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戰爭史上,哪些人真正做到了孫武所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lanssrode


孫子在《孫子兵法》裡說過,打仗的最高的境界,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兩軍對壘的時候,打仗最高明的打法,就是在大戰即將開始,但是,還沒有開打,敵人就已經迫於壓力,而投降了。

這樣的仗,恐怕是每一個將領都希望看到的結果吧。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將領都有這樣的機會,我們說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國這樣仗的人,一個就是戰國時期的王剪,另一個就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林彪。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王剪對陣齊國,不戰而屈人之兵,順利拿下齊國。

王剪就是幫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等他把其他五國給滅了之後,就帶著大軍來到了齊國。齊國本來是一個強國,像趙國和楚國一樣,有和秦國一戰的實力。

說實話當時的秦國要拿下齊國來,付出的代價很可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主將王剪不想硬拼,他就找了說客去說服齊王。

齊王知道其它五國已經被滅了,而且最強的趙國和楚國,都是這個叫王剪的給滅的。此次王剪大軍壓境,他害怕了。

王剪允諾他,只要他投降。就封給他一個幾百裡的王國,讓他繼續當王。

齊王覺得秦國開的這個待遇很優厚了,就答應了。

所以王剪沒傷一兵一卒,就幫助秦始皇拿下了齊國。可是,齊王最終也沒有如願,他投降之後。秦始皇給他封了一個幾百裡的土地,讓士兵圍起來,不供吃的不供喝的,就這樣他被活活的餓死了。

解放軍解放中國之時,林彪不戰而屈人之兵,和平解放北京。

林彪帶領東北野戰軍,打勝了遼瀋戰役之後,稍做整頓,帶領大軍浩浩蕩蕩向平津趕來。

本來傅作義帶領國民黨六十萬大軍,守護著平津以及張家口等地呢,他也想痛痛快快的和當時,帶領華北野戰軍的聶榮臻將領殊死一搏。

但是,當他得知劉彪帶領百萬大軍,就要到達平津的時候,他猶豫了。林彪的東北野戰軍,那可是剛打勝了遼瀋戰役,士氣正銳的時候呀。

更何況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已經和聶榮臻的華北野戰軍混合了。最後,傅作義迫於林彪的壓力。不得不選擇投降,就這樣平津地區和平解放了。

這是毛澤東策劃的三大戰役中的兩個,一個被林彪攻打了下來,一個被林彪和平解放了。

當然了這樣的戰例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但是,絕對不多。大家還能想起那些來補充。


史學達人


不戰而屈人之兵,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意思是不打仗就讓對方屈服。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沒有強大的武力後盾,純靠說教或詭詐是不行的,我軍名將林彪、劉伯承都曾做到過。

戰必勝,攻必取,這是我們評價名將的一個重要標準;不戰而屈人之兵也是“善之善者”的高境界。如果既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又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豈不更具名將風範?

林彪施加壓力,迫使傅作義起義

1948年12月,林彪打完遼瀋戰役後,只休息了一個月,就指揮四野(當時還是東北野戰軍,為便於稱呼,以下均稱四野)入關,發起平津戰役。

傅作義統領60萬大軍,本來想頑強固守平津,和聶榮臻的華北野戰軍放手一搏,但林彪統帥四野百萬雄師挾解放東北全境之威,突然入關,與華北野戰軍會合,把國民黨軍分割包圍在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大城市,兵力和形勢上立刻取得絕對優勢,並把進攻重心放在傅作義所在的北平。

林彪雷霆萬鈞的行動讓躊躇滿志的傅作義如同洩了氣的皮球,一點自信都沒有了。

傅作義見抵抗無望,表示願意和談,醞釀起義,林彪為確保萬無一失,使用疑兵之計,一方面表示歡迎和談,另一方面故意態度含糊,向傅作義施加壓力。

傅作義也有些舉棋不定,一開始談判未能成功,傅作義於是密令陳長捷死守天津,以便進一步討價還價,但林彪看出了他的如意算盤,指揮四野30小時拿下天津,傅作義幻想破滅,只好宣佈接受和平解決北平的協議。

