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改革帶來綠色惠民

□ 本報記者 馬景陽 劉 磊

本報通訊員 王 瑋 焦成名

崔立來

4月4日,走進淄博市臨淄區鳳凰鎮王橋村公墓,蒼松翠柏間的臥碑式墓穴和整齊劃一的墓園小路映入眼簾。相較過去雜草叢生的老墓地,村民王世福對於眼前的巨大變化感觸頗深。

王世福介紹,王橋村的老墓地已有300多年曆史,西首離村民住宅只有五六米,東頭已緊鄰烏河岸邊,再無土地可葬。

臨淄區總人口約61萬,其中農村人口30萬,墓地資源緊張。之前,像王橋村一樣“故人與活人爭地”現象愈發嚴重。“咱農民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臨了’要是連塊埋的地方都沒有,想想都可怕。”王世福說,過去就有人因為墓地緊張的問題,不得不安葬在自家的承包地裡。

2016年起,淄博全面打響移風易俗攻堅戰,以“公益惠民、節地生態”為目標,大力推進公益性公墓建設,目前已初步構建了覆蓋城鄉的三級公墓服務體系和節地生態安葬體系,實現了深化殯葬改革與推動移風易俗、保障群眾安葬需求與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

田鎮鎮公益性公墓是淄博市一次性建成的規模最大的墓穴式公墓,佔地30多畝,總投入700多萬元,建有5000多個墓穴,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的有1000多處。墓穴分單墓穴和雙墓穴,加上綠化每處墓穴平均佔地2.8平方米,遠遠小於過去田間墳頭的佔地面積。

“田鎮鎮公益性公墓是在原來的舊窯上建造而成,可節約耕地500多畝,滿足附近50多個村20年的殯葬需求,在實現節地生態、移風易俗的同時,減輕了群眾的負擔。”高青縣民政局副局長邵珠軍告訴記者。

淄川區雙楊鎮楊寨村公益性公墓2018年投入使用,佔地1.5畝,共333個墓穴,在村裡的精心管理下,公墓周邊環境清幽整潔。楊寨村村委工作人員高慶宜告訴記者:“一開始村裡大部分人對公墓建設持不接受態度,覺得地方太小。新公墓建起來之後,村裡人都跑過來看,新舊一對比,哪個環境好,哪種安葬方式更文明,大家心裡都有數了。”據瞭解,楊寨村的公墓計劃建3期,全部建成後可滿足村裡一百多年的安葬需求。“20年的使用費加管理費一共1800元,村民只承擔部分材料費,價格大家都能接受。”高慶宜說。

除了公益性公墓,淄博市還鼓勵發展經營性公墓,與公益性公墓不同,經營性公墓更注重活動的策劃和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在淄川區雙楊鎮西河村龍山陵園,記者看到,陵園推出了“植樹寄思語”和“描金盡孝心”兩大追思活動,通過親手種下一棵樹或者給碑文描金描紅的方式寄託哀思。據瞭解,龍山陵園現有各種園區40多個,是一座集安葬、祭祀、景觀、傳承於一體的大型環保園林式文化陵園。

淄博市地域南北狹長,北部多平原、南部多山區,不同區縣之間的安葬習俗差別很大。為此,淄博市公墓建設不搞“一刀切”,不限定公募類型,鼓勵區縣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差異化推進公益性公墓建設。桓臺縣屬於平原縣,按照不佔用耕地、不影響耕作、節地生態的理念,推廣深埋不留墳頭的安葬方式;張店區、淄川區等中部區縣,城鎮化進程快,土地資源缺乏,將骨灰存放設施建設作為公益性公墓建設的首選;地處東部的臨淄區,整合利用原來的老舊墓地,探索出了一條不佔或者少佔增量土地推進公益性公墓建設的路子……

截至目前,淄博市已建成公益性公墓953處,覆蓋村居2018個,全市近90%的村居實現了公益性公墓安葬或節地生態安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