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名世界軍事家孫武子輔佐吳國,五戰平郢滅楚國,為什麼曇花一現,消失在歷史塵埃中?

布衣評史


孫武是中國軍事家,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要知道一開始吳王闔閭是不打算見孫武的,是伍子胥前後七次像吾王推薦,吳王才見一面。

孫武在被吳王接見一直是隱居生活,而且在編寫兵書十三篇,也就是後來的《孫子兵法》。而隱居寫書之人,一般都是胸懷抱負,只是不得志,才不得已寫書,所以孫武出山,一方面是展現自己的抱負,同時也是實踐自己兵法價值。

受到重用的孫武,於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九年),採取”因糧於敵”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繼續追趕。最後在孫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揮下,經過五次大戰,只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這場戰爭也就是孫武指揮最著名的戰役,從此以後再軍事史上,如曇花一現般消失殆盡。但是據史料研究,孫武滅楚後一直待在吳國,只不過秉承“故國雖大好,戰必亡”所以沒有參加其它的戰役。

孫武晚年的時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殺,從此孫武不再為吳國出力,轉而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所以歷史上對於孫武的記載很少。


帝國烽火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回到案發現場,瞭解一下案發背景:

公元前525年,吳國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吳王僚,此時的闔閭還不是吳王頂多算個銷售經理。

①吳董事長派闔閭攻打楚國,戰敗!沒業績也就算了還弄丟了他老爹的船。好在當時沒有微信沒有電話,在壞消息傳到他老爹吳董事長那之前,吳經理搞了一次偷襲,把船搶給回來了

②(六年之後)公元前519年吳董事長再派吳經理攻打楚國,擊敗楚軍;吳經理這次順勢再敗陳、蔡兩軍;

③(次年)前518年桑葉戰爭爆發,吳經理再次攻打楚國,奪得居巢、鍾離二城

④(又過了三年)前515年,楚君駕崩,吳董事長趁機興兵伐楚。此時國內空虛,吳經理趁機奪得主事權,開始吳王闔閭時代……

正式這一年孫武得獻《孫子兵法》十三篇,吳王看了之後大為喜悅,官拜將軍

吳經理上臺之後從前514年到前504年,十年時間從未間斷過對楚國的攻擊

熟悉《孫子兵法》的都知道,在第二篇《作戰》篇孫子強調“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第一》有記載:三年,吳王闔廬與子胥、伯嚭將兵伐楚,拔舒,殺吳亡將二公子。光謀欲入郢,將軍孫武曰:“民勞,未可,待之。”

翻譯過來就是:吳王闔閭三年(前512年),闔閭與伍子胥、伯嚭率軍攻打楚國,奪取楚國的舒邑,誅殺吳王僚之弟、逃亡投降楚國的燭庸、掩餘二公子。闔閭謀劃攻入楚國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將軍孫武說:“此時民眾疲勞,不能立刻攻打郢都,要等待時機。”

孫子說這話的時候,是因為自吳老董事長開始算起(公元前525年)到(前512年),共13年,基本上都在打仗……與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必以全爭於天下”兩大原則嚴重背離

古人尚志,道不同不相為謀,孫子的結局說法不一,有說被殺,有說逃離,還有說歸隱潛心著書……歷史久遠無從考證


木槿各類教學視頻


孫武最偉大的成就其實並不在其提槍戰陣,揮斥方遒,《孫子兵法》才是孫武得以流芳百世,至今依然有著很大影響力的原因,不僅很多大腕在讀,就連很多國外的名人也很推崇,若說在這方面,孫武絕對是流芳百世,而絕非曇花一現。

