚屈服了,苏联迅速派遣空军和陆军占领了比萨拉比亚,这让希特勒非常恼火。

1940年7月29日, 希特勒曾对他推行侵略政策的最亲密的顾问之一约德尔说, 如果俄国占领罗马尼亚油田, 那就有可能不得不同俄国作战。希特勒极需罗马尼亚的石油, 于是积极扶持反苏的安东尼斯库上台, 在罗马尼亚建立亲德的军事独裁制度。



德国包围苏联 。

1940年10月, 德军进驻罗马尼亚后, 苏联的黑海出口受到严重威胁。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 相继加人德、意、日军事同盟, 大大加强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南翼力量。至于西班牙、瑞典、土耳其等国, 形式上虽然保持中立, 但实际上都站在亲德反苏的立场上。总之, 法西斯德国在人侵苏联前夕已形成了很有利的战略态势。波兰灭亡后, 德苏之间的、“缓冲地带”业已消失。被德军占领的那部分波兰领土, 成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军队集结地区。德国占领丹麦、挪威后, 不仅改善了对西欧作战的战略态势, 同时也有了东侵苏联的跳板。荷、比、卢、法投降, 英国退守英伦三岛, 使希特勒基本上消除了东进的后顾之忧。至1941年4月初法西斯占领了希腊等巴尔干国家后, 最后完成了对苏联西部月牙形的包围。

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3月,德国战时经济与军备部联合向希特勒发出报告,德国石油储备将在10月份耗尽。希特勒紧急召开高层会议,会议最后决定,想要解决这个严峻问题,唯有拿下苏联,因为苏联当时也是石油大国,有很多油田和丰富的石油储备。

1941年4月22日, 星期天, 凌晨3时, 法西斯德国出动约200架飞机, 突然袭击苏联西部4个机场以及其他军事基地、交通枢纽和重要城市, 并以数千门大炮猛烈轰炸苏联西部边境地域。德军以装甲和摩托化部队为先导, 由空降到苏军防御纵深内的空降部队配合, 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一线约150公里宽的正面, 向苏联发起全线进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1940年~1945年全球石油产量。


二战后期,德国窘况。

在二战后期,由于德国多线作战,同时在斯大林格勒,德军和苏军陷入了持久战,德国石油储备迅速枯竭,以至于在和苏联的交战中,苏联军队经常在战场捡到德军成色非常新的坦克,拉回兵工厂稍微修理之后,又开出来奔赴战场,将炮口对准德军开炮。并且根据相关资料记录,德军在后期,甚至依靠马匹来拉着坦克前进,可见当时德军石油匮乏的困境有多么严重。

1944年5月,英美开始重点轰炸合成燃料工厂,并从意大利南部起飞轰炸普罗耶什蒂油田,8月,苏军占领普罗耶什蒂,才使德国的石油命脉再次收紧。9月,合成燃料月产量下降92.2%,跌至仅1.7万吨,德国空军的18万吨燃料需求只能满足3万吨,已无法正常出动。

所以后来希特勒就说了:如果我无法得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我就不得不结束这场战争。

后来根据德国的机密文件记载,法西斯德国的石油储备仅够9天正常用量,也就是说,后期德军的石油储备,以无力撑起这规模庞大的世界战争了。

谢谢大家。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古梁镛


德国的失败跟石油的短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在二战中,德国的石油储备够用的话,对于盟军来说,即使想要胜利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今天纵横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德国在投降时库存石油还剩多少,以及石油和战争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因为是依靠蒸汽动力,煤的能源地位至关重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石油作为机械动力的资源,重要性逐渐增加,而人类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前的日俄战争等战争都是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我们可以理解为,正因为石油能源让人们有了更多的动力,所以才有精力去发动更多的战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飞机等新式武器投入战争,石油更是成了世界列强在战争时争夺的资源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斯大林更是直言不讳,谁拥有更多的石油,谁就能在战争中占据指挥地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石油产品的需求量空前巨大,已经成为决定胜败的重要因素。而拥有广泛殖民地的英法美等国家和国土面积广大的苏联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只有德意日三个国家缺乏资源,不满于当时的世界秩序。

1937年的时候,希特勒就表示“经济上的困难也是德国发展的动力”,为此德国“别无选择”,最终演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对外扩张掠夺资源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迅速消耗资源的过程,尤其是石油,一直都是德国紧绷的一根弦。