以林彪的指揮水平和四野的雄厚實力,武力拿下北平不在話下,但林彪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下,縝密策劃,冷靜指揮,迫使傅作義起義,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和平津戰役勝利。

劉伯承寫勸降信,打動黃子華繳械

無獨有偶,劉伯承在同時期的淮海戰役中上演了一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好戲。

1948年12月上旬,黃維兵團被華東野戰軍和劉伯承的中原野戰軍包圍在雙堆集附近,垂死掙扎,為儘快瓦解敵人,避免困獸猶鬥,我軍向敵人發起心理攻勢,其中第85軍23師被困在小王莊,也是我軍重點瓦解的對象。

這天,23師師長黃子華突然收到一封信,原來是劉伯承寫來的。

劉伯承是我軍著名儒將謀帥,一向能謀善斷,愛兵如子,他不願廣大將士做無謂犧牲,專門寫信給黃子華詳細分析當前形勢,指出對方四面受圍,身臨絕境,增援、突圍、抵抗都絕無希望,只有停止抵抗,繳械投降,才是正確選擇,可保個人和全體官兵生命安全。

信的最後,劉伯承再次強調:

國民黨反動派大勢已去,貴軍覆沒命運亦鑄定,汝等又何必為蔣介石一人效忠,與人民為敵到底?語云:“識時務者為俊傑”,望三思之。時機危迫,幸早作抉擇。

同一天,黃子華也接到昔日同僚好友、國民黨原110師師長廖運周親筆信——也是勸他棄暗投明,黃子華思忖再三,權衡利弊,終於下定決心,率部繳械投降。

劉伯承完全可以武力解決區區一個23師,但不費一槍一彈投降無疑是最佳結果,不但為全殲黃維兵團創造有利條件,也對被圍困的其他國民黨軍隊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基礎是戰,即我方戰之能勝,擁有“戰必勝”的把握,才能真正通過勸解、爭取、施加壓力、感情攻勢等方式實現“屈人之兵”的目標。

如果不顧雙方實力對比,只想靠一張三寸不爛之舌或者詭詐之術欺騙敵人,是無法取得真正全面徹底勝利的,就如同美國若非有強大的武力後盾,怎麼能在世界各地大搞貿易戰、經濟制裁、文化滲透、和平演變呢?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還知道哪些我軍名將“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經典案例?歡迎留言補充!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毛主席初出茅廬的第一戰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1917年的時候,毛主席當時24歲,還是湖南一師的學生,之前僅有過半年的當兵經歷,這時候毛主席就遭遇人生第一次挑戰。在1917年11月,因為桂軍大敗湘軍,湘軍傅良佐出逃,而桂軍尚未進入長沙,所以長沙一時成了無政府狀態。這時候有一支湘軍潰軍接近長沙城南,而湖南一師就在附近。面對這幾千人的部隊,毛主席沒有絲毫慌張,他先調動了學校學生編成一支志願軍,然後尋求了警察的幫助,有十多個警察編入志願軍隊伍。

毛主席率領志願軍,佔據高地將潰軍包圍,警察們使用真槍實彈,而學生們則用鞭炮虛張聲勢,大家還一起喊:傅良佐已經逃跑了,你們大家繳槍不殺!結果呢,這群驚弓之鳥的湘軍還真以為被桂軍包圍了,完全不知道對面只有十多把槍幾百個人,所以根本沒有任何抵抗,馬上投降。之後毛主席帶領志願軍繳了他們的械,並且由長沙商會給每個士兵發補貼就地遣散。這是毛主席牛刀小試的第一戰,也是他波瀾壯闊軍事鬥爭的開始。


林屋公子


中國歷史上,世界歷史上,真正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家,當屬偉大領袖毛主席!


