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兵聖的孫武是怎樣的一個人?

盧豔


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已經做出了回答。

孫武一生主要乾了兩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一是輔佐吳王闔閭成春秋五霸之一;二是留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傳世而光照千秋。

一、孫武其人

孫武,即孫子,字長卿,齊國人。春秋末軍事家,兵家的創始者,被譽為“兵聖”,並稱之為“古代東方第一戰略家”(趙文博《中國通史》以下簡稱《中國通史》)。孫武原為齊國田氏的後裔,年輕時很想有一番作為。

(1)、輔佐吳王闔閭成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齊景公三十三年,齊國內亂。孫武時已30歲,恐受株連,挈妻子奔吳,隱於穹窿中,潛心研究軍事,寫作兵法,最終著成《孫子兵法》十三篇。

後經吳國重臣伍子胥向吳王舉薦:孫武“幼通兵法 造詣很深,自己著述,寫有《兵法》十三篇。…如果能得到他當軍師,吳國可以無敵於天下。”(趙文博《中華上下五千年》)

孫武向吳王闔閭進呈其所著《孫子兵法》。

此時吳王闔閭正立志稱霸天下,大力蒐羅人才,採納良策,因此器重伍子胥及重用孫武,並封孫武為上將軍,號為軍師,責令其操練部隊,以不斷提高將士的戰鬥素質和作戰能力。期間孫武‘’練兵斬姬‘’竟傳為一段佳話。

待吳富國強兵之時,吳王傾全國兵力,交給孫武、伍子胥等伐楚。在孫武的指揮下,吳軍晝夜兼程,直撲楚國東北境,吳軍因深入敵境,無不置死地而後生,最終楚軍全線崩潰,孫武抓住戰機,迅速強渡漢水,直搗郢都,幾近將楚國覆亡。

在這場戰爭中,孫武指揮數萬吳軍,以少擊眾,大破楚軍20萬,五戰克郢,表現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經此一戰,吳國聲威大震,楚國受到了立國以來最大的打擊。《中國通史》。

終使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吳王闔閭“把第一大功歸給孫武。”《中華上下五千年》。

史評:‘’春秋之際,要盟之主。闔閭信其威,夫差窮其武。內果伍員之謀,外騁孫子之奇。勝強楚於柏舉,棲勁越於會稽。‘’

(3)急流勇退

孫武精通韜略,有鬼神不測之機,天地包藏之妙。待其功成名就之後,遂隱遁山林,從此史無所記。正印證了孫武自己那句名言‘’兵者詭道也‘’《孫子兵法- 計篇》。反觀伍子胥未聽所勸,不知進退,最終落得個自殺身亡的悲慘下場!

有史贊曰:孫子之才,料敵如神,大伸於楚,小挫於秦。不授爵祿,知亡知存。 身出道顯,身去名成;書十三篇,兵家所尊。

二、曠古爍今之《孫子兵法》

孫武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是我國古代兵學文化最早、最傑出的代表,被譽為世界軍事理論“瑰寶”而流芳百世!

《孫子兵法》大體總結了春秋時代重要軍事鬥爭經驗,經過較長時間的流傳和不斷的加工潤色,到戰國中葉才整理成書。這部軍事哲學著作歷來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五經七書》之首。

它總結了春秋時期的戰爭經驗,創立了軍事理論。他認為決定戰爭勝敗有‘’五事‘’(道、天、地、將、法)、‘’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計篇》主張‘’道‘’(即政治的修明)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首要因素。提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謀攻》的戰爭指導原則。強調要力爭戰爭的主動權,致人而不致於人。通過奇正之變,因敵而致勝。認為‘’兵無常勢,水無常行,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虛實》。這些論述具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孫子兵法》的問世,是世界軍事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公元7世紀時,便傳到日本。18世紀以後,又被譯為法、英、德、俄等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軍事理論家的高度讚揚,他們公認“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中國通史》。

《孫子兵法》十三篇,是超凡入聖之孫武給後世留下的最寶貴遺產,它其中包含的戰略思想至今仍具有重大意義!


