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混淆!創客教育可不單純是這樣的教育!

有關創客教育的概念和內涵,各學者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解讀。如楊現民等認為,“創客教育是一種融合信息技術,秉承‘開放創新、探究體驗’教育理念,以‘創造中學’為主要學習方式和培養各類創新型人才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傅騫等認為“創客教育是指為解決中小學教育體制中創新能力培養不足等問題而將創客理念引入中小學教育體系中,實施一系列關於創新動手技能訓練的綜合課程”;鄭燕林等從創客教育對教育功能的導向性上給予創客教育以闡釋,認為創客教育是實現學生創造力乃至全人發展的平臺,“旨在為所有中小學生提供適宜的用於創造的環境、資源和機會”。

創客教育到底是什麼?其適用邊界又在何處?創客教育雖難以界定其“是”,但易於清晰其“非”。

不要混淆!創客教育可不單純是這樣的教育!

(1)創客教育不是額外的教育,也不是附加的課程。創客教育不是孤立於知識教育之外的,其不僅基於知識而且著眼於知識深化、創造,並非額外的教育。創客教育注重知識教育目的、知識內容結構乃至教師角色等方面的調整,不只是技術性問題,更是教育思想的變革,非附加創客教育課程所能及。創客教育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和價值,致力於將學生從知識的奴隸變為知識的主人;注重具有知、情、意、行等能力的全人的培養,在知識的應用中深化、內化知識,更加註重知識的創造;凸顯教師知識結構和角色的轉變,教師不僅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學習共同體中的合作伙伴、“平等中的首席”。總之,創客教育只需貫穿於各門學科之中,充分挖掘各學科已有的資源,如中小學的綜合實踐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等,注重各學科之間的聯通,而無須附加相應課程,更不能在“創客教育的幌子”下增加學生負擔。

不要混淆!創客教育可不單純是這樣的教育!

(2)創客教育不是小發明、小製作,不是紛擾的技能和學科競賽。創客教育著眼於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創新的多樣性決定了創客教育的豐富性,因此其內涵遠不止是對學生進行小發明、小製作等的教育。也就是說,創新精神包括積極進取,不斷開拓,大膽冒險,敢於挑戰,勤於探索,堅韌求真,善於思考,注重合作;創新能力也可具體化為感知敏銳,觀察精細,專注持久,識記快捷,深思多謀,想象豐富,精於概括,擅長表述——這些精神和能力都遠非小機器人制作、3D打印機的使用所能培養和體現。此外,創客教育不是各種競技和競賽。“人類本質裡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雖然適當的競賽能夠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彰顯其重要性並激勵其銳意創新,也有利於形成創新氛圍,但無休止的競賽、計較於分數和其隱含的“能力”並將競賽結果作為升學等的工具,只會導致學生在高強度的訓練中泯滅興趣、在分數的爭奪中弄虛作假(如購買設計方案和成果等),最終恐怕只有企業能“坐收漁翁之利”。再者,將創客教育演化為小發明、小製作和為了競技的教育,相應地會將經濟條件薄弱者置於劣勢地位,容易加劇教育的不公平。

不要混淆!創客教育可不單純是這樣的教育!

(3)創客教育不是少數人的特權,也不是自然科學等理工類學科的專利。創客教育根基於民主、自由、開放、共享的草根文化,其實施效果的好壞不是由技術、設備的先進豪華與否所能決定的,而取決於教育中是否蘊含創新、實踐、共享的創客精神和理念,因此即使沒有先進的工具也不妨礙其辦成優質的創客教育,更何況目前教育資源正日漸豐富,互聯網等技術已使資源共享成為可能。創客教育也不是個別學科的專利,其形式多樣,從成果屬性上看,有與科學發現、技術改造、制度變革、文化生產傳播等相關的創客教育;從創客教育涉及領域看,有物質生產和精神生活領域的創客教育;按照其立足的課程劃分,有基於綜合實踐課、信息技術課、活動課乃至語文課、英語課等的創客教育。

不要混淆!創客教育可不單純是這樣的教育!

透過表象看本質,創客教育實則是一系統的教育理念,其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創客精神和素養的全人;教育內容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通過實踐和創造激活知識和技能,使“知、情、意、行”結合、“學—思—動—用—創”統一;教育方法靈活多樣,需依教學情境靈活選用,有啟發式、案例式、項目式、參與式等教育方法;教育評價強調多主體、過程性、發展性;教育時空由封閉走向開放;教育主體由單向主導變為平等交互;教育資源更富現代化、信息化。總之,創客教育理念的內涵是創新、實踐、合作、共享。創客教育理念先進性的檢驗要植根於實踐,因此,創客教育又可具化為一種彰顯該理念的教育方式、一門用該種教育方式開展的課程抑或一課的教學;它根基於傳統教育,是傳統教育的發展與革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