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你一直熟知的“馬踏飛燕”並不是它的真名啊

在我們小學語文課本里,或者美術教材中,你一定對它並不陌生。沒錯,這就是我們曾經學過的課文《馬踏飛燕》裡描述的這件精美的古物。

這匹銅製的駿馬,膘(膘,biāo)肥身健,體形勻稱,鬃讀音: zōng)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它頭微微後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後揚起。它張開大口,人們彷彿聽到了它高亢的嘶鳴聲。其右後足下的飛鳥回首注目驚視……這件把天馬行空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的青銅雕像,是上世紀60年代末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古墓的精品文物。只可惜,它的名字其實並不叫馬踏飛燕,而是叫——銅奔馬。

原來,你一直熟知的“馬踏飛燕”並不是它的真名啊

“銅奔馬”側面圖

1982年一則考古學者的論文《雷臺東漢墓的車馬組合和墓主人初探》中,作者初師賓、張朋川專門在“附註4”中說明:“雷臺銅奔馬問世後,最初稱‘馬踏飛燕’,後改訂為‘奔馬’。除“銅奔馬”外,使用頻率較高的還有“馬踏飛燕”、“馬超龍雀”兩個名稱。後經考證,所謂飛燕並非燕子,而是古代傳說中的龍雀。(龍雀,是傳說中的生物,鳳凰的一種。它不像鳳凰絢爛,但它是鳳凰中最兇猛的。幼年時代像普通的水鳥,成年後展開鋪天蓋地的黑翼,日月星辰都被遮蔽,一旦起飛再不落下,是種及其兇猛又孤獨的鳥。)

最早提出“馬超龍雀”稱名的文化學者牛龍菲,他根據西漢張衡《東京賦》“天馬半漢,龍雀蟠蜿

[pán wān,釋義:盤曲的樣子。)”的文獻資料,將其命名為“超越風神龍雀之行空天馬”,簡稱“天馬龍雀”或“馬超龍雀”。

原來,你一直熟知的“馬踏飛燕”並不是它的真名啊

課本中的“馬踏飛燕”

但是,小夥伴們,<strong>我們一般對於它的側面非常熟悉,但是,你一定沒有見過它的正面。

原來,你一直熟知的“馬踏飛燕”並不是它的真名啊

“銅奔馬”正面圖

之所以會是這樣的神態,大概是因為馬奔跑的速度很快,而導致的面目“變形”。想一想,田徑運動員比賽時的面部表情,也是非常的誇張。可見,古人的獨特的工藝以及對於細節描繪的追求。

“銅奔馬”自問世以來,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同時,也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在我國不少優秀旅遊城市,都有這樣的標誌性雕塑。而在2012年,河南鶴壁市的優秀旅遊城市標誌雕像。卻受到了網友們“嘲笑”。原來,“馬踏飛燕”和地球的組合被網友們戲稱是“立馬滾蛋”。網友作畫圖解這一說法的由來:一匹站立的馬不斷移步,踏著蛋形石頭向前翻滾。

原來,你一直熟知的“馬踏飛燕”並不是它的真名啊

河南省鶴壁市“優秀旅遊城市標誌”

原來,你一直熟知的“馬踏飛燕”並不是它的真名啊

1983年國家旅遊局選用“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原來,你一直熟知的“馬踏飛燕”並不是它的真名啊

中國旅遊標誌

1996年,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組在對文物名稱審核時,認為“銅奔馬”定名規範,並將其鑑定確認為一級甲等(國寶)文物。1969年以來,各級政府、部門、單位所有正式文件中均使用“銅奔馬”這一名稱,沒使用過第二個名稱。而“銅奔馬”也在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該目的是保護國家一級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損品,禁止其出境展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