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能當肉牛用?看首席科學家談我國奶公犢前景


奶牛能當肉牛用?看首席科學家談我國奶公犢前景

根據奶牛存欄量估測,我國每年大約有200萬頭以上的奶公犢產生。當前我國牛肉供應短缺和奶業市場波動的現狀,使奶公犢資源的利用逐漸成為關注的焦點。

本文綜述了我國牛肉生產和消費情況、奶公犢資源利用現狀以及用來生產牛肉的可行性、科學利用奶公犢資源的建議,並分析了奶公犢資源利用的前景。

奶牛能當肉牛用?看首席科學家談我國奶公犢前景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

奶牛能當肉牛用?看首席科學家談我國奶公犢前景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系講師

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團隊成員/辦公室主任

我國肉牛生產和消費情況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肉類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轉變,豬肉消費比例保持著下降趨勢,牛羊肉消費量和比例逐漸提升(楊志海等,2018)。雖然我國的牛肉產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增加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牛肉消費量的增加速度,而且這種差距正在越拉越大(圖1)。肉牛基礎母牛存欄量下降,繁殖週期長,從而導致牛源不足成為造成牛肉產量增加乏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增加基礎母牛存欄量並充分開發利用我國現有牛種資源是提高我國牛肉產量的重要手段。


奶牛能當肉牛用?看首席科學家談我國奶公犢前景

圖1. 我國牛肉產量與消費量變動趨勢(2010-2016年)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海

我國奶公犢資源利用現狀

根據產業界推測,我國荷斯坦奶牛實際存欄量在800萬頭左右,如果以每年60%的繁殖率、85%的成活率、性別比率為50%計算,我國每年大約有200萬頭以上的奶公犢產生。然而奶公犢作為奶牛養殖的副產物,一直以來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無論在奶牛養殖業還是肉牛養殖業。

當前我國牛肉供應短缺和奶業市場波動的現狀,使奶公犢資源的利用逐漸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於2009年在全國23個省(區)範圍內對奶公犢的利用狀況進行了大規模實地調研,根據歸納所提交的38份調研報告,我們發現,用於抽提血清的奶公犢比例剛剛超過調研樣本總數的30%,更高比例的奶公犢被用來育肥生產牛肉(曹兵海,2009)。這說明,我國奶公犢資源的利用已由傳統的“以抽提血清為主”逐步向“以育肥為主”轉變。因此,充分利用我國奶公犢資源,進行牛肉生產已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奶公犢育肥將成為奶牛場提高收益的重要途徑之一。

利用奶公犢資源產肉可行性

在肉牛產業較為發達的國家,奶公犢一向是用來生產牛肉的重要資源。據統計,歐盟有45%的牛肉來自奶牛群,英國牛肉有40%來自奶公犢育肥(張雲峰等,2013);日本牛肉產量有將近60%出自奶牛群(Obara等,2010);俄羅斯牛肉產量中的90%來源於奶牛(FAO,2016);2002年美國牛肉市場供應量有17.9%來自奶牛,到2016年增加到22.7%(Boetel,2016)。經過適當的飼養管理,荷斯坦奶公犢可以產出各種類型的牛肉,從而滿足市場上對不同層次牛肉的需求(圖2)。

奶牛能當肉牛用?看首席科學家談我國奶公犢前景

圖2. 利用荷斯坦奶公犢生產不同市場層次的牛肉參考資料:(Obara等,2010;Vicke

比如,可以用奶公犢生產小白牛肉(4-5月齡屠宰)和犢牛紅肉(6-7月齡屠宰或10月齡屠宰);如果對荷斯坦公牛進行直線育肥,則一般在14-16月齡屠宰;如果對奶公牛進行閹割後直線育肥,則一般在20-21月齡左右屠宰。荷斯坦公牛與閹牛在育肥生產牛肉方面各有優缺點,公牛在育肥過程中飼料轉化效率較高且胴體瘦肉率更好,而閹牛在育肥過程中沉積脂肪的能力更強,因而在肉質方面更有優勢(Vickers,2017)。因此,利用奶公犢生產牛肉需要細緻的管理,目前,已有部分成熟的技術可以用來指導如何利用奶公犢生產優質牛肉。想要持續盈利,就必須掌握動物生長規律,並採用適當的生產模式和技術手段來生產符合不同消費者需求的牛肉。

科學利用奶公犢資源的建議

1. 改變對奶公犢經濟價值的認識

根據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的調查發現,很多奶牛養殖者選擇奶公犢自己飼養或出售給他人育肥,是基於生鮮乳銷售不暢,而飼養奶公犢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曹兵海,2009)。絕大多數奶牛場主觀臆測飼養奶公犢不會有太高的利潤,其實這是一種認識誤區。根據目前奶公犢市場行情,初生奶公犢平均售價為2000-2500元/頭,用代乳粉加顆粒料的方式飼養至56天斷奶,犢牛售價則在4000元/頭以上,飼料成本約700-800元/頭,毛利潤約為700-1300元/頭,說明飼養奶公犢具有很大的利潤空間。因此,加強肉牛和牛肉市場信息對奶牛養殖者的暢通,並提高對奶公犢經濟價值的認識,將會進一步提高奶公犢育肥的數量。