1,初出茅廬第一戰——湖南一師戰役。

軍閥混戰期間,長沙成為各軍閥拉鋸的戰場,尤其是長沙城邊的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更是飽受戰火之苦。1917年,毛主席是一個學生幹部,面對3000北洋潰軍,隨時都能洗劫湖南一師,洗劫長沙。毛主席帶領200學生和幾個校警,連哄帶嚇讓3000北洋軍繳械投降。此戰中,毛主席一生是膽、勇闖敵營、震懾敵膽,有著一個傑出軍事家的膽略。

2,十年內戰中的多次軍閥起義。

十年內戰中,很多舊軍閥在毛主席政治宣傳的攻勢之下主動棄暗投明,投入了紅軍的懷抱。最典型的例子是董振堂等人領導的“寧都起義”。寧都起義中,26路軍作為被蔣介石排擠的雜牌軍。總指揮孫連仲和第二十七師師長高樹勳不在部隊的時機被果斷抓住。共產黨秘密黨員、參謀長趙博生爭取第七十三旅旅長董振堂、第七十四旅旅長季振同參加起義,最終這隻部隊成為紅軍的一份子。在長征中擔任後衛任務,被稱為“紅軍的鐵鐵屁股”!

3,抗日戰爭中的“日本八路”。

抗日戰爭中,我黨我軍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做好俘虜工作,對日軍開展攻心戰。於是有很多日本軍人,在我黨的正義感召之下,加入了共產黨加入了八路軍和新四軍。這些日本人組成了“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與八路軍新四軍並肩作戰共同抗日,被老百姓親切的稱為“日本八路”。

這些日本八路,用音樂、傳單等方式爭取敵人投誠。有一個“日本八路”前田光繁一生勸降日本士兵近千人,後來還寫了一本《八路軍內日本兵》的回憶錄。這是毛主席“不戰而屈人之兵”最生動的體現。

4,解放戰爭中的“高樹勳運動”。

抗日戰爭中,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對國軍中的非嫡系軍隊,也是百般刁難,試圖削弱。抗日戰爭後,蔣介石迫不及待發動內戰,遭到了有良心的愛國軍人的反對,高樹勳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高樹勳是曾參加臺兒莊大戰的英雄,他1947年在邯鄲起義。

我軍以高樹勳為典型,開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主義教育運動,激起了國民黨軍隊官兵的怠戰、罷戰、反戰情緒,促使大批官兵舉起反內戰義旗,自動放下武器,退出內戰,或掉轉槍口,幫助人民解放軍反擊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戰爭四年中,國民黨軍隊起義、投誠、接受改編、被我軍俘虜的達636萬人。(北京和平解放)


歷史知事


不戰而屈人之兵出自《孫子兵法》,意思是不通過戰爭就能使對方屈服。之所以孫子認為這種做法是“善之善者也”,是因為戰爭是一種破壞力極大的行為。自己要遭受損失,失敗者所遭受的損失更大。這樣的話,戰勝一方自己付出了代價,獲得的收益又沒那麼高(因為失敗者的一部分所有物已經在戰爭中被破壞掉了),所以相對並不划算。

而不通過戰爭就能使對方屈服,就能避免這種現象了。

但“不戰”也有不同方法。

一種方法是不發動戰爭,但是使用其他方法,比如經濟戰和外交戰來給對方施加壓力。

另一種方法是實力強大到了一定程度,自己不用動手,自然對其他勢力有震懾作用。只需要把肌肉塊一亮,頓時就有人棄甲倒戈,以禮來降,豈不美哉?這應該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了。

吳越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有個國家,叫做吳越,由錢繆建立。吳越國全盛時期的地盤,是今天的浙江省,以及江蘇省和福建省的一部分。

錢繆深知自己實力不足,因此採取明哲保身的措施,不稱皇帝,奉中原政權為正統,他的後代子孫也都嚴格執行這一國策。中原地區打得頭破血流,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吳越國躲在東南一隅,安然無恙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後來趙匡胤建立宋朝,開始統一全國。當時的吳越國王錢俶估計了一下,發現自己應該打不過大宋朝,於是果斷獻城投降,浙江地區得以免於兵災之禍。宋太祖封錢俶為王,十年之後,宋太宗在位期間,錢俶逝世。——由於宋太宗名聲不好,所以也有人懷疑他是被毒殺的。

