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到1933年的美国大萧条期间,银行的钱和老百姓的钱,到底去哪儿了?

方方面面的方便面


美国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崛起的,直到现在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它还是抵挡不住经济危机的破坏。



仔细观察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我们会发现他们有着自己的规律性,几乎每十年会出现区域内或全球化的经济萧条。

今天我们来聊聊,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这次大萧条的幕后黑手及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或许从中我们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当时的美国经济高度自由,政府几乎没有发挥监督职能,导致美国民众疯狂迷恋证券股票这些金融产品,他们妄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整个社会都充斥着拜金主义的气氛。

当时美国的支柱产业,包括金融,房地产,钢铁,军火等寡头行业,被犹太籍美国财团控制,他们觉得这个时期是收割市场的大好时机,于是他们操纵证券公司的股票,让很多股民血本无归,他们赚的盆满钵满。

银行和美国民众的钱,都进了这些金融寡头的口袋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美国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这3年的时间是美国自一战结束后最困难的时期,一直到罗斯福上任颁布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经济危机才有所好转。

后来二战爆发,美国得到了一个发展军工业的机会,出口军火赚取高额利润,成为了二战时期发展最快的国家,为以后成为超级大国奠定了基础。



文史频道


20世纪20年代,一战后的美国,由于战后红利,使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为一个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尤其金融行业,在债券、股票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创造了史上的奇迹。而这些也导致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人们最大的梦想就是发财致富,投机、投资备受青睐,整日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

一、危机来的太猛,民众蒙圈,胡佛“无动于衷”。

1929年,胡佛当选总统,作为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英雄”,他上任后极力推行自由主义,信奉政府不干预政策。各大证券交易所挤满了交易的人群,股票行情一路高涨,各企业的股票上涨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人们见面时只谈股票,举国上下都淹没在坐着赚钱的“美梦”中。

然而,他上任不到一年,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这一天,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当天就有11个金融家自杀。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潭,86000家企业破产,约5500家银行倒闭,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突然之间到来的危机,还是让民众彻底蒙圈了。

伴随着他放任自流的、不干预的政策,导致到了1932年时,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整体水平倒退至1913年。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升到1700万以上,占全国劳工总数的1/4。失业的人们生活困难,一夜回到“解放前”,他们无家可归,用木板甚至牛皮纸搭建小屋,这些小屋聚集的地方被被他们戏称为“胡佛村”,以此来宣泄对胡佛的不满。

二、二元制体制给了人们发泄情绪的渠道。

民众的不满情绪发泄,一种是推翻当局,一种是更换总统。美国的二元制体制,给了他们这样的选择,他们决定更换总统。虽然,经济危机有自己的规律,这确实不是胡佛能控制的,但至少,他在任期间却没有对此作出积极的回应,却顽固坚持自己自由主义的信念,拒绝干预政策。人们不答应了,他们要通过换总统来发泄不满,让不信任的总统下台,是最好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在胡佛外出竞选所到之处,人们报之一片嘘声、怪叫、沉默,以及臭鸡蛋、西红柿。赌博公司开出的赔率高达1:7。

1932年罗斯福参加大选,他指出:当前的自由主义政策导致了投机行为和生产过剩;他拒绝承认和纠正错误,还将崩溃的原因归罪于其他国家;不懂民生,迟迟不发放赈济等等。这些批评,都代表了当时人们的诉求,他们看到了希望,罗斯福成为他们走出困境的救星。竞选的结果已经可想而知了,他以2282万张选票的绝对优势大获全胜。

不管是一元制体制,还是二元制体制,都有它的优、缺点。我不是专门研究体制的人,但是从这次危机来看,我发现在历史上,凡采用一元制的国家,一旦民众不满,很可能就被民众推翻;而二元制或议会制的国家,不需要推翻体制解决问题,如果民众不满,只需要更换总统或重选议会,不满宣泄了,自然就安定许多。

