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人和人相處,關鍵要“三觀相合”。其實,“三觀相合”的人相處時,也要做到“三戒”,這樣才能更好地建立人格魅力,經營好這份感情。
1
第一戒,戒多話,即要懂得“適時沉默”。跟只顧自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相比,懂得適時沉默的人更有人格魅力。
有一次,我和朋友參加一場活動,遇見一個陌生人,大家閒聊起來。知道我們的行業後,對方大談特談,言語間夾雜著各種偏見。我想開口反駁,拆穿他的自大,從始至終沒有說話的朋友使眼色攔住了我。
活動結束,我私下問朋友為什麼不據理力爭。朋友笑了笑說:“對方有錯,不妨留個臺階。聊天,不要太較真”。
有句話叫:“把無謂的勝利留給對方,懂得認輸的人會說話。”
<strong>
和人相處,不在說話上爭高低,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這是一種尊重,更是一種修養。
2
第二戒,戒妄言,即“不傳私事”。懂得沉默是高情商,不亂說則體現一個人的內在素養。
我有個閨蜜,最近和她隔壁桌的同事鬧得很不愉快。兩人素來志趣相投,相處融洽,常以姐妹相稱。但有一次,閨蜜和丈夫吵架後,向同事傾訴。沒幾天,其他部門的人就跑來問她:“你是不是已經離婚了?”
她大驚。什麼時候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小事,這麼快就傳到別人耳朵裡了?自己只是很私密地向朋友傾訴,怎麼這麼快就散播出去了?一忖度,就猜到是“好姐妹”說出去的。自此以後,有什麼話閨蜜都避她三分,感情慢慢地就生分了。
別人向我們傾訴時,往往是帶著情緒的,可能並不代表他們的真實想法。然而有些人不考慮後果,快人快語,誤把別人一時的情緒當結論,轉身傳出去。最怕的是說到得意處,還用錯了詞,讓人會錯意,變成一段謠言。
聽了別人的私事,不去亂傳。堅守住自己,做一個“瓶子”一樣的人——口子小,肚量大——方能收穫更多信賴。
3
第三戒,戒狂語,即要學會“控制情緒”。話講到適可而止就好,不過度貶損,不添油加醋。
聽過這麼個故事:有個文人為一老婦祝壽,兒女歡天喜地,邀他寫祝詞。這個文人也不推辭,提筆寫到:“這個女人不是人”,一言既出,老婦臉現怒色。“九天仙女下凡塵”,由怒變喜。“生兒個個都是賊”,兒女皆驚,咬牙切齒。“偷來蟠桃獻至親”,結語一出,眾人歡娛。
所以說,你用什麼措辭,如何形容一件事,直接挑動著他人的情緒。
<strong>
聰明人慣用的說話方式,是“陳述事實,不帶情緒。”
比如家長教育孩子:聰明的家長,注重循循善誘,說服孩子。而有的家長只顧著發洩情緒,粗暴指責,忘了教育的出發點和目的。
比如夫妻為瑣事吵架:有的丈夫,懂得跳出吵架,理解妻子的真需求,化解危機。不會說話的丈夫,則會和妻子在瑣事上硬爭高下。
聰明的人,能做到圓融。不意氣用事,不盲目,不妄語,不輕言。控制情緒,好好說話,有什麼事理講不清楚呢?
關於說話這件事,說得多,不如說得對。少說話是教養,會說話是修養。
閱讀更多 審計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