手機用戶50902211138


孫武也就是孫子,出生於約公元前535年,字長卿,後人又尊稱孫武子,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曾祖、祖父都是齊國名將。受家庭的影響孫武從小就喜歡兵法,盼望能有用武之地。但齊國的紛爭和內亂使孫武18歲時便離開齊國,到了吳國。

到吳國之初孫武先在吳都(今江蘇蘇州)郊外隱居著書,等待時機。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即位後遍求人才,想成就霸業。大臣伍子胥便將孫武推薦給了吳王,孫武將寫成的兵法13篇獻給吳王。吳王看後讚歎不已,他要孫武實際演練一下看看效果。為了考驗孫武的才幹,吳王沒有給孫武士兵,而是交給他180名宮女讓他操練。

孫武毫不在意,他將宮女分為兩隊,讓吳王最寵愛的兩位美姬做隊長,帶領宮女聽令操練。孫武向宮女們講完操練口令之後,便命人擂鼓操練。但宮女們根本不聽他的口令,只覺得好玩兒,大笑不止,隊形也變得大亂。孫武立刻下令將兩名美姬隊長斬首,以肅軍紀。吳王嚇得趕忙派人傳令給孫武:“寡人已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沒有這兩個美姬,寡人吃飯都不香了,請赦免了她們吧。”

孫武卻以“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斬殺了吳王的兩名美姬,然後又任命兩人做隊長,繼續操練。這次很快將宮女們訓練得進退有序,陣形嚴整。

吳王雖然失去了兩名愛姬,但最後還是拜孫武為將軍,因為他知道孫武是幫助自己成就霸業的難得的將才。在這方面,吳王還是有一些氣度的。

公元前512年,孫武隨吳王和伍子胥征討楚的屬國鍾吾(今江蘇宿遷東北)、舒(今安徽廬江縣西),連戰連勝。闔閭就想乘勝直搗楚國都城,孫武卻勸阻道:“楚軍現在還不能輕視,況且我們現在滅掉兩國之後已經很疲憊,應該收兵休整,待機再戰。”闔閭於是班師回國。

伍子胥和孫武確定了擾楚疲楚尋機破楚的戰略,然後組建了三支精銳軍隊,輪流襲擾楚國邊境。在第一支軍隊襲擊時,楚國便調集主力迎戰。但楚軍一出,孫武卻率吳軍撤退了。當楚軍剛返回時,吳國派出的第二支襲擾軍隊又開始了行動。這種車輪式的襲擊戰搞得楚國被動應付,軍隊疲憊不堪,國力也消耗嚴重,致使一些小屬國紛紛叛離,吳國卻在襲擾中大有收穫。

公元前506年,孫武又運用長途奔襲靈活機動的戰法打敗了楚軍。當時,楚國圍攻吳的屬國,即一個小國蔡國。孫武率領3萬精兵,乘船逆淮河而上救援。楚軍見勢不妙,趕忙退兵,在漢水設防。沒想到孫武卻突然棄船登岸,從陸路奔襲楚國腹地,給楚軍來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但孫武並沒有用全部兵力奔襲,而是精選了3500人做先鋒,披堅執銳,輕裝疾進。等到了漢水東岸,楚軍迎擊時孫武又領兵後撤,引誘楚軍追擊,三戰三勝。此後兩軍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決戰,孫武用先發制人的戰術衝亂了楚軍的陣腳,然後吳王率領主力攻擊圍殲,又大獲全勝。以後孫武用半渡而擊、乘楚軍用餐時攻擊等靈活戰術打得楚軍毫無還手之力。

因為孫武的神勇指揮,從柏舉之戰到佔領楚國國都郢,吳軍只用了十天的時間,楚王倉皇而逃。孫武以3萬破楚軍20萬,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新王勾踐繼位,國內還未完全穩定,闔閭覺得有機可乘,他不聽孫武勸阻,在準備不足時就匆忙出兵。結果大敗,闔閭也因傷重而喪命。

太子夫差繼任吳王后,孫武和伍子胥一起整軍備戰,在公元前494年終於擊敗越國。

當時,勾踐領兵從水路進攻,夫差則以十萬精兵迎戰,孫武和伍子胥夜裡派出疑兵,在兩翼舉著火把助勢攻擊,夜幕中火光照亮了天空,向越軍包圍過來,加上喊殺聲,致使軍心動搖,在吳軍的猛攻下越軍全線潰敗,勾踐退守到會稽山,只得向吳屈辱求和,夫差最後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勸告,而是和勾踐議和,養虎為患,後來又放勾踐回國,縱虎歸山。在夫差到北方會盟稱霸主後沒幾年,吳國便被臥薪嚐膽恢復元氣的勾踐滅掉了,夫差也落得個自刎而死的悲慘結局。

