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後代被朝廷封殺的憫農詩人

李紳:後代被朝廷封殺的憫農詩人

昔為高古士,緣變猥瑣人

據統計,唐詩普及排名前三的是駱賓王的《詠鵝》、李白的《靜夜思》和李紳的《憫農》,但這《憫農》在《全唐詩》中,聶夷中和李紳的名下都收錄了這首詩,只是聶夷中的詩後,有一個附註稱“一作李紳詩”,看來還是小有爭議的哈。

我是比較相信這詩是聶夷中所作。因為唐五代人孫光憲在《北夢瑣言》中明確指出,“鋤禾”的作者是聶夷中。《北夢瑣言》所記內容為晚唐五代事,題材豐富,包括文壇逸聞趣事,而作者孫光憲為晚唐五代人,與聶夷中生活年代比較接近,應該接近歷史真實。

據說小學課本上是歸於李紳的,權且認賬。作者是誰對我們來說不重要啦,只是現在教孫兒背這詩時,常能回憶俺當年背這詩時的情景,而且以前在廠食堂的牆壁上,也寫有這詩,這詩對我們來說是無處不在,小區也常能聽見那小朋友在背,嬰兒車上掛的那火火兔放的也有這“鋤禾日當午”,李紳也因這詩而揚名。

李紳:後代被朝廷封殺的憫農詩人

李紳,字公垂,江蘇無錫人,唐朝詩人,進士出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官至宰相,74歲時在揚州逝世,追贈太尉,諡號文肅。

憑良心說,李紳雖是列為詩人而被人們所熟知,但他應該歸類於政治家,詩文並不是很多,與同時代且相友善的白居易和元稹這些人相比,政治色彩要更加地濃烈,而在文學方面和他們相比就差得多多了,或者說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他宦海浮沉數十年,曾位居丞相,對後期大唐的影響遠比其它詩人要大得多。

李紳的家世原來也很是顯赫的,祖上還曾做過中書令,可惜家道中落,未滿十歲就父母雙亡,由長兄照料長大,少年之時就頗有才華,其詩短小精悍,被人稱為“短李”,當然,也有人說他是人長得矮小。可能是此時他的生活也處於不太富裕階段,在青年時代,他就寫出了《憫農》這樣的代表作。

李紳:後代被朝廷封殺的憫農詩人

但是,他的仕途卻很是不順,一連考了好幾屆都名落孫山,後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好不容易考中進士,被授予國子監助教一職。但是李紳對這個職位並不滿意,直接辭職,然後離開長安西安來到金陵,入節度使李掎幕府並受其賞識。

這個李琦在當時還真是個人物,他是玄宗李隆基之子,也是個有野心、有實力的地方軍閥,時領揚州大都督。在地方上也是為所欲為,那個寫有“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杜秋娘,被他一句話直接納入府中作妾。他也是一個有反心之人,一直想造反,過過當皇帝的癮。

起事之時,強令李紳起草檄文,李紳不從下獄。這倒是反而還成全了李紳,不久李琦事敗被殺,李紳獲釋,赴長安任校書郎,同好友元稹還有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創作了《樂府新題》二十首,其中多揭露社會時弊,反映民生疾苦的政治諷喻詩。

李紳:後代被朝廷封殺的憫農詩人

不過,隨著仕途的順暢,李紳漸漸地變得奢華起來,以前那種“憫農”情節便漸漸地淡去,史書說他是“漸次豪奢”,至於豪奢到何種程度,無載,只能腦洞大開地想象了。

於是就有了他每餐必吃一盤雞舌的故事,說他喜歡吃雞舌,要知道這雞舌很小,要炒一盤出來,那得宰殺多少的活雞,奢侈程度可能連今天的人也難以望其項背了,真不知道這“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怎麼寫出來的?

其實這個故事完全是為了佐證李紳的奢侈而杜撰出來的,是將清人褚人獲說宋朝的呂蒙正愛吃雞舌的故事,殺雞取舌,雞屍堆積如山。把這故事移在李坤身上,是為了彰顯其奢侈的可信度。

李紳的奢侈是不用懷疑的,從他交的那幫朋友,如白居易、元稹一流,哪個不是奢侈無度,白居易在歌兒舞女,放蕩縱慾的同時能寫出《賣炭翁》,如何李紳就不能寫出《憫農》呢?何況那一堆的雞山,不發臭嗎?一看便知其假。

李紳:後代被朝廷封殺的憫農詩人

我倒是相信大詩人劉禹錫寫的一首詩可以說明李紳的奢侈,當時李紳正位司空之高官,而劉禹錫正失意中,去拜訪李紳,宴會上李紳請出歌妓助興侑酒,劉禹錫看上了其中一位,又不好意思明說,於是寫下了下面這首詩。

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這首詩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司空見慣”的成語,他其實是說面對這樣美豔的女子,你老先生看習慣了,看得已經沒感覺了,完全地無動於衷,這不是暴殄天珍嗎?而我卻為她想斷肝腸,內心那酸酸的感覺不言而喻。李紳一聽倒也大方,直接就把這個歌女送給了劉禹錫。

