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农民出生,没多少文化,那他怎么批阅奏折?

尼采讲历史


一个人成功,需要不断的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学历反而不是太重要,尤其是在古代。

朱元璋出身寒微,没有机会读书写字,在戎马生涯的过程中,自己不断的学习文化。作为一个从普通士兵做到起义军领袖,再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应该早就自学成才了。行军打仗,军事命令下达,互通信息都是要书写文字的,不学会这些本事朱元璋也成不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更谈不上批阅奏章了。

我们看一看朱元璋存世的不多的书法就一清二楚了。

一、《总兵帖》。

1364-1368年间,朱元璋称吴王,1368年建立明朝。这幅《总兵帖》写于1366年2月18日-19日之间,现在存放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书法的内容是:

“教总兵官将各营内新旧见在马匹数目报来,毋得隐瞒,就教小先锋将手抹来回话。”

最后一个是“朱”字的画押,朱元璋也是别出心裁,怕别人模仿他的军令。完全是大白话,没什么文采,不过将事情说的非常清楚了。

二、《大军帖》

《大军帖》写于1367年12月左右,此时朱元璋的军队已经统一南方,派遣徐达等将领北伐,这是朱元璋给徐达的手札,也就是行军文书了。因为开头是“大军”二字,故称“大军帖”。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书写的主要内容如下:

大军自下山东,所过去处,得到迤北省院官员甚多。吾见二将军留此等于军中,甚是忧虑。恐大军下营及行兵,此等杂于军队中,忽白日遇敌不便,夜间遇偷寨者亦不便。况各各皆系省院大衙门,难以姑假补之。亲笔至日,但得有椎柄之官员,无分星夜发来布列于南方观玩城池,使伏其心,然后用之,决无患己。如济宁陈平章、卢平章等家小,东平马德家小,尽数发来。至京之后,安下稳当。却遣家人一名,前赴彼旧官去处言,信人心可动。朱。

这篇《大军帖》书写的主要内容是徐达等将领北伐过程中,有很多投降的人员,朱元璋让他们把投降的人送到南京。因为之前明军曾经碰到诈降又再反叛的事情,将他们送到南京,和原来地方上的势力就切断了联系。

三、《吴王手谕卷》之一。

1365年10月,朱元璋派遣徐达等将领消灭张士诚集团时,朱元璋曾经要求徐达将俘虏的张士诚集团首脑押解到南京,朱元璋自己处理。不过被俘虏的一部分首领逃跑了,因此朱元璋写下了此篇文书。


文书的详细内容是:

“吴王亲笔差人赍至军前,教左相国徐达知会:今后就阵获到寇军及首目人等,不须解来,就于军中典刑。近自十月二十五日二更二点,都督府断事牢内所禁张寇首目二十四名将牢子打死,逃出城外。至龙湾,二更时分将一只解军需的船拿去。随时狠捕,至龙湾发快船狠赶,必是可获。今后不必解来。”

朱元璋不让再押解来南京,直接就地正法。

朱元璋在没有称帝之前,通过自己的学习,书法已经写得不错了,能够明确表达自己军令。虽然没有多少文采,但是解决实际问题那是杠杠的,批阅奏章那就更没有问题了。


穿越再现彼岸


问答上的好些问题,题目就有问题,须得纠正一下。比如这个问题,就有二误:一是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而不是“出生”,这是笔误;二是朱元璋所批的,不是奏折,而应说“奏章”,或“题奏本章”。奏折,即奏章与折子(折片),是清代才有的公文形式,明代只有题本与奏本。这是常识之误。

具体说到朱元璋批奏章,还有其他,属于误解,是不了解明初行政及公文制度之所致误。

朱元璋出身极其寒微,比一般布衣(他喜欢说自己是“淮上布衣”)都不如,家里死了人无力安葬,没饭吃了,只好到庙里讨生活。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是没有条件读书学习的。但今天流传下来七篇朱元璋的手迹(如有名的《大军帖》),虽然还谈不上书法,但确实行笔流畅有力。可见朱元璋从军之后,是下了很大工夫自学的。这就是他比别人高明的地方,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而且一生坚持学习。

但朱元璋什么时候学习认字,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很喜欢读书,而且愿意亲近儒士,时常在一起讨论史书经典,并且颇有己见。