孫武雖然幫助吳國建立了霸業,但夫差日漸驕橫,不聽忠言信讒言,逼死功臣、忠臣伍子胥,孫武見狀寒心而退,知道自己想輔佐吳王統一南北的大志已無法實現,為免遭殺身之禍,便隱居深山,修訂他的兵書去了。

孫武之所以被後人所稱道,最主要的還是他留下的那部兵家聖典——《孫子兵法》,雖然只有五千字,但卻包含了豐富的軍事思想,這使他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偉大的軍事家。

孫武的軍事理論不僅對現在的軍事方面有重要影響,日本還將他的兵法用到了商業方面,1990年還被用來指揮高科技的現代化戰爭——海灣戰爭。所以,孫武被古今中外的軍事家一致尊崇為“兵家之祖”是當之無愧的。

吳王闔閭三年,闔閭與伍子胥、伯率領軍隊攻打楚國,攻克舒這座城池,並消滅了先前逃亡楚國的燭庸、蓋餘兩人。闔閭想趁勢攻入郢都,孫武阻止說:“不行,太勞擾民眾,應等待時機。”四年,又伐楚,佔領六和潛這兩座城池。

六年,楚國派子常、囊瓦攻打吳國。吳國迎擊,打敗楚軍於豫章(今南昌)。佔領楚國的居巢。九年,吳王闔閭請教孫武、伍子胥說:“先前您說楚都郢不能攻打,現在如何?”二人回答說:“楚將子常非常貪婪,唐國、蔡國的人都很怨恨他們。大王要是攻入郢都,必須得到唐國、蔡國的支持方可。”闔閭聽從他們的建議,動員全部軍隊,與唐國、蔡國的軍隊一起向西進軍,到漢水岸邊駐紮下來。楚國也派出軍隊抵禦吳國,兩軍夾水互列戰陣。吳王的弟弟夫概想攻打楚軍。吳王不許。夫概說:“大王已經讓臣下統領軍隊,軍隊以有利為上策,現在正是時機,為什麼還要等待?”於是以他帶領的五千人馬攻進楚軍,楚軍大敗。於是吳王縱兵追擊。等到達郢都,連戰五次,五次皆大敗楚軍。楚昭王逃出郢都。

孫武之所以在古今中外享有盛譽,最根本的原因並不在於他指揮的具體戰役。而在於他為後世奉獻了一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兵經《孫子兵法》。此書是對上古以來,特別是春秋時期頻繁、激烈、多樣的戰爭經驗的總結和昇華,是對已有的兵學理論成果的繼承和發展,是春秋時期先進的社會思想交合的產物,是尚武崇智的齊文化孕育的奇葩,同時也是孫武個人天才和勤奮的結晶。當今,《孫子兵法》不但已成為許多國家的軍事指揮員們在戰場上角逐勝負的武器,而且已登上了一些國家的最高“殿堂”,成為他們戰略決策的理論依據之一;其在非軍事領域也被廣泛應用,其中智慧,真可謂是“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口水雜談


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思想家,哲學家,戰略家,天下一人,無出其右。

世界上有三大軍事經典,孫子兵法,戰爭論,五輪書。

其中,戰爭論通篇是講戰場如何取勝,就戰爭論戰爭,是西方軍事思想的集大成者。

五輪書本是講劍道,引申出軍事思想,而且深受中國哲學的影響,分為土、水、火、風、空五卷。

只有孫子兵法時立足戰爭,講到戰略的高度,昇華到政治和哲學層面,

他最偉大之處在於提出慎戰,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廟算,戰爭之前,通過力量對比計算,勝負已判,不必妄動干戈;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用政治博弈,攻心為上。

看出戰爭的殘酷,洞悉戰爭政治的延伸,既然不可避免,就用最小的代價,最少的犧牲解決爭端,這是戰爭最大的人道。


孫武是兵聖,凡是在歷史上超凡入聖的,都是了不得的,因為英雄豪傑,帝王將相無數,在某個領域的聖就只有那麼幾個,儘管中華上下五千年,人才濟濟,年度跨度大,不同時代的是沒有辦法評出高下的,但是沒有辦法,評選標準很高,比如說,醫聖張仲景,畫聖吳道子,武聖關羽。