錢氏後人在兩浙地區綿延不絕,北宋有錢惟演,是錢俶之子,曾經擔任工部尚書,拜樞密使,官終崇信軍節度使。他又是當時著名的文士,“西昆體”的主力詩人之一。

至於後世,錢氏家族的名人更多。據百度百科,如科技界“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清代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錢大昕;近今國學大師錢穆、錢鍾書,以及國務院原副總理錢其琛等,皆為吳越錢氏家族的後裔。

比起來,南唐就有點缺乏自知之明瞭……

李氏朝鮮

明朝剛建立的時候,在朝鮮半島的那個國家還叫高麗。

洪武二十年,馮勝和藍玉打敗納哈出,控制了遼東,並且在此設立鐵嶺衛都指揮使司。但是高麗也一直想佔據這塊戰略緩衝地帶,來保證自己的安全。

於是高麗國王辛隅做了一個決定——也不知道他怎麼想的,他調集全國兵力,湊出了一支四萬人的隊伍,準備對明朝開戰。要知道明朝才剛剛把蒙古人趕回沙漠沒多久,戰鬥力依然強悍,靠這點軍隊和明朝開打,那不是雞蛋碰石頭嗎。

雖然辛隅腦子糊塗,但手底下人是清醒的。軍隊的統帥曹敏修和李成桂一直極力勸阻,可惜辛隅鐵了心不回頭,兩人費盡口水,也沒能改變領導決定。李成桂一跺腳,丫的,老子不能陪這個蠢貨一起送死,反了!

在軍隊開進道鐵嶺的時候,李成桂做通了同事曹敏修的工作,然後乾脆領兵打回老家,把辛隅趕下了臺,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後來所稱的李氏朝鮮。直到十九世紀末期,日本入侵,李氏王朝逐步被吞併滅亡。

這裡面從始至終,沒有明朝什麼事。這個大傢伙沒動一根手指,就把敵人嚇得起了內訌,自己和自己打了起來。

這可以算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了。


北門猿


1,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這事得從漢武帝說起。
一天。漢武帝聽說大宛有寶馬,於是派人帶上大量黃金和一尊金馬前往購買。大宛王毋寡貪戀漢朝使臣帶去的財物,又不想賣給漢朝寶馬,同時他認為漢朝離大宛遙遠沒有能力派大軍過來討伐,於是殺掉漢使,奪取了財物。

宛國饒漢物,相與謀曰:“漢去我遠,而鹽水中數有敗,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絕邑,乏食者多。漢使數百人為輩來,常乏食,死者過半,是安能致大軍乎?且貳師馬,宛寶馬也。”遂不肯予漢使。漢使怒,妄言,椎金馬而去。宛中貴人怒曰:“漢使至輕我!”遣漢使去,令其東邊鬱成王遮攻,殺漢使,取其財物。


漢武帝大怒,派李廣利領兵討伐,大宛貴族只得殺掉國王獻上寶馬。
征服大宛的戰爭雖然損失慘重,但卻向西域各國表明了漢朝對待敵人的態度和決心!


到了西漢中期,樓蘭國王與匈奴人親近,傅介子率兩名武士將其刺殺。面對周圍的樓蘭國貴族和侍衛,傅介子威脅他們: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漢朝大軍馬上就到了,誰要敢輕舉妄動,就滅掉你們的國家!)
因為有漢徵大宛的先例,這些人不敢輕舉妄動,懼怕遭到漢軍的報復!
結果,傅介子不但全身而退,還立了親近漢朝的樓蘭王子為新國王!


2,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如陽關!

大唐盛世又是一個名將輩出的年代,龍朔二年(即公元662年),九姓突厥聚眾十幾萬對抗唐朝,薛仁貴率大軍討伐,雙方在天山腳下列陣。草原人精於騎射,當時有數十名神射手出陣向唐軍挑戰,薛仁貴連發三箭,射殺3人!
面對軍容嚴整的唐軍和神勇的名將,九姓突厥不敢抵抗,全部下馬投降。


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



完!


歷史風暴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有條件的。一是通過運用計謀使敵人屈服。二是通過外交手段使敵人屈服。三是施以強大的軍事壓力使敵人屈服。

那麼,在戰爭史上哪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例呢?哪些人作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呢?