前面说到《大军帖》,其实是朱元璋做吴王时的手令,涉及到军中机密,他总是亲笔书写,不假手于人。但据宋濂等人说,朱元璋谈论常侃侃数千言,但不大喜欢动笔,都由身边的侍臣记录。这是建国后的情形,他当皇帝后,体制大备,也就再也看不到他的手诏传世了。

朱元璋时代,特别是废除丞相后,实行“公朝理政”,皇帝坐在朝门上,亲自接见大臣,议论政事。某部官员奏事,朱元璋当朝做出决断,“圣旨”不由他写,而是由奏事官员自行批写在本章之后。请注意,“批写”者是奏事官员,而不是皇帝本人。这和后来的批阅本章不同。对此,我写过《明代早朝考论》一文,有过详细介绍。

也就是说,朱元璋并不怎么批阅本章,有事都是在朝会上讨论,他的决策由相关部门官员记录下来(还有六科给事中和内官当朝执笔记录,防止作弊)。他拍板就行了,何必写那么多字?

朱元璋虽然批写奏章少,而且不太爱动笔,但今天洪武朝的许多大诏令,都出自朱元璋的亲笔。似乎不爱动笔的朱元璋颇为喜欢撰写“朝廷大文字”(诏书敕书等)。而且许多涉及机密的文字,比如他给儿子们的书信,总要亲自书写,并且常对儿子们诉说他在灯下,揩拭老眼、勉力行笔之态;他说,我一定要亲笔写下对儿子们的教训!(见《御制纪非录》及我著的《大明王朝家里事儿》)

这些内情,一般读者不详,但从其可见,朱元璋这个皇帝当得很是辛苦勤勉和谨慎,他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他非常热爱学习,一生努力思考。



皇帝不称朕


卸腰。洪武朝流传下来的奏折、圣旨原件,几乎没有。不妨从别的角度,试分析朱元璋的文化程度,和他批阅奏章的能力。

朱元璋出身贫苦,给地主放过牛,做过游方和尚,也做过叫花子。后来从军,跟随韩林儿领导的红巾军。在从军之后,他得以结识当时的名儒,如刘基(刘伯温)、宋濂、杨宪、叶琛等人。在称帝之前,受到这些儒生的耳濡目染,朱元璋已经能够知道一些经史,能够欣赏诗文了,但写作方面应该在能够写一些口语化句子的程度。

《户口单》

这是《明朝档案总汇》收录的《直隶徽州府祁门县县民谢允宪户口单》。据这个《户口单》显示,当时朱元璋下令户部普查全国人口,颁发的圣旨是: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作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孥来做军。钦此。”

明初官僚机构沿袭自元朝,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领辖六部。杀丞相胡惟庸后﹐乘机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然而诛杀胡惟庸是洪武十三年的事,按理在此之前的诏书。敕令,应由中书省润色、修改,才能够颁发。为何《户口单》上面圣旨是如此模样,笔者猜测,是为了百姓们能够读懂或听懂,当地政府修改的。

比如《明太祖文集》收录的《即位诏》:

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明朝官话是南京官话,如果有对古代语言有研究的,可以探讨一下,应该是个挺有意思的课题。


据说,朱元璋在宴饮的时候,常让儒臣赋诗助兴。有个叫范常的儒臣,心思活跃,经常是他第一个构思完毕,当场念诗。朱元璋曾经有一次,听范常念完诗,哈哈大笑,说道:“范常的诗质朴,很像他的为人”。可见朱元璋至少是有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的。

此外,《明太祖文集》还收录了一些他的诗,比如《咏菊花诗》: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变身穿就黄金甲。

这首诗,与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无论格调还是用韵,都有些相似:(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还有其他诗文,格调更高,并不排除有手下文官润色过的可能性(然而没有证据):

此外,朱元璋登基后,也常读书。而且常常在读史时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当然,如果奏折写得过于繁琐,朱元璋会很不耐烦。当时有个叫茹太素的,写奏折每次动辄数千字。有一次,更是写了一篇一万七千多字的奏折,前面写了一堆的废话,直到后面五百字,才慢条斯理地上奏五件事情。朱元璋为此终于忍无可忍,把茹太素诏入宫,当场廷杖。并为此颁布《建言格式诏》,要求“许陈实事,不许繁文”(事见《明史·茹太素传》及《明太祖文集·建言格式诏》)。


枕边小历史


朱元璋确实是穷苦百姓出身,就连一个 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只能叫“朱重八”,这样的一个穷人确实是不识字,但是这不代表朱元璋不能够学习。

朱元璋起兵之前到底吃过多少苦?

