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團?

milk_翔


那一年騎車走富春江之後,折向義烏方向,然後向紹興而去,一路上江南一人高的油菜花,用它們大面積的金黃點染著一片片迥異於我所生活的北方的絢爛。

因為臨近清明,在騎行經過一些村鎮的時候,發現有一種一塊錢一個的小食品,以前從沒有吃過,甚至也沒有見過。


打聽了一下,叫做青團。青團的質地與粽子元宵似乎很接近,只是這層均勻的青色非常獨特。賣青團的青年,很有在北方這個年紀和性別的年輕人較為少見的敬業精神,見我是旅途之人第一次吃,便詳細介紹青團的做法。

原來是用這個季節裡剛剛出苗的艾蒿的汁兒,和的糯米麵,再裹上豆沙肉鬆蛋黃之類的餡料,成為又一種江南黏食。它具有江南食品少而精、美觀、能量足的特點,幾口吃過,回味之中自然就有了這片土地上的氣息與味道。


這是旅行與季節與土地結合的經典一幕,讓人一吃難忘,永遠記住了青團這個食品。儘管回到北方以後,照例是看不到它的影子的。北方乾旱嚴酷的環境,從歷史深處就沒有予一直在掙扎著的人們以這樣細緻周翔的耐心。

查資料知道,關於青團的起源的多種說法裡,有一種較為普遍說法是,寒食節要吃冷食不能生火,所以就發明了這種可以做好了以後放上三四天的特色食品。

但是這還是沒有解釋為什麼要用艾蒿的草汁來和麵,這種將季節性的植被、藥用植被揉入到食物之中去的實用考慮之外,還有一種舉重若輕的美學考慮。對於色彩的美學追求與對食物果腹的實用主義之間的這個恰如其分的平衡點,在江南這片土地上,被髮明出來,被傳承下來,一定是有其氣候與地域的緣由的:它是這片適宜人類生存的詩意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們,對自身生活的一種讚美與謳歌。是隱在食物裡的愛,愛自然,愛這個世界的愛。


東方連話


吃青團就是為了“念親恩”。

“青團”諧音“親團”,意思是“和親人在一起”。


這裡面有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寡婦一個人將兒子拉扯長大,不曾想小夥子不成器。長大的小夥子不光遊手好閒,還整天對母親非打即罵。

有一天,這個小夥子看到羊圈裡面的羊羔跪著吃母羊的奶,幡然悔悟,於是含著淚水回家,準備向自己的母親懺悔。

結果,母親遠遠地看見兒子哭著回來,誤會他在外受氣,又要遷怒暴打自己。絕望的母親尋了短見,跳河自盡。

兒子悔之晚矣,但是從此改邪歸正。


後來,這個回頭的浪子在每年清明節當天,總是拿河邊的艾草熬水,和著糯米麵做出苦澀的艾草青團來悼念自己的母親。

後來,大家為了提醒自己恪守孝道,爭相效仿,就形成了清明節吃艾草青團的習慣。由於加了白糖和餡兒。現如今大家吃的青團已經不苦了。


桂圈兒


Hello,大家好,我是喜歡美食、熱愛烹飪、鑽研廚藝的小廚阿騫,這是我關於美食的第195條原創回答,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糰子。

就像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清明節吃青糰子是江南地區的習俗之一。青糰子就是用艾草、雀麥草等綠葉草打成汁,與糯米粉和成麵糰,包上餡料,蒸制而成。

青糰子的做法,在我的主頁文章以及第問答194條問答中有寫,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一下哦~!

關於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糰子,有這麼幾種說法:

<strong>清明節融合了寒食節的習俗,要吃冷食,而青糰子可以提前做好,冷吃也很好吃,所以清明節就要吃青糰子。

傳說有一年的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手下陳太平被清軍追捕,一位老農救了他。清兵封鎖了村子,不準帶東西出村,防止村民帶東西給陳太平。老農回家路上思索著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滑了一跤,手上、身上沾滿了綠色的草汁。遂生一技,將艾草洗淨煮熟擠出汁,與糯米粉和麵蒸熟,然後混在草裡帶出村子。以後,陳太平要求士兵都學會做這種糰子,做青團的方法也就流傳了下來。

寒食節、清明節不光是要祭祖,而且作為開春的第一大節日,這時人們去踏青、做遊戲、植樹,象徵活力與新的開始,青糰子顏色碧綠,象徵著希望。

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個叫金蘭的小夥子,父親亡故,母親把他拉扯大,但是不學無術,還經常打罵母親。朝廷規定田地不能荒蕪,所以他也只能硬著頭皮下田。有一天,金蘭看到母羊給小羊餵奶的情景,幡然悔悟。母親來送飯,金蘭去迎,母親害怕金蘭又要打罵自己,就投了河。金蘭去救,卻只撈出了一塊木板,就把木板供奉在家裡,這就是牌位的由來。金蘭把母親投河的地方的青草摘回來做成苦餅。清明這天是金蘭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這一天就叫清明節。

這個故事出自《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區椒江市故事卷》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清明節這天發大水,沖走了糧食,僅剩一點糯米粉,人們就將草汁加到糯米粉裡,做成青糰子。

關於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糰子,就這麼多,你支持哪種說法呢?評論區我們來投個票吧~!

我是阿騫,專注美食,每天都會分享一些美食的做法以及小技巧,偶爾也會分享一些美食小故事哦,喜歡的朋友關注一下唄,感謝支持~!

@Famer許

食無定味,適者口珍,沒有正宗,只言傳統,廚無止境,精益求精

Famer許


古代清明節又叫寒食節,相傳寒食節期間家家需禁火禁菸吃冷食,在古代這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度儀式,象徵著新的希望,和生命。

寒食節起源於春秋的晉國。晉國公子重耳流亡他國十九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當上晉文公後請介子推當官,介子推不願去,就帶年邁得老母親躲在深山裡,晉文公就想了注意,就是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那知介子推也是個倔脾氣,寧可燒死也不願意出來。晉文公得知了介子推被燒死消息後很是傷心,便下令將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日,以後年年寒食日都要禁止生火,需吃冷飯,以表示追懷之意。

據記載,青團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從前有個年輕人,名叫金蘭,父親早亡,靠母親防止紗布度日,金蘭驕橫懶惰,從不耕種,經常打罵母親。遇一年寒食節,朝廷下令,田地荒廢要被處死,所以他只好耐著性子去田裡幹活。金蘭在田裡無意間看到母羊在喂小羊得情景,幡然醒悟,決心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時至中午,母親來送飯時,他主動迎了上去,母親誤以為自己送飯遲了,又要遭到兒子打罵,一時想不開,竟跳水輕生。金蘭見此情景,慌忙跳水救母,但只在水裡摸到一塊兒木板,他便把木板帶回家中,供奉堂前,牌位就是由此而來。

再說金蘭,為了紀念母親,他將母親送飯籃的地方長出的青草採了回去,做成苦餅。故事還說寒食節這一天是小夥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改叫清明。因為糕餅一類的食物古代也叫“團”所以後人就把金蘭用青草做餅的事稱為青團,一直流傳至今。


小橋老事


這是一種傳統 希望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平安安 團團圓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