在二战开始前,因为英法的资源封锁,德国的石油供应从来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主要是依赖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有学者指出,德国闪电战发动的基础就是罗马尼亚的石油,除了罗马尼亚外,苏联也是德国石油的重要供应国家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占领西游,获得了加利西亚以及法国的石油库存,然而正当德国在和法国作战时,苏联就开始向罗马尼亚下手,想要夺取罗马尼亚的资源,1940年6月26日,苏联要求罗马尼亚24小时内归还比萨拉比亚,割让北布科维纳。

对于希特勒来说,简直就是一个难以置信的事件,罗马尼亚是德国最重要的石油供给国,有数据显示,当时德国从罗马尼亚进口的石油相当于德国总用量的94%,正因为如此,苏联的动作让希特勒感觉到巨大的威胁。

1941年3月,德国相关部门警告,德国的石油储备坚持不到当年的10月。

紧接着就是6月22日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开始进攻苏联,只有夺得了苏联的资源才能在后续的战争中占据主动的地位,当然这也让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如果德国不发动对苏联作战,一旦苏联先下手,对德国来说后果无法预估。

希特勒曾经对墨索里尼说“一千苏联算不上有什么威胁,但是苏联的飞机可以直接对地中海进行空袭,将罗马尼亚油田炸毁,轴心国将面临巨大的灾难。”

斯大林垂涎希特勒后院的石油,而希特勒看斯大林的石油也是直流口水,两个人一拍就打起来了,从这点来说,苏德战争的爆发就是对石油的掠夺。

苏联石油储备是当时世界上探明的石油储备最多的国家,年产量达2800万吨,针对当时苏德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英美已经无法坐视不管,《纽约时报》当时就写道,一旦德国占领了苏联的石油,后果将不可想象。由此可见,美国援助苏联也有这样的因素在其中。

在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兵分三路对苏联进攻,实际上南路至关重要,目的就是攻下基辅后,占领克里米亚,当时希特勒还说,如果无法得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就不得不结束这场战争。

当然,希特勒的计划并没有得逞,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希特勒希望夺取高加索的石油,因为军事上的迟滞,德国并未夺到,只是对苏联的石油开采进行了打击,当然,德军没有得逞苏联的石油,自身的石油供给也受到苏联极其盟友的攻击。

到1942年德国的石油储备已经下降到不足80万吨,如果没有新的来源,德军只能消耗一个月,为了备战,德国早在1936年就进行合成石油的建设,到1943年每年可以达到500万吨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全部用油量的40%。

1944年苏军攻下罗马尼亚后,德国基本丧失了染料的补给,于是希特勒想将合成石油作为重要的染料供应,通过技术的革新,带来新的能源,盟军早就看透了希特勒的心思,于是开始对德国的合成染料工业进行优先轰炸,从1944年5月轰炸开始,德国的石油迅速下降,最低谷的时候只有一万吨的产量。

到1945年初,德国航空汽油产量已经锐减到1944年同一时期的1%都不到,到战争最后的几个月连飞机都无法升空作战,德国最终投降,也是因为石油的枯竭。


史论纵横


诚邀,如题。大家知道,石油资源一直是国家的命脉,一个国家想要发动战争,充足的石油储备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二战结束时德国还有多少石油储备呢?小编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据史料记载,二战结束时期德国的国家石油储备库里早已经空空如也,实际上这也是各地德军不得不投降的原因,没有石油汽车开不了,飞机变成了“座机”,这仗还怎么打?

那么为何富得流油的德国会无油可用呢?

这个原因很好理解。首先德国本就是贫油国,并不出产石油。德国储备的石油多是战前从英国,美国进口而来,二战爆发后,美国给德国断了油,德国的石油自然越用越少,加之德国四处征战,战略资源消耗极快,到了二战末期,德国自然也就无油可用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基本已经耗尽了。

二战结束时,纳粹德国其实还有很多战机、坦克等技术装备,但是都成了停放在一边的废铁。首先就是严重缺乏燃油,而没了燃料,这些装备就成了无用的废铁。其次就是人员缺乏,当时德军的飞行员、坦克驾驶员等严重缺乏,没有足够的人去操作这些武器。

二战中德军一直饱受燃料不足的问题所困扰,在一战中也同样如此,当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很多物资进口途径被封锁,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资,这也很重大程度上导致了德国的失败。而其实早在德国发动二战之前,纳粹德国就已经研究了很多战略物资代用品技术,这其中就有煤变油技术,德国本身有很多煤矿,但是缺乏油田,因此为了保证必要的石油资源,德国当时就建立了一些煤制油生产厂。

但是受制于产能,德军还是需要很多油田的补充。因此德军的作战计划中,他国的油田就成了具有战略价值的目标。比如高加索战役,德军就是为了争夺高加索油田,但是最终失败,没能夺取这一地区。