朱重八从小给地主家放牛,是一个真正的放牛娃,甚至没有机会偷听私塾里的学生学习,是真的不识字。

直到有一年,朱重八的家乡发生蝗灾和瘟疫,这下子朱重八的父亲、母亲、大哥都离他而起,一家人的生计暂且不说,就连安葬亲人的墓地都没有。

最后多亏了家乡的地主“刘继祖”,给了朱重八一块地安葬亲人,只是在安葬完亲人后,一家人各奔东西,寻找生计。

从此朱重八成为一个小和尚,在寺庙里活不下去,只能靠化缘为生。此时正值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高潮,朱重八在四处流浪的过程中,见识到了民生疾苦,这对后来的朱重八的影响极大。

后来朱重八投奔郭子兴,成为“红巾军”的一员。

经历过社会疾苦,朱重八终于下定决心投军,为了坚定灭亡元朝的决心,朱重八决心改名为“朱元璋”,从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朱重八是什么时候读书练字,成为文化人的?

朱重八能够改名朱元璋,说明肚子里还是有一点墨水的,虽然学问不是很高,但是改名立志做得很不错。

据记载,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红巾军”以后,不但作战勇敢,而且“粗通文墨”,得到了郭子兴赏识和重用,最后直接把养女马夫人嫁给朱元璋,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所以,尽管不知道朱元璋具体是什么时间成为“文化人”的,但是在参加义军之前就能“粗通文墨”。并且极有可能是在皇觉寺出家时,跟随和尚学到的。

朱元璋也许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处理朝政、看奏章是没有问题的。

甚至朱元璋还是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从登基到驾崩,朱元璋几乎没有休息过,每天都认真处理朝政,更不用说小小奏章了。

朱元璋的书法很不错,被康有为称赞为“雄强无敌”。

而朱元璋留下的《咏菊》一诗,“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尽显开国皇帝的霸气。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朱元璋(1328年10月——1398年6月),安徽凤阳人,汉族,原名朱重八,跟随郭子兴造反以后改名为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南京)为都城,史称“明太祖”或者洪武皇帝。

尽管本人从不以貌取人,但看到朱元璋的真容时,还是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一句话——“长得好有创意啊”!满脸麻子,歪瓜裂枣,凶神恶煞,一点儿也没有帝王之气。

当然啦,虽然他长成这样,可你却不能把他画成这样,否则你绝对死路一条;可你要楞把他整成了“宋玉之容和潘安之貌”,那你肯定也活不成。所以,在这货当政掌权时期,画师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种,没有之一。

纵观中国历史,你会发现,尽管老朱建立的明朝是汉人的最后一个王朝,但却是一个非常黑暗的王朝。同时,也是一个懒散的王朝,唯一不懒散的皇帝,就是头一个,朱元璋。

老朱董事长之前的文化程度不高,很多奏章读起来都费劲,那会儿又没有《新华字典》可以查阅。所以,每天累得跟狗似的,他曾经形象的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太累了!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我这小命也不能这么快就交代了啊。不行!还得找人来帮忙,如果当皇帝给活活累死了,还不得让后人笑掉大牙?

赶紧设立内阁,由翰林学士入值内阁当差,帮助他看折子并提出处理建议。




文史不假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刘慈欣

太祖要是看到这个问题,非得气活过来,为农民伸张正义,来个大清洗不可。

学历不等于文化,农民也不都是不识字,出生是命给的,未来是自己创造的。在中国历史上,小学毕业的国学大师,农民艺术家,农民诗人,多了去了。出身不好,不代表没有未来学习的机会。自古以来农民起义大多会失败,很多都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作为唯一一个成功的纯粹的草根皇上,我们的朱老板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文化的人。

