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精准,更要精细

纵观我国的扶贫事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持续至今。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并提出了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现在看来,“精准扶贫”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了,确实是精准到“谁贫困就扶持谁”。然而,不少地方的扶贫工作开展只是通过乡镇干部“填填表”,给贫困户们“入个保”、“发发钱”,表面来看是解决了脱贫指标的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们的“长远发展”问题,反而潜藏着滋生腐败、慵懒怠政和形式主义问题的隐患。因此,扶贫不仅要精准,更要精细。

扶贫要精准,更要精细​精准扶贫,在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期的当下,通过对贫困对象精准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可以有效避免粗放“漫灌”式扶贫的弊端,大大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精确性和针对性,便于摸清长期以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保证国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防止国家扶贫资源“天女散花”,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扶贫贪腐现象的发生。简言之,就是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应多。

扶贫要精准,更要精细​精细扶贫,是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和质量保障,抓住每一个时间点的工作开展细节和后续跟进完善,尤其注重贫困户的生存能力评估、生活质量保持平衡和脱贫后的生活水平动态观察。这样一来,既保障了精准扶贫进程大局的顺利实施,又保证了扶贫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周全考虑,同时盯紧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简言之,就是让贫困户从此彻底“告别”贫困,不再“返贫”,后顾无忧。

扶贫要精准,更要精细​​精准扶贫和精细扶贫各有千秋又相辅相成,通过精准扶贫,找到了“穷根”——建档立卡,解决了“穷源”——因户施策,表面上看起来是脱贫了,但怎么保证精准识别的前提没有因为“填不完的表”而被敷衍?怎么确保精确帮扶真真正正的“到村到户”?怎么实现贫困系统精确管理的动态化、阳光化?这就需要精细扶贫的跟进和保障。因此,扶贫不仅要精准,更要精细。这既是艰巨的历史使命,又是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