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員遇險跳傘時是怎樣被彈出去的?對此你怎麼看?

蒼海青山


飛行員如果空中遇險,只能選擇彈射逃生,畢竟雖然飛機很貴,但是一年可以生產好幾十架,一個飛行員也許是培養了十幾二十年的,比飛機珍貴多了。舉個例子,二戰日本的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前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經驗最老道的,但是日本那種軍國主義精神要艦長帶著所有的航母人員、飛行員與航母一起自沉,到最後為什麼要用神風敢死隊?因為沒有老飛行員了,新兵蛋子們從天空投彈根本把握不了節奏,要麼投歪了,要麼投過了,根本就炸不了美國軍艦了,只能採用神風式自殺了!

所以為了保護飛行員成了各國著重研究的一個話題,二戰時還好,飛機都是螺旋槳的,速度較慢,沒有彈射器,戰鬥機飛行員要打開座艙蓋,爬到機翼上跳傘而且必須從機翼上向後跳,否則會被機翼掛住。


二戰後的噴氣式速度起來了,飛行員也基本爬不出機艙了,於是彈射跳傘發明了出來,目前基本已經發展到第三代了:

第一代:座椅、座艙蓋和飛行員整體彈出

第一代彈射座椅都是整體彈出,噴氣式戰鬥機在空中高速飛行,飛行員彈出艙後,往往就是狂風洗禮,弄不好就會全身骨折,結果英美蘇科研人員居然同時想到了用座艙蓋來到擋風保護飛行員,擋住這種強勁的氣流對飛行員的拉扯,蘇聯的米格21.美國F111基本都是採用這種方式。為什麼風就能讓飛行員骨折了?其實第一代的彈射器不成熟,為了保證尾翼不解剖飛行員,必須給一個比較大的初速度彈射出去,體制差一些的飛行員彈射過程中腰桿直接彈斷,下來就是廢人了,體制好的出來後整個人都不好了,也是最脆弱的時候,在加上狂風的拉扯,自然就壞上加壞了!

不過這樣的座椅附帶的毛病就出來了,首先是座椅成本高,技術複雜,而且弄不好在座艙蓋彈射後分離出來還會二次砸中飛行員,由於對飛行員造成二次損傷的危害而被淘汰掉了!

第二代:先拋後彈,線拋掉座艙蓋再彈射人員出來

第二代就經過改良了,彈射座椅採用了火箭助推器,解決了一碼子把人彈出來彈斷腰部的問題。先拋後彈就是先將座艙蓋拋離,然後間隔0.3~0.5s,座椅的火箭助推器啟動工作,飛行座椅彈出,又解決了座艙蓋砸傷飛行員的問題,大量的三代機最初都採用這種方式,比如F15、F16等等!

照理說這樣的方式已經非常好了,結果人類總是精益求精,這種彈射對單座飛機還好,雙座飛機彈射又出現了問題,雙座飛機一般是後座的先彈射,前座的後彈射,難道連1秒鐘都等不及嗎?因為三代機大多采用低空突防,低空彈射過程1秒鐘對飛行員很重要了,後彈射的風險就要大很多!

第三代:穿蓋彈射

有很多人不都奇怪殲20的座艙蓋怎麼有個彎彎曲曲的東西是幹什麼的?難道是什麼黑科技?其實就是穿蓋彈射的一種爆破索,彈射時爆破索炸爛座艙蓋同時彈射座椅彈出!

而另一種是在座椅上方安裝一個尖角,彈射時這個尖角直接穿破座艙蓋彈出!

發展到第三代穿蓋彈射這種技術時,已經很完美化了,技術可靠,成本低,最大好處就是反應速度非常快,整個過程也就0.3~0.5s就完成了,即使是在地面出事故,彈射器也能將人送上90米高空開傘降落!


狼煙火燎


拉動中央拉環,肩帶 腰帶 腳卡收緊 拋蓋 火箭包啟動 出倉後引導傘打開 主傘打開 人椅分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