三、干预政策,快速回复民众的信心。

罗斯福当选的那一年冬天,是第4个也是最糟糕的一个大萧条的冬天,全国至少有1300万人失业,全国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当他提出要改革传统经济政策,强调政府干预并引导经济时,还是引起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民众拭目以待。

一是给银行“打针”,解决信用危机。

首先做的就是整顿股市。因为他认为大萧条是由疯狂的股市崩盘而触发的,为尽快恢复国民的信心。“非常时期当立非常之法”,他制定《1933年银行法》,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联邦政府迅速取代美联储,担负起金融监管职能,激活现金流,“让钱转起来”。

其次,解决信用的危机。他下令全国银行歇业三天,这相当于“中止支付”,也就是禁止人们取钱。3月9日通过《紧急救助法令》,对有偿付能力的,命令其尽快复业。短短两天重新开业的银行就有14771家。伴随着整顿,又接连采取一系列的重大措施以加强黄金储备。宣布放弃金本位;美钞停止兑换黄金,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宣布停止黄金出口等等。对黄金储备的管理,有力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制止了美元的大幅度贬值,保障了美元的信用。

最后,通过《联邦证券法》成立了证交会,对全国的证券交易所、投资公司、券商们实施全面监督。由于联邦政府给银行打的这些强心针,银行信用很快得到恢复,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加了近20亿美元!有了保障,大量破产的现象不再出现,纷纷恢复营业,人们对银行也有了信心,同时对理财诸如炒股等的投资也更为谨慎,经济得到了好转。

二是通过《农业调整法》,拯救农业。

广大农民在这场大萧条中受害严重,农民们一如既往地从事长时间的艰苦劳作,但因为农产品产量太多,市场价格奇低,城里的千百万人虽然饿,却买不起这些贱到使农民破产的农产品。他竭力促使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从法律上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控制生产过剩。最终,物以稀为贵的法则发生了作用,随着农业生产的下降,价格开始回升。由于他一系列调整农业的措施,农业得到了复兴,也为工业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工农业之间的平衡。

三是“以工代赈”,解决下岗再就业。

在城市,失业的工人比农民的日子过得还要惨。1933年5月,他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将各种救济物资迅速拨往各州,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州用来直接赈济失业者和贫民。随后又施行了“以工代赈”,也就是说国家出工资来建设基础设施。当时联邦政府支出的工程费用仅为180亿美元,却带动修筑了800多座校舍与医院、12000多个运动场、近1000座飞机场,这些钱经过工人的消费,又带动了企业的起死回生。成为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工程。这些社会立法对民众,特别是靠工资吃饭的人很有好处。尤其是随后颁布的《社会保险法》,更是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赞许。

后记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方面运转不仅恢复正常并且大为提高,社会生活也很稳定,新政把美国拉回了人间。作为政府干预经济政策成功典范,在全世界得到普遍认可和推崇,而他也得到民众的普遍爱戴,连干了四届(宪法规定最高只能连任两届)。令人称奇的是,他还是唯一一位坐着轮椅的总统。


白杨树下谈历史


大家得明白经济萧条的得表现是什么。经济萧条就是经济没法正常运转了,比如开发商没有动力建房子,工厂没有动力去生产。那么为什么没有动力呢,主要原因是是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没钱去购买(这里不说富人,因为富豪虽然有钱,但是购买力实际是非常有限的)。普通老百姓没钱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物价一直上涨,服务价格一直上涨,或者是房价上涨。但是工资却一直不涨。或者说,公司生产的东西跟不上时代,没人买,工人工资只能减少。或者说,市场上同类产品过剩,导致滞销,工人工资也只能减少。同时,商品滞销还会导致银行对工厂的贷款难以收回。那如果你是老板,你怎么做,只能降低资产价格,比如馒头原来卖一块,现在只能卖五毛。房子原来100万现在只能五十万,新房子降了,旧房子也只能跟着降。整个房地产行业资产价格暴跌。同时,公司经营困难,公司股票价格下跌,买房子和买股票的人身价骤降。银行方面也一样,为了收回贷款资金只能低价处理抵押资产,比如工厂用10亩地贷款100万,为了收回钱,只能将这块地按10万甚至1万卖掉。这将导致银行资产缩水,甚至破产。因为老百姓收入不增加,只能把储蓄的钱提出来,正常情况可能只有10个人提,现在可能都去提款,发生挤兑潮,金融系统全面崩溃。整个社会陷入萧条。不知道这样解释你是否懂了