家中歌女可以隨意送人,這奢侈得就很有水平了哈。從這一則故事可以看出,如李紳和白居易這樣的高官文士,生活上的侈糜程度是我們所不可想象的,但是否這樣就不是個好官了呢,我覺得倒也未必,那晏殊,那寇準,那個在生活上不是窮奢極欲,但似乎也並不影響他們在民間的聲譽嘛。

李紳:後代被朝廷封殺的憫農詩人

但這李紳後來的從政之路卻的確沒有留下好的聲譽,幾無政績可言,而且他是當時牛李黨爭的主要戰將,而這持續長達四十年的爭鬥,將大唐王朝也結結實實地拖入了萬劫不復之深淵,最終國衰人敗,後果很是嚴重。

牛李黨爭是唐朝後期,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的宗派鬥爭,其中“牛黨”是指以牛僧孺為首的官僚集團,多是科舉出身,屬於門第卑微庶族地主,靠寒窗苦讀考取進士,進入官場。“李黨”是指以李德裕為首的官僚集團,大多出身於門第顯赫的世家大族,靠祖上的高官地位躋身官場,而這李紳則是屬李黨的中心人物。

其實想想也有些難解,李紳也是苦讀經年才考上進士,雖說其祖上也曾是高官,但對他的仕途是沒有起任何作用的,他同李德裕那些靠“祖蔭”入仕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按說他應該是站在牛黨一邊才是,為何卻是李黨呢?不懂。

李紳:後代被朝廷封殺的憫農詩人

李紳同李德裕的關係極好,可謂是榮辱與共,李紳擔任宰相也是離不開李德裕的提攜。他在這後期的幾十年中過於痴迷做官,幾乎就是為了當官而當官,為了保全自己的官位而不顧一切,其所為也很讓人不齒了。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權力鬥爭中,李紳緊跟李黨老大李德裕,是李黨中的骨幹分子。

而李紳後期的作品,那《憫農》的情結早已是蕩然無存,晚唐民生凋弊,社會破敗不堪,而數十年的宦海沉浮,也使得李紳備嘗人間滋味。他曾榮居相位,也曾頻頻遭貶謫;風光時便在詩作中閉著眼睛歌頌自己的政績,虛構著自己治理下的百姓生活得安寧富足,並對他自己感恩戴德。

一旦受挫時又怨天尤人,盡寫些抒發自己傷感的情緒,毫無情趣可言。難怪明人胡震亨讀完李紳後期作品之後,稱李紳“宦夢難醒”,“農夫猶餓死”的疾苦民間在他心中怎及“桃豔仙顏阿母栽”的皇宮呢?

李紳:後代被朝廷封殺的憫農詩人

史載李紳為官酷暴,當地百姓常常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紳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

最讓人將李紳看輕的是他處理吳湘一案,此案成為他一生最大汙點。這是在他74歲出任淮南節度使時發生的事。

事情的緣由其實很簡單,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汙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報後立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以死刑。但此案上報到朝廷後,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人複查。複查的發現吳湘是有小貪,但強娶民女之事不實,罪不至死。但李紳卻一意孤行,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臺。

按照奏章中的說法,事情的起因是揚州都虞侯劉群欲娶流落廣陵的美女阿顏。不料阿顏的養母卻悄悄把阿顏嫁給了江都縣尉吳湘,劉群聞訊後非常氣憤,就唆使他人舉報吳湘貪汙公款、強娶民女。《冊府元龜》中的說法是,李紳欲奪阿顏獻給李黨老大李德裕,所以一心想幹掉吳湘這個絆腳石。

李紳:後代被朝廷封殺的憫農詩人

其實李紳執意處死吳湘,是為討好李黨老大李德裕而實施的一次報復行動。吳湘的叔父吳武陵當年得罪過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兩家是世仇。為了取悅李德裕,李紳將吳武陵的侄子吳湘也列為報復對象,因而羅織罪名,處其死刑。

最終“吳湘案”得以平反。這時李紳雖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規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紳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新唐書》載:“結紳杖鉞作藩,虐殺良平,準神龍詔書,酷吏歿者官爵皆奪,子孫不得進宦,紳雖亡,請從《春秋》戮死者之比。詔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

李紳:後代被朝廷封殺的憫農詩人

時人韓愈對他的所為也有個評價,他說:“始,紳以文藝節操見用,而屢為怨仇所拫卻,卒能自伸其才,以名位終。所至務為威烈,或陷暴刻,故雖沒而坐湘冤雲。”

一個被世人認為是有悲天憫人情結的“憫農詩人”,不料後期的作為是如此之不堪,不但當世為人所不齒,而且子孫還因此被朝廷封殺,不得入仕,這悲情的一生想來也很是喜劇,不知這李大人九泉下是否有絲絲地悔意,倒是後人在讀了這名揚四海的“鋤禾日當午”背後故事,平添了多少的感嘆和唏噓。

李紳:後代被朝廷封殺的憫農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