造反也是一个精英才能参与的活动,朱元璋虽然是赤贫佃户出身,幼年没有机会读书学习,但在命运的推搡压力下,一定是有过刻苦的学习的,从留存的文物记录可以了解到,朱元璋的书法造诣,文学水平,经学素养等,都是很高的,在历史上也有着高度的学术评价。

从明代到民国,朱老板的书法艺术,受到众多文化名流的点评,行笔流畅,神明,天纵,有传世《大军贴》

朱老板还有一百多首传世诗词,虽然不能与历史上照耀千古的李白、苏轼之流相比,但比众多你我这样的凡人,还是高出不少的,毕竟皇帝可不是好当的。

在经学方面,朱老板可是对道家经典《道德经》做过注释的大佬,21世纪的大学生别说注书了,能把《道德经》全文的字全部读对的能有多少。

放下傲慢与偏见吧,出身只是起点,人生是无尽的未来。臆测和嘲笑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功者之一,这是多么愚蠢啊。

朱老板给了你一个眼神,自己体会!


布谷鸟讲历史


没多少文化,到底还是有。然而下面这位,可是一点都没有!

乾隆帝曾评价一位皇帝说:明宗本无欲立之心,资性宽厚,无苛猛之政。然目不识丁,而辅佐之臣不过冯道诸人,欲期致治之盛,亦已难矣

这位明宗,全称应该是“唐明宗”。是不是有点熟悉,因为大名鼎鼎的唐玄宗还有一个称呼是唐明皇。但唐明宗和唐明皇可不是一个人,唐明皇叫李隆基是唐朝皇帝,而唐明宗叫李嗣源是后唐皇帝!

我们都知道唐明皇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封禅泰山时,周边国家君主齐集东都洛阳,当时洛阳到泰山的路上殅旗蔽日,何其繁盛!

那么这个“目不识丁”的李嗣源为何能获得比肩唐玄宗的名号呢!

唐玄宗晚年沉浸于长安华清宫,最终造成了安史之乱,其后直到宋朝两百年间治少乱多,特别是到了五代,社会急剧动荡,五十年间换了七个朝代,10几位皇帝。

这位唐明宗李嗣源就是继唐朝之后,第三个朝代后唐的第二位帝王,他本来只是后唐开国君主李存勖的义兄,在后唐的宫廷政变中被推上了皇位,他继位时已经60岁了,然而他在位期间平息战火,稳定国家发展,在五代那个乱世出现了难得的天平!

以致后世史学家评价他在位时,称为“小康”


云星午夜


朱元璋能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毫无疑问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严密的政治组织能力:。儿时朱元璋曾做了放牛娃,他们在放牛娃中结常做打仗的游戏,朱元璋常当这一方放牛娃的头头,常常想一些点子把对方打得弃盔而逃。从小时候的朱元璋已表现军事和组识方面的能力了,朱小时候的确很穷,曾要过饭,也没读过书。他的文化功底应得益于他身边的文职官员的辅导,长年累月的学习,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了。在我军有几位杰出将领中,就没读过书,比如贺龙元帅,还有韩先楚上将,他们俩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文化知识,到后来贺帅是军委副主席,韩将军也是大军区司令员,这些人经历与朱元璋有些相似。所以,一个善于动脑筋打仗的人,毫无疑问学习文化知识也是进步挺快的,因为大脑好使呀!


用户3366116211562


终生学习,朱元璋前期没有文化不识字,一直放牛,后来做了五年的和尚,到处化缘,学习了些字。后来起义打仗,当了统帅,肯定要学习文化知识的,否则如何服众,并且怎么批阅文件?毕竟朱元璋可是很聪明的一个人,并且也很努力,有些无穷的干劲。所以对他来说,学习几个字,学习学习,再简单不过了。毕竟人站到不同高度,需要的知识领域也不一样!


逍遥三浩


布衣天子朱元璋

大明王朝开国君王

小时候放牛娃赤贫阶级

在其成长路上

当过乞丐、做过和尚

最重要的品质是

朱元璋自学能力异于常人

二十四岁开始招兵买马

选拔一批打天下的文臣武将

历经十六载艰难险阻

过关斩将

步步为营

终于在四十岁之际荣登大宝

君临天下

多年的摸爬滚打

造就了明太祖朱元璋顶级的战略思维

读书识字的本领早已不在话下

自然批阅奏折得心应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