孫武的孫子兵法不僅是影響中國幾千年,後來的戰爭戰略和兵書思路基本上都在孫子兵法的框架體系中發展延續,還傳播到西方,成為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爭論和五輪書,戰爭論洋洋灑灑近百萬字,沒有耐心的人是不會去看的,五輪書全篇就是在講劍道,想引申到打仗上面還是需要很好的想象力的,唯有我們的孫子兵法,全篇只有六千多個字,言簡意賅,深入淺出。


柳影看歷史


這個題目挺特別的,不是想知道孫武用兵多厲害,而是想知道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一般上,我們評價一個人會從他的出身、經歷、性格等方面來剖析。


孫武的出身


孫武的祖輩都是善戰的將領,這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孫武對領兵打仗有如此濃厚的興趣。

在孫武十八歲的那一年,他就已經很有想法,決定離開家鄉,在亂世闖一闖。吳國是孫武看中的國家,在投奔的路上,他還結識了至交伍子胥。


兩人異常投契,成為了要好的朋友。


後來,伍子胥不斷向闔閭推薦孫武,最終孫武得到了重用,吳國的軍事力量日趨強大。


集信廉仁勇於一身的人


後人的評價,最容易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而大部分的人,除了讚賞孫武的用兵精妙,也有人評價他的品性。


按《史記·巻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內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焉。


司馬遷這番話的意思是,懂得傳兵論劍的人一定是有“信廉任勇”的人。他認為,孫武所奉行的軍事理念就是“道”,最能體現事物的真理。

而孫武憑著這些理念,使得自己也成為一個品德高尚之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外兼修。


下面列舉一些事蹟來看看孫武是怎麼得到如此高的評價。


忠於吳國


自從加入吳國以後,孫武就一直盡心盡力地為闔閭出謀劃策。吳軍終於重挫強楚,國力日漸上升。


後來,闔閭開始不再勤奮於政事,只想要享樂,導致越國逮到了機會,開始進攻吳國。闔閭在這場戰爭中身受重傷,隨即去世。


而後,夫差繼位,孫武依然選擇繼續輔佐。由始至終,孫武都沒有想過離開吳國另謀他就。這也印證了其人如其兵法,將才當有智信仁勇嚴。


按《孫子兵法·始計第一》: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重情重義


前面提及,伍子胥對孫武有提拔之恩,他兩又是摯友,感情非常深厚。


孫武萬萬沒想到,他會在五十幾歲的時候,失去這麼一位好朋友。伍子胥因為多次進諫而惹怒了夫差,最後還招來殺身之禍。

知道摯友死去以後,孫武也心灰意冷,不再籌謀吳國的戰事。有說他歸隱的,也有說他受到牽連而被殺害的,沒有確切的記載。


個人覺得,孫武的兵法的確是給後人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於現在的經濟學和大眾傳播有時候都能運用他的軍事理論。


而孫武的兵法其實代表的就是他整個人,當然他的兵法也不是沒有缺點,但是和當時其餘的兵法論著相比,已經是屬於出類拔萃了。


漁經獵史小仙女


他就是寫了《孫子兵法》的那個大佬。

孫武是衛國貴族後裔,小時候是個富二代,家裡有的是錢,好的經濟條件也給他提供了好的學習環境,從小讀軍書《軍政》,他的父親也是善於代兵的將領(虎父無犬子),出生武將世家,善於學習,又聰明好學,還去遊歷歷史古戰場。

後來,去了吳國,剛開始沒人相信他會用兵,為了實驗他,吳王用兵法訓練宮中美女,其中兩個吳王愛妃耍大牌,孫要殺她們,吳王求情都沒用(真耿直啊),還是被殺了。吳王覺得這小夥子會用兵(不知道從哪裡看出來的),於是一直重用他。至於他具體打仗嘛,其實歷史並無過多記載





是小波浪啊


大名鼎鼎的孫武,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孫子兵法》的作者,人稱孫武子,孫子。

赫赫有名的吳楚之戰,孫武指揮吳國三萬之師,深入楚國,五戰五捷,為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見孫子在軍事上確實有過人天賦,在他歸隱田園時都能寫出《孫子兵法》這樣為世人所驚歎的軍事著作。但好朋友伍子胥被殺,自己也鬱鬱寡歡而終。

雖然結局不太好,但孫子的軍事才能不僅在中國,甚至是在全世界都有深遠影。


徐範范小姐


有人說,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人類戰爭史。這話是不錯的,在有文字記載的3300多年裡,戰爭佔去了十之七八。儘管如此,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完全的否定戰爭。

戰爭有的時候是為了實現和平而去實施的一種必要手段。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為了反抗法西斯,為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尊嚴而去戰鬥是值得肯定的!