問題所說,應當是指孫武除了一場滅楚大戰,於戰爭之上再無耀眼戰績而言的吧,在我看來,孫武之所以沒有幾場可以拿的出的戰績,不足以讓後世開眼,原因應該有三點。

其一,亂世紛爭,大戰無數,不足以顯示孫武的優越。其實孫武在吳國也是有好幾場戰鬥的,剛到吳國時便和伍子胥謀劃了一場對楚的戰鬥,戰績可觀,隨後有了著名的五戰五捷,攻下楚都郢,再隨後越國入侵,孫武和伍子胥又主持了這場戰鬥,當然結局很明顯,完勝,越王勾踐著名的臥薪嚐膽故事才能寫好。所以雖說不是戰無不勝,也頗有戰績。但是古往今來發生了多少事,有多少次大戰,況且吳國不過是個中等的諸侯國而已,孫武和他所效忠的吳國在這滿天繁星中間,無論國家規模還是戰爭體量,都遜色不少。

所以以戰場表現來看,孫武不算出色。

其二,孫武的大志是編制,鑽研兵法,寫就一部足以流傳後世的不朽著作。所以在他進入吳國,顯示他的兵書十三篇時,他一為功業,二更為了印證他閉門造車所寫的兵書是否與實踐相符,並且想借助戰陣經驗,修改完善兵書中的疏漏。孫武說過,戰爭與經濟,國力,地形,天氣都有關係,隨便發動戰爭是不可取的,這點我估計直接影響了吳國在決策方面的窮兵黷武,也限制了孫武在戰場上的表現。

其三,孫武的效力時間有限,估計只有十幾年,對一個人來說不算短,對一個國家來說,十幾年根本支持不了幾次戰鬥。五十歲左右,伍子胥被殺,心灰意冷的孫武也就退出了決策層,全新完善兵書,從此再也沒有出山。

一代名將,就此謝幕。






對牛談古今


《春秋左傳》僅有伍子胥而無孫武 伍子胥即是孫武

乾隆年間的牟庭在其《雪泥書屋雜誌》就認為伍子胥就是孫武,其依據是:

1、《春秋左傳 哀公十一年》記錄伍子胥把兒子寄託給齊國的鮑氏:


弗聽.使於齊.屬其子於鮑氏.為王孫氏.反役.王聞之.使賜之屬鏤以死.將死.曰.樹吾墓檟.檟可材也.吳其亡乎.

這明明切切的記載伍子胥兒子是生活在齊國。

巧合的是《史記 孫子列傳》記載孫武是齊人:

“孫子武者,齊人也。”

2、《孫子兵法》以往的書名寫法是:

“孫子《武》十三篇”

司馬遷或者是戰國、西漢初的人斷句有誤:

孫子武,十三篇;

其實正確的斷句應該是:

孫子,《武》十三篇

伍子胥兒子是王孫氏,因此姓孫,合情合理。之所以稱呼伍子胥為孫子,孫是伍子胥兒子的姓,子是尊稱。孫子,是伍子胥兒子姓孫後對父親伍子胥的尊稱。

3、伍子胥本身就著有《水戰兵法》。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越絕書》中有引用部分:

“翼一艘,廣一丈五尺二寸,長十丈,容戰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艫三人,操長鉤矛斧者四,吏僕射各一人,凡九十一人。當用長鉤矛長斧各四,弩各三十二,矢三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

4、吳國滅楚從頭到尾伍子胥都參與。

公元前522年,昭公20年:


員如吳.言伐楚之利於州於.公子光曰.是宗為戮.而欲反其讎.不可從也.員曰.彼將有他志.餘姑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見鱄設諸焉.而耕於鄙.

公元前512年,昭公30年:


吳子問於伍員曰,初而言伐楚,餘知其可也,而恐其使餘往也,又惡人之有餘之功也,今餘將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對曰,楚執政眾而乖,莫適任患,若為三師之肄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闔廬從之,楚於是乎始病。

公元前506年,定公四年:


夏,蔡滅沈,秋楚為沈故圍蔡,伍員為吳行人以謀楚,楚之殺郄宛也,伯氏之族出,伯州犁之孫嚭,為吳大宰以謀楚

公元前494年,哀公元年:

“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嚭以行成,吳子將許之,伍員曰,不可”

