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各负责什么?

浮沉于史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合称“四将军”,该武将军职始于战国时期,终于三国后期。“四将军”加上“偏将军”,在三国时期非常的常见。我们就三国人物,来做一个简单说明。

1.前将军(代表人物:关羽)

“前将军”位列九卿之下,属于武官,其职责主要是守卫京师或者屯兵边境,在“四将军”当中,也算是最高一级了。刘备夺取汉中以后,关羽在公元219年被刘备任命为前将军,驻守荆州。由于大意被东吴偷袭,关羽失掉荆州,败走麦城被活捉。不久便被杀害,其首级被献给了曹操。

2.后将军(代表人物:黄忠)

“后将军”和“前将军”的职责差不多,主要任务是保卫京师的安全,或者屯兵边境,防止他国进攻。黄忠是蜀汉五虎将之一,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斩杀了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以后改封“后将军”,赐关内侯。做“后将军”的次年病逝。

3.左将军(代表人物:马超)

“左将军”在军中负责保卫京师的安全,或者屯兵边境防止敌国进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国时期的马超。马超为凉州军阀马腾之子,马腾听从张既的建议,入朝担任卫尉。后来被曹操所杀,马超接替其父,割据一方。后来又败于曹操,投靠了刘备。刘备称王,获封左将军,刘备称帝,拜马超为骠骑将军。次年马超病逝,终年47岁。

4.右将军(代表人物:张飞)

右将军的职责其实,和前面三个一样,都是负责保卫京师安全的军职。公元219年刘备称王,便开始封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刘备称帝以后,张飞对蜀汉的贡献很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被范强、张达刺杀。

5.偏将军(代表人物:徐晃)

偏将军属于将军的副职,也叫“偏将”,是一个为将军打下手的武将,在将军当中算是最低的了。且偏将不定额,随时听从将军调遣。公元200年,徐晃随曹操击败了徐牧的刘备,又随曹操击败颜良,攻克白马,进至延津,在此击杀文丑,被拜为偏将军。


谋士说


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又称为四方将军,是我国古代历史中属于品衔比较高的部队军职,级别从高到低分别是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始于战国时期,到三国后期逐渐被废除。



前将军

前将军在秦汉时期是地位仅此于上卿的高级职位,一般主管京师防卫或者是屯兵边境,西汉名将李广、赵信曾担任过此职。而在三国时期更是成为了常设的高级军职,是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和车骑将军的高级军职,比如蜀汉的上将关羽、重臣李严;曹魏张辽、郭淮;东吴吕范、朱桓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是各政权的高级将领之一,主要掌管边疆军队作战防御等军事行动,今天来说的话应该属于大军区司令员的职位。



左将军

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左将军一职也应用而生,一般是掌管左路大军,秦汉时期沿袭下来,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不过在当时不属于常置军职,也是掌管大军,负责边境作战防御。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由于左将军逐渐不符合当时军队现状需求,逐渐被废弃。最著名的有:汉武帝时期名将公孙贺、荀彘;三国枭雄刘备、蜀汉名将马超、曹魏名将张郃、于禁等人。



右将军

右将军同左将军一样,也是形成于战国时期,掌管右路大军,主要负责平时边境军队防御和战时军事行动。也是高级武官,比较著名的有汉武帝时期名将苏建、赵食其;三国名将张飞、徐晃等人。


后将军

后将军也是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也是高级武官,只不过并不常置,一般只有战时设立。是前后左右四大将军之末,汉武帝时期,“飞将军”李广曾经担任此职,还有汉昭帝时期的赵充国,以及后来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黄忠、姜维;曹魏名将曹洪、文聘;东吴贺齐等人都担任过后将军一职。



偏将军

偏将军设于春秋时代,一般是大将军的辅佐军职,相对来说偏将军在将军中的地位比较低,一般由校尉升置,不属于常设固定军职。三国时代通设,官衔为五品,像名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属于中下级武官。



总的来说,四方将军属于是战时常备的高级武官,但不常设,品衔为二品左右。主要管理边疆军队防务和战时率军作战方面的事务,放在今天来说,就和各大军区的司令员是一个级别,属于国家政权中的高级将领。没有一定的位置高低和职责划分,基本上都是平级军职,时代不同,任务高低也会有变化。而偏将军相对来说级别比较低,属于是高级将领的从属,而且也是一职多人制度,并非像四方将军的一人一职制,中下级军职,负责战时参谋和指挥小股部队作战等任务。


聊水浒,侃三国,粗略的文笔,有趣的故事。我是小逸,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和小逸一起交流学习!


史韵丶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合称四方将军。

包括偏将军,这些都是先秦之前出现的将军封号,历史悠久,比后世的什么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等等要早得多。

秦军:

秦代以前,将军只有七种,大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其他的诸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等都是西汉以后才出现的。

汉文帝的时候,有了车骑将军以及卫将军,汉武帝时因为和匈奴常年打仗,所以将军数量大幅增加。由于在战争中霍去病功劳太大,武帝专门为了设立了一个新的将军职位——骠骑将军。

后来因为战事频繁,领兵的将领增加,就给他们封了许多杂号将军。有按部队名称的骁骑将军,有按任务的贰师将军,有按吉利名字取的威武将军之类,不一而足。

东汉的将军分成三级,早高是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车骑、卫将军,位三公下;前、后、左、右将军地位比九卿低点,比起四征、四镇等将军,地位还是要高出一些。

但在历史上也不是完全不变的。就拿三国时期来说吧!当时各国官制度都不尽相同:如蜀汉马超先是担任平西将军,后来进位左将军,这就是升职了;而在魏,则是四征将军比四方将军位高,比如满宠由前将军晋升为征东将军。

从晋朝起,四征将军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仅次于大将军的存在;而此时的四方将军,则成为有名无实,或者干脆取消了。 在汉代,前后左右四将军职责都是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

我不同意有的网友的看法,认为前将军管前军,左将军管左军,右将军管右军。至少目前还没有史料证明他们的职责是这样划分的。三国时蜀汉关羽镇荆州。他是前将军,左将军马超领凉州牧,你能说荆州是在前面,凉州在左边?

