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創業的結構性機會已出現!

來源

新聞戰線

葉鐵橋(刺蝟公社創始人、CEO

對於媒體人來說,轉型只算是“翻過山丘”,創業則堪比“跨越山河大海”。

媒体人创业的结构性机会已出现!

移動互聯網加速了整個新聞傳播業的變革,更多媒體人轉型創業,成了創業大軍中,帶有鮮明身份特徵的一支特殊“部隊”。

做媒體不易,創業更艱難。在傳播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媒體人創業的結構性機會已然出現。曾經的媒體底色和基因會怎麼影響他們?

媒體人創業的三個分期

從2000年到2018年,不過十幾年時間,但互聯網的興起以及移動互聯網大潮對人類社會的深刻影響,使得社會中數以億計的人被捲入其中,一些媒體人也被吸引和激勵,勇敢地跳進潮水中,甚至衝到了潮頭,成了弄潮兒。

這期間,媒體人創業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PC互聯網發軔為開端,到移動互聯網出現前,時間段為2000年到2008年。

其間,一些媒體人敏銳地看到了機會,開啟了創業之路,其中以《中國青年報》“三傑”為代表,分別是李斌、李學凌、柴繼軍。

李斌先是於2000年創辦了易車網,並使其於2010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隨後,他又極具勇氣地投身於新能源汽車創業,創辦了“蔚來汽車”,並於2018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與此同時,還投資了摩拜單車等出行領域著名企業,被譽為中國的“出行教父”。

李學凌先是創辦了多玩網,隨後又於2005年4月創辦了歡聚時代(YY),後者於2012年11月在納斯達克上市。2012年,他又創辦了虎牙直播,虎牙直播於2018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柴繼軍則創辦了視覺中國(CFP),於2013年上市。

中青報“三傑”創辦了6家上市公司,成了媒體人創業的代表,是第一階段最耀眼的創業明星。

媒体人创业的结构性机会已出现!

第二階段,以2008年移動互聯網的出現為始,到2012年8月23日微信公眾號的出現結束。

這一階段,一些媒體人看到了移動互聯網的機會,也縱身跳進了創業大潮中,他們以創辦陌陌的唐巖、創辦i黑馬的牛文文、創辦雪球財經的方三文、創辦優米網的王利芬、創辦虎嗅網的李岷、創辦鈦媒體的趙何娟為代表。

這其中,陌陌和i黑馬已經上市,雪球財經也獲得了鉅額融資。尤其是陌陌,於2011年創辦,2014年12月就登陸了納斯達克,成長速度驚人。

這一階段,創業的媒體人數量遠遠超過第一階段。如果說第一階段還是個別現象的話,到了第二階段,媒體人創業已成規模。另外,這一批公司成長速度更快,陌陌和i黑馬的上市速度,明顯超過了第一階段媒體人創辦的公司。

第三階段,以2012年8月23日微信公眾號的出現為標誌性節點,一直到現在。之所以把微信公眾號的出現作為標誌性節點,是因為微信的平臺性強、生態完整,最重要的是提供了其他平臺所沒有的變現機會,由此引發數以千計的媒體人藉著微信公眾號實現了轉型創業。

微信大號裡,至少半數以上都是媒體人創辦的,像“羅輯思維”“一條”“二更”“咪蒙”“夜聽”“黎貝卡的異想世界”“新世相”“六神磊磊讀金庸”等,主理人無不是媒體人出身。可以說,沒有微信公眾號,就很難有如此波瀾壯闊的媒體人創業潮。

跟第一二階段相比,第三階段媒體人創業的規模呈幾何級增長,且成了創業大軍中蔚然可觀的一股力量。但從公司的體量上看,目前第三階段的創業公司除了上新三板,還沒有能在更有影響力的證券市場上市的,跟第一二階段媒體人創辦的公司相比,差距較大。

媒体人创业的结构性机会已出现!

媒體人創業的優勢和劣勢

筆者訪談過多人,聽到了很多說法。

“幹媒體相對比較自由,所以我知道自己不適合創業。”一位在《南方週末》當過多年記者,目前在一家國有大型新聞網站任職的人士說。

另一位有著5年創業經歷的新聞界“老兵”則說:“剛開始創業時非常痛苦,因為光跟自己身上的自由散漫做鬥爭就花了兩年時間。我曾一度強迫自己必須每天晚上12點前睡覺,早上7點起床,以擺脫晚上熬夜、白天睡覺的老毛病。”

確實,“自由散漫”是筆者聽過最多的說法。媒體人喜歡熬夜,跟傳統媒體的工作節奏有很大關係。像日報,一般晚上才截稿,走完編輯、排版、校對、付印等流程,回家就凌晨了。再加上記者這個工作有個體勞動者的特徵,行動起來像獨行俠,大多不需要坐班。這跟創業所要求的紀律性、規則性是相沖突的。

誰能夠對抗這一點,誰就離創業的本質要求更近一點。

劣勢之外,媒體人創業有什麼優勢嗎?