5、《春秋左傳》和伍子胥一起記錄的有伯嚭、華登,但從無孫武這個名字的出現。

6、伍子胥和孫武都是被處死。《漢書 刑法志》:

“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功滅亡於後。”

孫子、吳起、商鞅、白起都是被處死。

綜述

簡單說,伍子胥無論是在《春秋左氏》,還是《史記》都有非常清晰的記錄;但孫武,《春秋左氏》沒有記錄——作為破楚的大將,伍子胥有記錄,如果孫武存在,不可能不記錄。《史記》雖然有記錄,但只記載訓練宮女的民間故事,既無計謀更無作戰記錄。

有6處證據可以證明孫子就是伍子胥。

牟庭認為《孫子兵法》是公元前494年夫差不聽取伍子胥滅越之言之後時期進行寫書的:

“覆楚則曰伍子胥,著書則曰孫子,前後異稱,非兩人也。”

司馬遷誤會孫子、伍子胥是二人,分別立傳,導致:

伍子胥喪失了《孫子兵法》署名權,孫子有兵法但無事蹟:

“以一人而為兩傳,使子胥失其十三篇,而孫子空無事實”

銀雀山漢簡本作為現在最早版本的《孫子兵法》,並沒有確定孫武這個人的存在,更沒有明確孫子的身份。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孫武,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在公元512年,經吳國伍子胥多次推薦,孫武帶著隱居時的所著(孫子兵法),得到吳王闔閭認可後。。公元506年吳楚大戰開始,孫武在五戰平郢幾近覆滅楚國,孫武在五戰平郢曇花一現後,為什麼消失在中國的歷史塵埃中。史無名文,見仁見智!!!以下幾點,講述孫武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純屬個人觀點!!

第一,公元506年,孫子。伍子胥帶領三萬吳軍在十幾天的時間內攻破楚國都城,在此期間,孫武極力使用孫子兵法中的,侵略如火,引起了當時各國的不滿以及楚國軍民上下齊心抵抗吳軍的決心,導致在秦楚聯盟下,吳軍兵敗如山倒!!在此情況下,孫武有可能在憤怒的楚秦聯軍下被斬殺!!

第二,則可能就是兵敗後,吳王闔閭對孫武著作的孫子兵法產生懷疑,被罷免或被流放!!

第三點就是孫武對此次吳楚大戰後,又有了新的作戰經驗,而歸隱田園,繼續修編孫子兵法及編著新書!!

個人愚見,孫武被殺和歸隱各佔百分之五十,因為淮 噬 之戰後,伍子胥,伯嚭還可以在吳國的歷史舞臺上繼續活躍,說明他們兵敗後沒有被責罰,孫武可能歸隱。另一種也有可能是孫武戰死,伍子胥,伯嚭雖沒功勞,但畢竟有苦勞,可以繼續任職!!

總之,歷史沒有銘文記載的軼事。。。我們無從考證,但孫武流傳下來的孫子兵法一書,確實給我們留下了最珍貴的兵學盛典,曾被翻譯為英法德日文,在各領域廣泛運用!!!

希望各位評論斧正,墨跡的小哥兒隨時歡迎!!!


墨跡的小哥哥


首先要強調一點,孫武並沒有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他的孫子兵法千古流傳。

其次要強調的就是楚國並沒有滅亡,後來又復國了。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沒有太明確所以就回答為什麼吳國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當時來說,是春秋末期,戰爭不斷地升級,之前的春秋時期都是打的很文明,不殺俘虜,對方後退50步不追之類的,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就基本上沒什麼文明可言了,就是殺人掠地,春秋末期也正式這樣一個從文明戰爭到野蠻戰爭的過渡期,戰爭的激烈程度愈演愈烈。

那麼吳國的強大,曇花一現,原因我認為在於,沒有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只實行了軍事上的改革。軍事上的改革使吳國的軍事變得十分強大,再加上有孫武、伍子胥這樣的軍事家輔佐,在吳王闔閭時期滅了楚國,成為了春秋一霸。