而二战中德军十分依赖的就是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德军燃料中很大一部分就源自于这里。因此包括苏军、美军都对这里进行了不断的战略轰炸,严重削弱了德军的燃料补给。而在1944年苏军攻下罗马尼亚之后,德国就丧失了燃料的补给,只能依赖煤制油工厂,而杯水车薪的产量也已经决定了德军的战败时是一个时间问题。


雇佣兵


德国作为一个二战时候一个工业强国,他的民用、军工的石油消耗,一年大约是1000万吨,德国本土只能生产几十万吨,所以想要维持这么一场战争的格局,特别是要维持闪电战的这个模式,它必须要取得可靠的石油来源。而环顾整个欧洲大陆,最可靠石油基地就是罗马尼亚,而罗尼尼亚大油田的产量每年也是1000万吨左右,但是罗尼尼亚的这1000万吨要供给周围很多个国家,所以说德国始终处在一种紧平衡状态之下,石油始终还是不够的。

图为二战时罗马尼亚的油田。

希特勒和他的军事本部为缺油这事常年发愁,所以德国采取的办法是先控制罗马尼亚,跟罗马尼亚结盟,剩下的石油从美洲,比如墨西哥、美国、委内瑞拉等进口一些,大约进口了500多万吨,罗马尼亚再给它提供300万吨,还有的缺口德国就研制煤制油。二战前,德国已建成了17个煤制油炼油厂,每年能生产200万吨油供德国使用,这样就基本能满足德国使用。

一座大型的煤制油工厂能赶上整个柏林市的居民用电量,二战德国失败后的煤制油设备和技术全运回了苏联。

于是纳粹德国集存了250万吨石油的储备在1939年闪击波兰爆发二战,但是在几年后的1942年德国折戟在了苏联战场,盟军的大反攻,德军全线溃退,德国的石油产量越来越不足,1944年开始盟军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主要轰炸军事基地、交通枢纽和通讯,但是并没有遏制德国的军事生产能力,到了1945年3月改了轰炸战略,目标改为炼油厂和合成油基地,一次轰炸900多架飞机摧毁德国的炼油设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德国的燃油产量降到了20万吨。

图为二战时德国最大的化工集团IG法本公司,最高峰时此公司一年生产500万吨的航空燃油。

20万吨是什么概念,就是德军的坦克动不了,飞机飞不上天了。德国IG法本公司的一个炼油分厂在二战最后的2年内被轰炸了600多次,基本成天天上掉炸弹,到了1945年5月份时,德国的炼油产量降到了十几万吨。而在此之前的罗马尼亚油田早在1944年被苏联占领收回,而德国从美洲石油运输线早被英美封锁,所以等待德国的只有灭亡。


图文绘历史


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时,库存石油所剩无几,石油让德国的战车停止转动,走向投降桌!

一、德国自身资源的匮乏。

德国作为欧洲一个贫油国,其石油资源十分贫乏。战前德国的石油主要依靠进口,主要的石油进口国是罗马尼亚,罗马尼亚是欧洲的第二大产油国(苏联产油第一)。战争前期,罗马尼亚为德国提供了大量的石油,德国则支援罗马尼亚各种武器和装备。后期由于英国对海上输油线路的封锁,聪明德国不得已采用了煤焦油的方法代替石油,因为德国的煤炭资源是丰富的。


二、“闪电战”也是“穷人的战争”。

德国前期发动的“闪电战”可以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闪电战”也穷人的战争,德国看到自身石油资源的短缺,采用闪电战的方式,短时间没集中力量击败对手,从而掠夺占领国的石油资源,补充自己的战争损耗。



古德里安的这一策略短期内是有效,德国用这套战法完成了对敌国的“秒杀”,27天内征服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尤其是在对法国实施的“黄色计划”中,英法联军面对有时己方还吃着饭时就从侧翼钻出来的德军坦克几乎丧失了战斗意志,被俘人员竟多达150万。



三、石油扼杀了持久战。

二战后期,特别是“巴巴罗萨”计划后,德军在对苏联作战失利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使得德军的“闪电战”,成为了持久战。此时的德军确在四面出击,对石油依赖越来越强。同时英国大批次的出动飞机轰炸德国的石油设施和石油补给线,瑞典学者博·黑恩贝克称,四个月内,德国“每一个重要的合成石油工厂至少被空袭过两次,六十九座炼油厂、许多存储设备及若干各种各样的液体燃料工厂也都遭到了空袭”。

1945年德国投降时,空军还存有2000余架作战飞机,海军U型潜艇还有200余艘,但是这些没有石油,就是一堆钢铁而已。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那句名言:“战争是件如此重要的事,以至于我们不能将它只交给军人去考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