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筆記」衛靈公十五(2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筆記」衛靈公十五(2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註釋】求:尋求,追究。

【譯文】孔子說:“(遇到事情),君子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從別人身上找原因。”

【簡評】對這段話的理解,因人而異。有人從事務層面上理解:君子遇到事情應該自己去解決,小人遇到困難卻想獲得別人的幫助。有人從個體的追求層面上去理解:君子追求的道德學問,而道德學問只能靠自己去完成;小人追求的是富貴名利,而富貴名利自己卻做不了主,只能去求別人。有人從君子的修養層面去理解: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嚴格要求別人。

事務層面的理解肯定是不正確的。君子並不是脫離社會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君子也是需要互相幫助的。比如有朋友給孔子送東西來,孔子坦然收下了,連謝謝也不說一聲。孔子認為,互通有無,相互幫助,這也是朋友之誼。

從個體追求的層面上去理解,表現上看有道理,可是卻將一句完整的話割裂成了兩個命題了。還有,道德修養只能靠自己去完成是對的,可是富貴名利自己做不了主,只能去求別人就有些不通講了。自己努力去追求富貴名利,不就是自己做主嗎?至於能否獲得獲得富貴名利,也得分成兩個方面來看:地位權力也許自己還真做不了主,得求別人;可是財富卻完全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比如子貢,他就是靠經商賺了大量的錢的。

從修養層面上的理解,應該是比較正確的。君子嚴於律己,小人嚴於律人。對自己寬鬆對別人嚴格,就是小人的作為。這裡的“求”,相當於“求全責備”的意思了。

孔子曾經做過一個比喻,說射箭,沒有射中箭靶,應該怎麼去總經經驗教訓才是正確的呢?“反求諸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是正確的:力量是不是夠大,姿勢是不是夠穩,心理是不是夠靜,技巧是不是夠好等。一味去怪箭靶太遠,太小,太嚴歪,從客觀上找原因,那永遠沒辦法提高射箭技術。遇事從主觀上找原因,這是儒家一貫的內省精神,具有嚴格的內省精神的人才是君子,小人則是“外省”,怨天尤人,或者怪運氣不好。基於此,我認為這句理解成“君子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從別人身上找原因”才是最正確的。


注1:本文作者,張永強,退休教師。曾任職於綿陽師範學院文史學院。本文在此發佈,已獲原作者授權。

注2:原作者撰寫本文,旨在讓從來都沒有讀過《論語》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點個關注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