老衲只用海飞丝768


1929年到1933年美国大萧条,也称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决定性阶段。1929年6月美国工业生产达到了最高峰,10月间工业生产指数开始迅速下降,市场也开始迅速衰落。10月20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破产,特别是23日,28日和29日连续发生的大破产,有价证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惊恐不定的几天内,第一流的有价证券的行市下跌了竟40%–60%,不少证券持有人迅速破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这些会议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瓜分战果和制定新秩序的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的调整了帝国主义间的关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也是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证券交易所破产的波浪波及到了一切市场经济的国家,英、法、德等国的证券交易所相继破产,商业继续萎靡,失业继续增加。1929年到1933的的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次经济危机,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是之前历次危机所没有的。


不仅生产下降幅度惊人,而且其延续时间也非常持久。1929年10月24日,被美国人称为“黑色星期四”。在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景象,美国各大公司的股票还在高价上涨,人们见面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的对美国人保证“美国这一繁荣还的景象将继续持续下去”。

但是,10月24日。“忽如一夜冬风来”,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5000亿美元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化为乌有。从此美国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沼,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被存货如山,工人失业,商业萧条的景象所取代,大约86000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资产付诸东流,整体经济水平倒退到1913年左右水平。农产品价格也陷入最低点,资本家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烧的现象屡见不鲜。

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各国纷纷提高关税,打起了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意图将危机转嫁到他国,国际关系空前恶化。


造成此次经济危机的原因有: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贫困,购买力低下;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应经济实际运行的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等等。以史为镜,给如今的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跟我们现在何其相似,现在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沦客人


这场危机的原因几乎所有的行业都过热,最终市场全面崩溃,资产价格暴跌,企业破产,老百姓失业(没工资,固定资产价格也暴跌不值钱了),而银行吸收存款是要赚钱的,自己投项目要么贷出去,当然都变成坏账了,所以钱都没了。记住:钱只是个数字,并不是确切拥有的物质。同样100块钱能变得更值钱,也能变的分文不值。当然,物质也能变贵变贱。都是相对的

举个简单的模型:

  1. 假设这是个稳定的状态(能持续多年不增不减这么过)。有个送报纸的工人每天赚100块。每天再帮炒股票的土豪邻居整理草坪之类活拿10块小费,正好能买瓶牛奶。
  2. 市场升温:现在国家大力发展基建,市场都很看好,基建公司股票市值蹭蹭蹭往上涨,土豪邻居赚大了连忙增加杠杆,给小费都大方起来了,甚至报纸都多定了份,送包工自己每天不仅买奶还买果汁,还有闲钱存银行。银行钱多了也加大对基建项目的贷款。每个人都很开心呐
  3. 市场转折:某天有人突然发现有个基建项目预计太过乐观,实际可能达不到逾期收益,于是该股票暴跌(理性修正),炒股票的土豪哥们先破产了,送包工失去一部分收入,只好把牛奶断了,于是这家牛奶厂为了不过期浪费,降价去争抢别家牛奶厂的客户。
  4. 市场崩盘:没多久,大家发现全行业都太乐观了,牛奶价格越来越低,没用啊,因为客户越来越少了,于是也裁员减少产量,结果发现还是供大于求,因为失业人数增长的速度更快,这个多米诺骨牌速度之快远超所有人想象了。贷款投资的项目烂尾了,不烂的收益远远低于预期,只有破产。结果银行也破产了。只有家底厚的还撑着