在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曾湧現出了一大批叱吒風雲、驍勇善戰的軍事良將。

他們縱橫馳騁,所向披靡,用膽識和謀略立下赫赫戰功,彪炳史冊。他們如夜空中璀璨的群星,光輝燦爛。歲月流逝,抹不掉他們的英名;朝代興廢,改變不了他們不朽的功勳。

在這裡面,有百戰百勝的孫武,有所向無敵的白起,有身先士卒的吳起,有攻無不克的韓信,有勇冠三軍的霍去病,有叱吒風雲的李廣,有智勇雙全的關羽,有一步百計的檀道濟,有轉戰千里的李靖,有精忠報國的岳飛……

有道是,群山磅礴,必有主峰。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這座軍事大山的主峰“兵聖孫武”。

孫武之所以能成為兵家聖祖主要還是因為他寫了那本無人不知的書,是的,就是《孫子兵法》。這本書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戰爭藝術的高度昇華!

按照《史記》的記載,孫武曾把它用於實戰,而且效果很不錯。同時還記載了他訓練女兵的故事:

孫武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廬。

闔廬看過之後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是不是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可以。

闔廬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也說可以。

於是闔廬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用闔廬寵愛的兩個宮姬為隊長,並叫她們每個人都拿著長戟。隊伍站好後,孫武便發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前向後和向左向右轉嗎?”

眾女兵說:“知道。”

孫武再說:“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後就看我背後。”

眾女兵說:“明白了。”

於是孫武使命搬出鐵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戒。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

孫武見狀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應該是將官們的過錯。”於是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眾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

說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去斬首。闔廬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急了,忙派人向孫武求情:“我已經知道能帶兵打仗了,我沒有這兩個愛姬飯都吃不下!希望不要殺她們!”

可是孫武說:“我既然受命為將軍,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我在軍中就不能聽你的命令我了。

最終還是讓人把兩個美女隊長給斬了,再命兩位排頭的為隊長。自此以後,眾女兵無論是向前向後,同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複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再不敢兒戲了。

孫武就讓使者跟闔閭彙報,現在這些女兵已經訓練好了,就算讓她們赴湯蹈火也保證沒問題。

闔閭心說,你還是省省吧,殺了我兩個老婆,沒把你抓起來治罪就算便宜你了。

哪知孫武還不領情,他略帶嘲諷的說:“您啊,只是喜歡我寫的那些字句,卻不能把用到實戰中!”

吳王闔閭畢竟是一位英明有為的君主,知道孫武是真的會用兵,終於用他為將。孫武率領吳兵向西擊破強大的楚國,攻入楚國的都城郢,北面威震齊、晉,使吳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孫子的軍事才能無需多論,我只想跟大家談一談孫子這個人,談談他的進步思想。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懷疑主義者,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是一個實用主義者。

孫子所生活的時代還是鬼神思想很嚴重的時代,打仗靠什麼?靠"天官時日、陰陽向背"這樣虛無縹緲的東西。

孫子大概早年就經歷過戰爭的洗禮,因而他能從實際出發,跳出這種束縛,他說:“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哪一方的君主政治清明,路線政策正確?哪一方的將帥有才能?哪一方佔有天時地利?哪一方的軍紀嚴明、法令能嚴格執行?哪一方的兵力比較強大?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有素?哪一方的軍隊管理有方、賞罰分明?我根據這些情況就可以判斷誰勝誰負了。

我們現在常說實事求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史記生活中還是有很多人喜歡搞本本主義、照本宣科。孫子生活在2000多年以前,能夠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所以,我說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儒家學說看出點端倪。儒家常說這樣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

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個樣嗎?恐怕不盡然!下面我給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古人所說的“民”不是指所有的人,而是指掌握著一定生產資料的人如:自由農民、地主、商人。

政治課本上有這樣兩個概念:

1、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是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實施專政的暴力組織,由軍隊、警察、法庭、間獄等構成。

2、法律是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受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行為規範。

國家和法律是為統治階層服務的。這些人大概只佔20%,但他們的能量是巨大的,一來他們佔有生活資料;二來他們往往有自己的武裝。所以,古人所說的得民心,根據我的思考,多半是指的他們,有了這20%就足以統治那80%,即便不得那80%的民心。

你會說,如果不得那80%的民心,不怕那80%的人造反嗎?我跟你說,還真不怕!

