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選擇逃離微信?

我為什麼選擇逃離微信?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馬化騰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頭條母公司字節跳動被微信屏蔽了,在微信打開這個鏈接,顯示為已停止訪問該網頁。還有一行我們非常熟悉的臺詞:網頁包含誘導分享、關注等誘導行為內容,被多人投訴,為維護綠色上網環境,已停止訪問。

即便解封,騰訊也改變不了其耍流氓的無賴本性,騰訊就是靠抄襲和流氓起家的。如果沒有微信這個流量之王,騰訊可能只是個遊戲公司。崑崙並不是要做道德譴責,基於客觀的分析,微信的先發優勢正在日漸消亡。

前兩天無聊,崑崙點開朋友圈刷了一個小時。讓人崩潰的是,除了微商和代購,幾乎刷不出任何東西。

然後崑崙屏蔽了所有微商和代購,再重新刷,發現了更崩潰的情景:依然什麼都刷不出來。

朋友圈空空如也,沒刷兩下都到頭了,那一刻崑崙很崩潰。

在TMT行業,微信更多的是對通信行業的重塑,而頭條則是對媒體行業的顛覆。與今日頭條相比,微信正在故步自封的路上一往無前。越大越保守這似乎是個定律,因為不需要出拳攻擊,守住領地就贏了。

從馬化騰的角度看,反對對匿名社交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從“匿名社交”這個概念誕生之日起,伴隨的就是暴力、色情等負面印象。

如今陌陌已經轉型,“漂流瓶”也已關閉,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些早期的社交軟件的崛起也無法逃開“匿名社交”的成分。如今騰訊意識到匿名社交的負性影響,關閉了“漂流瓶”,還diss以匿名社交入局的軟件,然而這是否有一些“自己吃肉卻不讓別人喝湯”的意味呢?

不能認為你未走通的路就是死路。崑崙認為匿名社交,或者說陌生人社交才是網絡社交的終極方向。遠離熟人圈匿名做自己,還是有一定群眾基礎的。

今天崑崙逃離的主要是微信公眾號。微信還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畢竟還要用微信和老媽聊天,僅此而已。作為一個深度公眾號患者,崑崙為何選擇逃離微信公眾號,這是有著充分理由的。

一是從公眾號的後臺來看,編輯模式不夠智能,開發模式門檻太高。公眾號後臺提供了編輯模式和開發模式,這也是曾經被分析師們廣為看好微信的原因之一。但就目前實際操作的情況來看,單單靠編輯模式很難實現用戶想要的功能,拓展性不足,開發模式又需要懂技術,找第三方開發吧要價太高。

二是微信只能是點對點的傳播,不能做到點到點到點的傳播。微信這一點不如頭條,頭條的信息傳播類似微博,面對的是無邊的網絡空間,可以引起復合式反應。微信的信息流通的方式只能夠通過關注特定的人去關注,而不能夠通過第三者去獲得特定推送者的信息。雖然微信有分享到朋友圈和微信群的功能,但其傳播鏈條過長,觸達率遠不如頭條。所以,與其絞盡腦汁想著做公眾號營銷,還不如把賬號遷到頭條。(崑崙就是這麼做的)

三是頭條的創新能力遠超微信。馬化騰71年生人,而微信張小龍69年生人,比馬化騰還年長兩歲。從微信改版的審美崑崙就深深地感受到,我們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了。

四是頭條人性化操作優於微信。微信公眾號還要單獨使用公眾號助手,而且發佈以後不能實現在手機端的修改。頭條將看文章與寫文章通過一個APP就完成了。

四是微信公眾號存在用戶壁壘。公眾平臺是主動推送信息,可是用戶接受信息是有一定限度的,先進入者有自己的優勢,可以快速積累起用戶,造成用戶壁壘。在用微信營銷之前,必須要有足夠的用戶基數,而微信本身又很難實現粉絲的自然增長。

看到這裡估計有人又要噴崑崙外行了,取個好點的名字,來搜索排名靠前會獲得更高曝光,就可以實現用戶自然增長。當然,這個邏輯也是沒錯的,崑崙的問題是:靠這樣的自然增長你得等到何年馬月才能實現足夠的用戶啊。更何況好的名字早就很多人搶注了,等你來玩已經沒有意義了。

六是官方不喜歡你這樣玩,這是最重要的原因。前段時間曾鳴的一句“微信不是營銷工具”著實讓各大媒體好好思考了一番,之後不少人寫文章來就這個事發表看法,事實上官方對營銷說不也不是頭一回了。

這裡有必要來解釋下對於微信的定位。按照張小龍的說法,微信是一個I/O系統,就是數據輸入輸出系統,微信承擔的是一個管道的角色,基礎功能是通訊。對於用戶來說,你關注一個媒體類公眾號,微信就多了個媒體功能,關注一個購物類的公眾號,微信就多了一個電商功能。但如果一個公眾號都不關注,微信就是一個簡單的通訊+分享的工具,一切違背這個核心功能的東西都會被幹掉。

崑崙也曾幹過公眾號買粉絲的蠢事,付出再多的心血,也抵不住微信的偉光正屠刀。說屏蔽就屏蔽,這就是微信。微信正在成長為一個哥斯拉,我們依然離不開這種溝通方式,但世上沒有高大全的選手。正如蘋果面臨的困境一樣,凡是封閉的都將被打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