四方将军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做为最高统帅一级的存在。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 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 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守卫首都的安全。指挥四方边境的兵马。所以他们相当于现在咱们的五大战区司令,偏将军做为将军的辅佐官,类似副司令。

三国时期刘备集团的关羽、马超、赵云,曹氏集团的徐晃、于禁、张郃。都担任过偏将军。偏将军等级要高于裨将军。裨将军是低级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准将,是刚跨入将军序列的最低一级。 当然,有些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就算职务相同,他在军中的职责也不一样,有的权力大,有的权力相对较小。


比如关羽和和袁琳,都担任过蜀汉的前将军。但两个人的权力相差很大。关羽是前将军假节钺,假节钺者权利很大,是皇帝授之以节钺作为信物,如皇帝亲临,以节为信,可以指挥军队。

《三国志武帝纪》中有“奉国威灵,仗钺征伐”的记载。

而袁琳就差多了。 历史上当过四方将军的名将很多,

我们列举几个三国时期的吧! 前将军有:关羽,满宠。张辽 左将军有:马超,于禁 右将军有:张飞,乐进 后将军有:黄忠 徐晃。

魏晋以后,四方将军逐渐被搁置,取而代之的都是名号威武的将军封号,如抚远将军,虎威将军等,隋唐之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刚日读史


左将军

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右将军

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这么说吧,四种将军都是平级的,都是三品,但是左右将军不仅带兵打仗,同时还能参政议政,商议国是,具有文官武将的双重属性,而前后将军则更多的是带兵打仗,安国守城,武将的性质更重一些,更多的是从事具体的工作,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偏将军

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偏将军印沿袭了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


三国时期的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四将军排名不分先后,级别都是一样的。


麦田守望仕


前、后、左、右四将军并称为“四军将军”。

在将军体系里面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位高权重,大致相当于文官的“九卿”,但是地位略低,主要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

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汉朝,军中一直有“四军将军”,会授予“金印紫绶”,是真正的高官显爵。

直到汉末三国时期,“四军将军”才真正盛行,魏蜀吴三国都设置“四军将军”,可以开府治事,麾下有专门的属官,比如长史、司马,负责辅助将军带兵打仗。

偏将军地位就很低了,仅仅是将军的辅助人员,可以说是“副将军”,地位还在杂号将军之下。当然很多名将都曾做过偏将军,是每一个将军崛起的起点。

三国时期的前将军。

不要小瞧前将军,飞将李广征战一生,一直到60多岁也只是一个前将军。

大名鼎鼎的关羽独掌荆州。也是在刘备占领汉中以后,才被封为前将军。直到关羽大意失荆州,都是以前将军的身份掌控局势,甚至主持与曹魏的征战。

同时期曹魏的“五子良将”张辽也仅仅是一个前将军。

三国时期的后将军。

蜀汉“五虎大将”之一的黄忠,老当益壮、多立战功也是在刘备称王以后才被封为后将军。曹魏的曹洪、文聘都曾担任后将军一职。

三国时期的左将军。

刘皇叔起家的时候,也只是一个被汉献帝刘协封的左将军;马超、张郃也只是区区左将军。

三国时期的右将军。

猛张飞在蜀汉的官职就是后将军,同时期的于禁、徐晃也是后将军。

三国时期的偏将军有没有地位?

偏将军虽然位在杂号将军之下,但是地位也很高了。

关羽曾经投降曹操,并且发生了斩文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关羽为曹操解决了心腹大患颜良、文丑,也只是被封为“汉寿亭侯、偏将军”。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前将军是位列九卿的一个古代军职,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一般是京城外城军队的最高长官之一,巩固防御京城的外城安危,偶尔担任京城禁军的职责,防卫皇城安危。前将军可开府,汉朝时期不常置,因为职权较大,皇帝不放心。汉朝时期被八校尉分权,汉朝灭亡后,改为九品中正制后,权力又大为消弱,消除开府权,成为京城卫军最高长官的专属官职。西晋灭亡后,因称号简朴不响亮,逐渐被废弃。

后将军是位列九卿的一个古代军职,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如果前将军在京城驻防,则后将军去往边境驻防。反之亦然。后将军始设与周末,汉朝时极少设置,有开府权,兵权为八校尉所分,汉末校尉的权力被极度消弱,成为低级军官的职位。后将军才正式被京城驻防军长官之一。后来因为名号不如杂号将军响亮被废弃。

左将军与右将军,地位如前将军与后将军,同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均可开府。最早设立时,因掌握左右两军设计,设立之初为四大将军。汉朝时权力被八校尉分权,只存在与官员分封序列之中,未设置。汉末大乱,始登汉朝舞台,后因名号不响亮,逐渐被废弃。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是秦朝时的驻守四方的大将军。汉朝建立后,刘邦弃用,镇守四方改为四征大将军。四军将军就变成了驻守京城禁军的长官的军职。后来汉武帝设置八校尉后,就彻底把四军将军的称号关进了冷宫。东汉末年大乱,开始授予立有重大军功的高级军官们,但因名号不够响亮,如偏将军这样的低级将军一样容易让人误解,逐渐废弃不用。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欢迎补充!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