  • 资本家倒掉市场所能承受的多余牛奶,达到供求平衡,稳住价格。如果不倒掉,那供大于求,价格持续不断下跌,只能继续裁员减产,最终恶性循环,跌入深渊。资本家不停的倒掉牛奶,是在找到这个市场供求平衡点。
  • 经济也是一样,这个时代应该有多少经济体量是有个数值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计算,但绝对和生产力最有关,我们只有用政府有型的手拨正一点点试试看先,不行再加点力度。

ps:以前一直对巴西的人均gdp感到困惑,凭啥子这么高呀,完全没科技实力支撑啊。嗯,去年心里终于舒服了


包小峰


简单地说,老百姓要么把钱存银行,要么把钱拿去投资股票市场。

银行把大笔的钱贷款给企业、股票市场的钱实际也是去了企业那儿。于是企业利用大量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生产(哪怕卖不出去!比如市场需要一万台手机,企业却生产了五万台)

企业因为生产太多,卖不出去,(总不可能送出去吧?那需要成本!)所以倒闭!倒闭导致工人失业,没有收入,导致消费紧缩。消费紧缩,则导致企业的产品更加卖不出去,导致更多的企业倒闭,死循环!

所以说,钱变成了商品!


明17890714


工业化时代的经济萧条,不是农业时代的经济萧条。

工业时大萧条是产品过多卖不出去造成的,农业时是灾害无产品可买造成的。

总体是钱升值与贬值促成的,因此钱还是那张钱没变,但可买可卖的货不一样了,升值可买得多,贬值可买的货少。

由是,生产者资金断裂,信用丧失,合同不能履行,造成连锁反应,生产停顿,工人失业,民无钱货更无人买,其它企业也停产,大经济萧条现。

现代词泡沫破裂。

这就是蝴蝶效应,即一家企事业陷困其关联合同方也随之陷困,如此扩延开来,越扩越多,连锁性可扩至跨行业程度,从而国家整体经济体系崩溃。

这种自业内向行业及跨行业扩延的连锁反应都发生在经济繁盛期,即物价高峰时期,所以称为泡沫。

促成泡沫的是贷款信贷的信用空白支付,即先订金一部分款项,而拿全部货品,贷品售完再支付全部货款,各厂商全部如此后,有一家受滞,连锁效应出现。

但本质是价值回归,即一元一斤的米,炒到十元一斤后,返回一元一斤的表现。

实质是虚旺的涨价,使经营成本过高,返回原本成本处的体现。

这就是一元一斤的米,向二元三元涨时,其它行业不涨自产品价格就买不起米而受饿,都涨价,一旦出滞阻,各合同不能如期履行,信货失信,连锁发生,相互欠债,白条出现,员工工资发不出,货卖不出,萧条开始。

只不过用楼价更明确些,但农民不明白,只有用米为例。即无论什么涨价过高,达人众买不起时,虚高的价必返回应该的价位上,这一返回期就是产品过剩,人们买不起,而降价期,直到一般人都买得起时,萧条结束。

赞议一下,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中国现在已经处于危机的前夜!人们正以离婚或单身的状态应对危机,楼市股市都已崩溃,漂亮的只是账面的数字。

当然,危机是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件好事。淘汰一批贪婪的人,也可以挤碎女人的虚荣!男人们已经无力承担女人的虚荣,请危机快点来吧!


念念140178000


钱当然买东西了。因为当时形成了资产泡沫。经济的不断膨胀缩小膨胀缩小最后就炸了。钱嘛就是不断买价格膨胀的物品,最后百姓没钱买了资本家宁可把东西毁掉也不降价。人民的钱就这样蒸发了。而银行的钱又贷给了老百姓了。就这样银行百姓钱没有了。资本家暂时获利


共夕说


其实本质上都是被财团集体瓜分了,从中可以看出国家无法掌控经济的弊端,这一点中国早就觉察到了,所以财经会是掌管全国经济的,收归官方所有。就是吸取了美国大萧条时期政府无法掌控经济任由财团肆意妄为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