軍事上強大的帝國後來容易曇花一現,容易出現分崩離析,這點不只是對應在吳國身上,放在全世界也是同樣的情況,比如亞歷山大帝國、亞述帝國等等,都是軍事帝國,沒有進行過行之有效的政治體制改革。要想實現帝國的長治久安,就必須在政治體制上進行適應的改革才能夠實現。

政治的目的就是團結一個國家、民族,當軍事帝國擴張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面臨的就是新徵服土地的居民並不是自己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地域的居民,有效的統治,需要行之有效的政治體制,當時來說,就中國地區而言,郡縣制沒有發明出來(後來在戰國時期證明行之有效),打敗楚國以後,楚國太大,人口太多,吳國軍力本身就少,無法統治那麼大的地方和人民,後來只得放棄。

而軍事帝國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軍事上一旦失敗,就基本是萬劫不復了,後來敗於越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以,我認為原因在於沒有搞政治體制改革。


老威觀史


做為聞名世界的兩個古中國人之一,研習以武制武的孫武,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最強軍事戰略大腦,世人心中的兵神。

歷史上,孫武靠著一本六千餘言的兵學盛典,成為兵家百世之師。《孫子兵法》更是後世領兵打仗之人案頭常備的聖物,行軍打仗之餘拿出來學而時習之,勝仗跑不離。這樣一個軍事謀略的天才,在幫助吳國成就霸業後去向成迷,史書無記載,民間無蹤跡,留給世人一個“你去了哪裡”的迷題。

孫武到底去了哪裡?

從已有的資料看,目前有兩個觀點,一是他被後來的吳王夫差秘密逮捕處死了。二是這哥們在助吳王霸業有成後,選擇解甲歸田,急流勇退,躲進荒草叢生的某個世外桃源頤養天年。但歷史總會出人意料。綜合已有的線索看,我認為孫武確確實實是死了,而且是死於一場蓄謀已久的陰謀。

史書說,闔閭為了爭霸,曾讓謀臣伍子胥推薦一個可安邦定國的人才。伍子胥把寫完了《孫子兵法》的孫武帶去見吳王,一頓神侃海聊,把闔閭聊的雲山霧罩,尤其是看了孫武的兵法十三章,更是崇拜的五體投地,感到多年霸業可成,當即拜將,並受權他練兵。

天才從不按套路出牌。孫武從闔閭的後宮練起,一幫妃子很稀奇,嘻嘻哈哈完全不配合,孫武一怒之下殺了闔閭的兩個寵妃,以儆效尤。卻沒想到,這成了他後來必死之因。

為什麼這麼說呢?

孫武知道他殺死的這兩個妃子是吳王的小心肝,但沒想到其中一個是未來吳王夫差的生養母。孫武此舉,給少年失母愛的夫差造成了巨大的心靈創傷。懂事的夫差發誓,有生之年,自己一定要親手殺了這個父王信任的傢伙,以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死了愛妃的吳王很心痛,為了家國霸業他選擇了隱忍。他相信投資孫武這個潛力股,吳國的未來不可想象。

孫武沒有辜負闔閭的信任。短短數年,讓吳國的軍事實力發生翻天覆地的鉅變,伐楚滅越,接連著打了幾次勝仗,為吳的春秋稱霸立下了汗馬功勞。長大的夫差在闔閭死後,成了一國之君。他終於可以殺了孫武,報年少失母之仇。此時的孫武與伍子胥已是朝中重臣,威望很高,殺他們需要令人信服的理由。

夫差的手段單一卻有效。派他倆為吳國開疆拓土,難免不會打敗仗。孫武看出了夫差的所想,提出退休回家養老。

夫差哪會就這麼放過他,裝模作樣地挽留了幾次,把他放在一遍,不怎麼搭理了。孫武自覺沒趣,給伍子胥留了“當心夫差”的警告信後,就辭官回家了。

但事情到此才開了個頭。

吳王夫差讓孫武主動辭職的策略成功後,乾的第一件事是殺了伍子胥。

史書說伍子胥是因敗仗被殺。也許真正的動機是,夫差心裡痛恨伍子胥向父王引薦孫武,搞什麼狗屁後宮練兵,導致他的生母因此丟命。伍子胥是他母親被殺的背後推手,孫武則是事件的主導者,兩人都死不足惜。