2. 研發並集成奶公犢科學飼養管理的技術

雖然一些奶牛養殖者有規模較大的奶牛群,但並沒有大規模飼養奶公犢,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奶公犢育肥的科學飼養管理技術。因此,多數奶牛養殖場在權衡奶公犢的飼養成本和收益後,選擇出生後立即出售的處理方式。

實際上,不僅奶牛飼養者缺乏相應的飼養技術,很多肉牛養殖者也同樣如此,從而限制了奶牛或肉牛養殖者飼養奶公犢的積極性。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在奶公犢生產小白牛肉(江昱明等,2015)、奶公犢生長和育肥期營養需要(張召兄等,2007;張雲峰等,2013;郭康等,2017;夏傳齊等,2017)、奶公犢生長性能和肉質變化規律(王嘉博,2013;吳宏達等,2014)等奶公犢飼養管理關鍵技術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這些技術總體上是零散且不繫統的,如果想要在奶公犢育肥過程中進行應用和推廣,還需要進一步對這些已研發的技術進行集成和組裝。

3. 客觀認識和評價奶公牛產肉性能

奶公牛的架子牛和育肥牛的交易價格與肉牛及其雜交牛、西門塔爾等乳肉兼用牛存在較大差距,一般差價在1.6-2.3元/kg(曹兵海,2009)。很多時候,價格較低的理由是認為奶公牛出肉率低(骨肉比高)或肉質較差。在我國目前架子牛短期育肥的模式下,上述理由被過分強調,從而壓低了奶公牛的價格,抑制了大家養殖和育肥奶公牛的積極性。實際上,荷斯坦作為傳統的奶牛品種,也具有非常理想的產肉性能(包括產肉量和肉品質),根據張興隆等(2017)最新研究結果表明,直線育肥奶公牛出肉率隨月齡的增加而提高,育肥至18月齡以上,奶公牛的屠宰率和淨肉率可分別達到58%和48%以上,達到或甚至超過一些專門的肉牛品種。

另外,荷斯坦奶牛屬於大體型牛種,經過強度育肥後活體重可以達到700-800kg甚至更高,絕對產肉量遠遠超過一般肉牛品種。另外,關於奶公牛肉質較差的理由很難站得住腳,在美國,利用荷斯坦閹牛生產出來的優級(Prime)牛肉佔全美優級牛肉市場的32%-60%(Boetel,2016);在歐盟,利用奶公犢生產小牛肉產量最大的國家是荷蘭,其次是法國(Sans,2009);荷蘭利用奶公犢生產的高檔小白牛肉佔市場份額50%,其他50%來自淘汰奶牛和少量肉牛專用品種提供的牛肉(張越傑,2011)。由此可見,與一般純種肉牛相比,在產肉量和牛肉品質方面,荷斯坦奶公牛毫不遜色。

4. 發展奶-肉牛複合養殖模式

奶牛和肉牛養殖是相輔相成的兩個產業,特別是在目前奶業轉型、肉牛牛源緊缺的情況下,奶牛和肉牛產業不可能完全獨立存在。而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奶公犢已經開始被用來育肥,也證明了奶-肉牛複合養殖模式是最具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的生產模式,這也是市場規律之下必然產生的模式。根據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的調研報告(曹兵海,2009),將近20%的奶牛養殖者已經開始了奶-肉牛複合養殖模式。實際上,奶-肉牛複合養殖模式可分三種,即:奶牛和奶公犢複合、奶牛和奶-肉牛雜交牛複合、直接飼養乳肉兼用牛種。對於以養殖奶牛為主的生產模式,前兩種模式富有實效,其中,奶牛和奶公犢複合養殖模式最為快捷,容易實現低成本高效生產。

5. 奶公犢資源利用的前景

奶公犢是連接奶牛養殖業與肉牛養殖業的紐帶,近年來,奶業波動和肉牛牛源危機的日趨嚴重,使得奶公犢資源的開發利用逐漸成為各級政府、專家學者、肉牛養殖企業以及奶牛養殖企業共同關注的焦點。可以說,奶公犢育肥將在未來中國傳統奶業和肉牛產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奶公犢的科學利用是彌補我國牛肉缺口的有效途徑之一。

事實上,目前在國內很多肉牛育肥場都能看到與其他品種同時接受育肥的奶公牛。近年來,養殖奶牛與養殖肉牛之間的比較效益優勢已不明顯,奶牛養殖企業依靠售賣生鮮乳所得利潤越來越低,甚至出現週期性賠本的現象,加上肉牛牛源不足對犢牛價格的拉動,利用奶公犢資源生產牛肉的潛在盈利空間和經濟優勢已逐步表現出來。未來奶牛養殖企業採取奶牛養殖與奶公犢育肥的複合養殖方式,是規避奶業風險、提高效益的有效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