因為統治階層壟斷了知識,有比較嚴密的組織體系,有強大的軍隊,還佔有生產資料。

沒有知識,就很難提出鮮明有力的口號,就難以在輿論上佔據主動權;沒有嚴密的組織,就很難團結一心,打起仗來就是一群烏合之眾;沒有強大的軍隊,就很容易被消滅;沒有生產資料就難以為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所以,歷代的農民起義基本都是失敗的。老百姓不是在擁護統治階層的統治,而是在忍受。老百姓也知道造反成功的希望很渺茫,但凡有活路誰也不造反,實在活不下去才會造反。

舉個例子:

元朝統治者奪取天下的時候,過度使用暴力,其血腥殘暴的程度令人髮指,難以想象。坐天下時推行種族歧視的政策,把全國各族人分成了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地位最高;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夏人、回回人和畏兀兒人等;第三等是漢人,指原金統治區的漢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等;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南宋統治區的漢人和其他各族人。南人社會地位最低,生活最窮苦受到多重壓迫和歧視。

這樣的舉措能得民心嗎?肯定不得民心是吧?要不怎麼會有,“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樣的慨嘆呢?

你也許會說,元朝就因為兇狠殘暴,所以才統治時間短。但你要知道,從公元1206年建立到1368年滅亡總共統治了160多年。這已經比大多數朝代統治時間長很多。

我們再看一個農民起義的例子:

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此人很得民心,遠征河南幫王世充打仗,但看到河南人民因為災荒和暴政原因,餓死無數。竇建德將軍糧拿來救濟百姓,以至於造成軍中少糧。

要說得民心,還有比這個更得民心的嗎?就算唐太宗也不過如此。殷侔《竇建德碑》這樣稱讚他:唯夏氏為國,只義而尚仁,貴忠而愛賢,無暴虐及民,無淫兇於己。

但就是這麼好的一個人最終還是失敗了,按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觀點這事兒古人沒法解釋了,只好說,“然天命有歸,人謀不及。”(《舊唐書》)老天爺早就選好了代言人,這不是能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解釋不了就瞎掰!

所以我說,有些古書帶有很強的迷惑性,跟糖衣炮彈似的。大家在學習的時候一點要發揮一下主觀能動性!

在這方面,孫子就很令人欽佩。他雖然也推崇仁義,但絕沒有把仁義放到至高無上的位置。

他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做統帥的,首先要有智慧、智謀,其次是是信義,言出必行。該三個才是仁義。將"仁"用於對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

在孫子看來,決定一個國家興衰成敗的關鍵還是軍事。“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深知用兵利害的將帥,掌握著民眾的的生死,主宰著國家的安危。也就是毛主席所說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一點推測,不一定正確。但大家可以嘗試做一下這樣的分析,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孫子兵法》之所以能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軍事文化遺產中最為璀璨的瑰寶,就在於他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他這種敢於質疑,善於思考,不斷總結的精神!這才是我們真正的遺產!

孫子說,“兵者,詭道也”,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兵不厭詐”,打仗玩得就是個陰謀詭計,就看誰玩得高明!


深夜吃瓜鵝


孫武是一個武將!為國家出生入死,出謀劃策!在軍事領域是個里程杯式的一個人!

著名的孫子兵法就是他所寫、從小愛看書,加上出身武將家庭!自幼聰慧過人!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富有創見!愛好行兵打仗的事情。加上游學經歷鑄就了著名的孫子兵法!


7家小廚


專注又執著的人,俗稱一根筋

能稱作兵聖肯定有過人之處,比如靈活、懂得研究人性,你想在戰場上靠除了排兵佈陣的技術和武器外,就是靠人了,人是一種情緒多變的物種,如果孫武不懂點心理學估計很難靠專業知識榮獲兵聖的雅稱。


吾愛書蠅


是一個被時代所迫而又不想苟且一生的人,他內心深處何嘗不想過太平日子,奈何戰亂紛爭時代唯有讓自己的才華投入進去來制止戰亂,他帶著自己的才華幫助需要的國家進行治理打仗,最後他看明白了也看透了 他知道戰爭是怎麼也都避免不了的 因為那是歷史的潮流 未有讓戰爭的藝術流傳下來才能更好的結束戰爭 這就是孫子兵法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