前不久,當筆者把這個問題拋給《新京報》原總編輯王躍春時,她脫口而出:“當然有優勢。”這位轉型做投資人的傑出女報人是這麼理解的:“做媒體就是在做價值發現,媒體人要去判斷一個事情是否有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做投資或者創業也是在做價值發現,無論是面對一個領域,還是一個項目,你要去發現它的商業價值在哪裡。兩者的路徑是一樣的。”

媒体人创业的结构性机会已出现!

她的這番話,在視覺中國創始人柴繼軍身上得到了印證。柴繼軍曾在《中國青年報》攝影部擔任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之所以創辦圖片交易平臺,是因為上世紀90年代末,中青報是全國記者心中的聖地,攝影部也是大腕雲集,全國各地的圖片作者都希望謀求在中青報發表作品的機會,他每天都能收到很多攝影人寄來的圖片。

但是,由於報紙的版面有限,寄來的圖片大部分都會被捨棄,能用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柴繼軍開始思考,中青報不能用的圖片,不代表其他媒體不能用,是不是可以建立一個圖片數據庫,讓圖片作者和圖片需求機構之間實現自由匹配?正是這一發現,成就了一家上市公司。

李學凌早期參與了視覺中國的創辦。2000年前後,在《中國青年報》做記者時,他跟柴繼軍搭檔做過一系列關於新興互聯網人物的報道,採訪對象有張朝陽、王志東、方興東等,這組報道在一個名為《IT時代的數字英雄》專欄中刊出。

在做這組報道期間,一次在單位食堂吃飯,柴繼軍提出了在攝影師和圖片需求機構之間建一個服務平臺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立刻開始寫商業計劃書、找融資、創業。

在媒體人轉型的問題上,李學凌認為,媒體人見多識廣,能聽到不同的聲音,學習能力強,這些都是創業的優勢。

把媒體經驗當做優勢的,還有陌陌的創始人唐巖,雖然在創業之前一直在門戶網站網易工作,但他做的也是媒體業務,“媒體從業經驗對創業的幫助非常大,從事媒體行業,每天可以接觸大量的信息,通過自己的判斷進行分類、歸納總結,從而形成自己更加準確的邏輯判斷。”

由此可見,媒體人創業只要發揮自身優勢,規避問題,就能增加成功的幾率。

媒体人创业的结构性机会已出现!

媒體人創業有多難

媒體人要創業成功,並不容易。創業成功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註定九死一生。

正因為成功很難,所以創業過程中的磨難比比皆是。

在央視工作了18年的張泉靈,由主持人轉型創辦紫牛基金後,多次在演講中坦誠自己“活得像狗”,還說創業半年,“自己一個人偷偷哭過的時間,比之前十年加起來都要多”。

她說,原來碰到坑,作為整個系統中的一環,有偷懶的心態,就想繞著走。“但現在怎麼辦?有坑怎麼辦,你不跳誰跳,你跳了之後路才是平的,別人才能走過去。你帶一個團隊,做一個創業,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見坑就得往下跳、填平,讓你的團隊走過去,然後你再爬出來,去填下一個坑。”

2017年8月,創業黑馬上市,從《中國企業家》總編輯任上離職創業的牛文文,也被視為媒體人轉型又一個成功的代表,但背後的艱辛卻不足為外人道。

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曾回憶創業黑馬舉辦第一屆黑馬大賽時的一個細節:會場很冷清,一整天時間,就牛文文一個人在會場狂歡尖叫,既是隊長也是隊員,從頭嗨到尾。做個創業者真不容易。

李斌創辦易車網後,曾遭遇巨大波折。2002年前後,投資人撤資,公司員工數從80人銳減至7人,為節省開支,辦公室也被迫搬到一個沒有電梯的公寓,團隊幾個月發不出工資……他後來感嘆:“有人比你更聰明,有人比你更勤奮,憑什麼你就可以這麼無心懶意地把事情做了呢,這是不可能的。”

對於媒體人來說,轉型只算是“翻過山丘”,創業則堪比“跨越山河大海”。

毫無疑問,做媒體不易,創業更艱難。但在傳播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的當下,在傳播形態不斷遷徙流變的今天,媒體人創業的結構性機會已然出現。

媒體人轉型創業,曾經的媒體底色和基因會怎麼影響他們,曾經投身媒體時所懷抱的理想和情懷,會不會繼續在他們身上閃耀,媒體人與創業者的身份會怎麼勾連,在我們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非常值得繼續觀察與研究。

媒体人创业的结构性机会已出现!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