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传下许多精美诗句的杜牧墓地沦为庄稼地情何以堪?解释不足服人

留传下许多精美诗句的杜牧墓地沦为庄稼地情何以堪?解释不足服人

文化学者韦力先生在他的《觅诗记》一书中,记述了实地探访杜牧墓地的经过。杜牧的墓地现在是西安少陵附近的西司马村的一片庄稼地!据当地村民说,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还是一处占地六七亩的高七米的墓园,后被挖土平整成耕地种上庄稼,当时还出土了杜牧的墓志铭!

但奇怪的是,这样一位伟大诗人,换了别处,可能早就大兴土木,恢复墓园,搞纪念建筑,成为历史文化名人胜地了,可当地却无所作为。

可能西安的古代名人遗迹太多而不以为然吧?但想到他的诗为后人带来无比的美的享受,总觉是遗憾而惭愧的事。但欣慰的是,国人心中永远有他永远的纪念丰碑在!但恢复墓园还是必要的,这也是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最基本的尊重。

杜牧留给后人的诗句太美了,随手一翻,隽永流美的名句很多:霜叶红于二月花,二十四桥明月夜,千里莺啼绿映红....无不美得醉人,千古传唱。诗人出身望族,却‘‘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这便是他成就伟大诗篇的丰厚滋养。

凭他任意一首诗,一名句,都该给他恢复墓园,让人们有地方表达怀念与崇敬之情。

此事不久前经媒体报道,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与热议。而当地有关部门的回答是:媒体报道中“杜牧墓”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杜氏家族墓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祖茔,从目前看杜牧的(墓)应该在其中的一个方位,没有考古学的支撑,就是说不知道在这一块地方的什么具体位置,如果说(报道中)判定为具体位置,是不科学的。”他表示,目前没有系统性的勘探和挖掘计划。

看,既确定杜牧墓地就在这菜地中,又没有挖掘计划,既然不能挖掘,就不能确定最体位置,当然也就不能恢复墓园了。这结论一环套一环,看似严谨,却也有推诿之嫌。因为既然确实杜牧墓地在其中,就应该加以设立标志予以保护,而且还可以在其中任意地段恢复墓园,这也合乎情理与惯例,做,总比毫不作为强!

杜牧生平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