伍子胥死後,孫武消失的毫無邏輯性可言,沒見證,沒記錄,沒墓碑……。種種跡象看,他被夫差秘密處決的可能性更大。




樂羊子說


關於《孫子兵法》現如今通過對於考古的發掘,已經發現並不是孫臏縮寫,孫臏所寫的兵書自有一部另存,而《孫子兵法》應該就是指的孫武所寫的。

我們去看了一下越王勾踐與吳王闔閭作戰行動裡面,越王勾踐通過利用死囚在戰場正面自殺,混亂了吳王軍隊的陣型,然後擊敗了吳國的軍隊。如果孫武在軍隊內部是否會造成這種慘敗呢?

孫武曾經在吳王軍隊裡面做過一項實驗,那就是您給我50個宮女,我保證把他們訓練成為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隊,吳王表示哈哈一笑,女子怎麼可以成就軍隊呢?但是出於好奇,仍然還是分配給他50個宮女,包括兩個自己特別寵愛的妃子。

結果不出所料,孫武訓練這一對宮女的時候,宮女嘻嘻哈哈就是不願意配合,孫武大怒,殺了兩個吳王比較寵愛的寵妃,這一招殺雞敬猴,可以說效果拔群的好,孫武如果說帥領的事與越王勾劍對戰部隊,是不可能出現這種低級失誤的。

因此我們就可以推測,孫吳早在吳王闔閭還沒有死的時候就已經離開了吳國,這是早已不參與吳國的政治,並不是像我們所說的那樣,吳王夫差殺了當時的伍子胥,結果惹得孫武不高興離開了。那孫武為什麼後來消失了呢?

其實關於這些軍事上面的事情,事實上一潮君子一朝臣,每個時代都會重用不同的軍事將領,以防止軍事將領的權威,(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在軍隊內部的微信過重,影響了新的君王對於軍隊的管理。

事實上,孫武就是其中之一,對於吳王來講,孫武那絕對是戰神啊,在吳國軍隊內部看來,孫武率領的軍隊擊敗了楚國,在吳國締造了不可戰勝的神話,哪一個不佩服他?這種人在軍隊裡面,只要說一句話,那分量都比吳王要中 這種人到底留不留得?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孫武寫出的《孫子兵法》上面對於敵方的心理是有著明確的描述的,如果說把這種心理上面的揣測用在對上位的心意上面的揣測呢?

或許是他不願意和越國作戰,認為這種作戰毫無意義,然後才離開了吳國,亦或者是吳王不大願意留著這麼一個軍事上的權威,跟他在國內爭權,所以才把它暫時給閒置了起來。

總之,越王勾踐擊敗吳國的時候沒有追殺到孫武,他的後代反而在接下來諸侯爭霸裡面大放異彩,從這一點上來講,孫武已經很早就離開了吳國。


漩渦鳴人yy


孫子兵法曰: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

吳伐楚成功,是孫子兵法應用的檢驗。

而戰後,不修其功,則是吳王闔閭之決策問題,在楚國首都荒淫半年之久。


孫子兵法講武堂


自古知兵非好戰!

吳滅楚是孫子軍事理論的實踐執行,他在軍事上已經不需要再證明什麼。同時也感受了戰爭的巨大破壞力,看到了君王將相的醜惡嘴臉。

作為一個正直理性的人,孫子必然會發現當時的政治環境不適合他,在前途無法拓展的情況下,明哲保身功成身退是最正確的選擇。

後世的韓信等人在成功面前沒有保持清醒的頭腦,也是他們與孫武作為軍事第一人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