通過計謀不戰而屈人之兵。《三國演議》中諸葛亮用空城計迫使司馬疑不敢攻城,而且退卻數十里,就是通過使用計謀而使敵人屈服的典型戰例。馬稷街亭失守後,司馬疑率兵直指西城,此時西城空虛,只有一些老弱殘兵守城,形勢十分危機。面對來勢洶洶的司馬疑,諸葛亮十分鎮定,命人打開城門,佈置幾位老軍打掃街道,自己在城樓上焚香撫琴。司馬疑率軍來到城下,看到這般情形,心生疑惑,認為諸藹亮多謀,城內必有重兵埋伏,不敢貿然攻城,退軍數十里紮營。諸葛亮大擺空城計,迫使司馬疑撒退,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且不說諸葛亮擺空城計是否真有其事,但此計確實體現了用計退敵的作戰思想。諸葛亮充分利用司馬疑多疑的心理,收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1948年,毛主席四封電文退敵,用計謀挫敗了蔣介石和傅作義偷襲石家莊,襲擊西柏坡的(陰謀)計劃。1948年秋,我東北野戰軍在遼瀋戰役中取得了殲亂47萬的輝煌戰果。為了挽救危局,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派遣20萬大軍,偷襲石家莊,襲擊西柏坡,企圖癱瘓共產黨的指揮機關,扭轉戰埸上的被動局面。當時,我華北野戰軍主力均在包頭、大同、張家口附近作戰,能保衛黨中央的只有幾個連的兵力,石家莊實際上是座空城。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毛主席連發四封電文,直接指明蔣、傅偷襲部隊的具體番號,揭露“蔣、傅匪夢想偷襲石家莊”。表明人民解放軍對蔣、傅的偷襲陰謀以及軍事部暑、行軍路線瞭如指撐。表明蔣、傅偷襲石家莊的軍事意圖早已暴露,已無“偷襲”可言。蔣、傅只得被迫放棄偷襲計劃,命令部隊迅速反回北平。這是毛主席運用計謀迫使敵人屈服,不得不放棄偷襲計劃,退兵北平的光輝戰例,也是“上兵伐謀”的精典戰例。

通過外交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楚漢相爭時,齊王田廣和他的部隊沒有歸附漢王劉邦,酈食基主動清纓,出使齊國,說服齊王田廣歸順漢王。漢王劉邦同意酈食基去說服齊王田廣。酈食基對齊王田廣說,漢王從蜀漢出發,平定三秦,攻佔井陘,收服北魏、敖倉、白馬、太行、蜚狐等,天下險要盡歸漢王所有,漢王擊敗項羽以及其他諸侯勢力、替代暴秦登上天子寶座指日可待。你齊國此時歸順漢王,幫助漢王攻打項羽以及其他諸侯,將來漢王一定會對你論功行賞,保全齊國。如果不歸順漢王,齊國危亡就不遠了。田廣被說動了心,同意齊國七十多座城盡歸漢王,並撤下了各地的守軍,等待漢王的調遣。這是運用外交手段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型戰例。

強大的軍事壓力下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解放戰爭時期,迫使傅作義起義,北平和平解放就是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實現的。為了使北平這座古城免於戰火,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傅作義部隊,人民解放軍首先切斷了傅作義從海上撤退的通道。其次用武力迅速地解放了天津,讓傅作義感受到解放軍的強大。第三用重兵將傅作義的部隊圍困在北京城內。面對解放軍的巨大優勢,傅作義被迫宣佈起義,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改編。這是解放軍戰史上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成功的戰例之一。

在戰爭史上,政治家、軍事家要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作戰目標,離不開計謀、外交手段的運用和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離開這些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作戰目標是不能實現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例,歷史上雖然有,但不多。


布衣閒人10


何謂不戰而屈人之兵?重在一個詞:計謀。所以就得看作戰的統帥用何種計謀來做到屈人之兵了。

李左車之獻計

李左車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的孫子,楚漢戰爭之際,李左車所屬的趙國(項羽封的)被韓信攻破,活捉了李左車。但是韓信並沒有殺掉他,反而以禮相待,問李左車怎麼滅齊、燕的計策。

李左車說漢軍才破趙,士兵現在很疲憊,沒有什麼戰鬥力。若是這時候去滅齊、燕只怕凶多吉少。所以勸韓信不如在趙地休整,恢復戰力。然後執書一封派個有膽識(個人猜的)的人去齊、燕,“恐嚇恐嚇”他們勸其投降。韓信聽從了此計,真的派人執書去了,而燕國果然就不戰而降了。


春秋戰國有很多

春秋戰國時期大大小小的戰爭不斷,其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例子有很多,像是燭之武退秦師、王孫滿對楚子等等。他們都在大軍壓境,己方處於弱勢的情況下不卑不亢,從容應對,最終使得敵軍退走。孫子其實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分析,再通過自己的大智慧寫下的傳世名作《孫子兵法》。


就舉這兩個例子了,還有很多很多例子。畢竟古今中外的戰爭多的數不勝數。戰爭雖多,不過最後成為著名軍事家的倒是沒有幾個,這就是智慧的高下,像是四渡赤水的那樣的指揮,絕對堪稱神來之筆。


淡看天上月


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謀攻》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原意為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現多指不通過雙方軍隊的兵刃的交鋒,便能使敵軍屈服。

真正意義上的不戰而勝我舉三個例子。

一,管仲

桓公曰:“魯粱之於齊也,千榖也,蜂螫也,齒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魯梁,何行而可?”管子對曰:“魯粱之民俗為綈。公服綈,令左右服之,民從而服之。公因令齊勿敢為,必仰於魯梁,則是魯梁釋其農事而作綈矣。”桓公曰:“諾。”即為服於泰山之陽,十日而服之。管子告魯梁之賈人曰:“子為我致綈千匹,賜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則是魯梁不賦於民,財用足也。魯梁之君聞之,則教其民為綈。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郭中之民道路揚塵,十步不相見,紲繑而踵相隨,車轂齺,騎連伍而行。管子曰:“魯梁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對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綈。閉關,毋與魯粱通使。”公曰:“諾。”後十月,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之民餓餒相及,應聲之正無以給上。魯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綈修農。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魯梁之人糴十百,齊糶十錢。二十四月,魯梁之民歸齊者十分之六;三年,魯梁之君請服。

可以看到,齊桓公擔心魯國和梁國,於是管仲通過讓齊桓公帶頭穿魯國產的綈做的衣服,並通過商人高價收購綈製品,於是魯國看有利可圖,全國都開始生產綈製品。

過了幾年,管仲看到魯國已經全國以制綈為主,荒廢了農事,就對齊桓公說,可以了,請您帶頭穿普通的帛製衣服,號召齊國人不穿綈製品,然後跟魯國封閉道路,不讓交流。

於是魯國積壓了大量的綈製品賣不出去,而由於全民荒廢了農事,糧食一下子成為問題。

齊國這個時候用低價賣糧,一下子魯國和梁國人十家裡有六家都逃到了齊國,經過這事魯國和梁國一下子就臣服了齊國。

這個案例一般都是當做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經濟戰案例來講,雖然管仲早於孫子,但通過經濟戰使得魯梁屈服,可以說也是不戰而勝的經典案例了。

二,解放北平

解放軍經典的平津戰役,和平解放北平,可以說是近代歷史中政治、軍事、民心等多方面壓力下,不戰而勝的經典戰例。

大家可以搜索具體看看,這裡不做詳細展開了。

三,蘇東劇變


蘇聯解體事件可以說是影響如今世界格局的一顆“政治核彈”,美國正是通過政治,文化,民生,經濟,體制,外交,封鎖,競賽等等除了熱戰之外所有的對抗形式,最終打敗了蘇聯。

尼克松還寫過一本書就叫做《不戰而勝》,可以說是完美體現了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精髓。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鑑,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三大戰役中最大的是北平和平解放。這是典型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不用一槍一彈,傅作人二十多萬部隊開出城外,接受人民解放軍和平改編。使得千年古都,文物古蹟得以保存,免遭戰火塗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